◎ 朱昱彤 (河南大學)
我們對一種音樂文化進行考察,在理解音樂結構的同時,還應該把我們研究的視角逐漸由外部的社會功能等向內在的情感轉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符號,樂曲所表達的內容和它所在時代的靈魂與精神是密切相關的,也是因為巴赫把他對時代文化等的思考和理解融入到了他的音樂創作中去。而對音樂行為的關注,無論是美國著名的音樂學家梅里亞姆曾經說的“概念、行為、音聲”三元模式,還是賴斯所提出的“歷史的建構、社會的維護、個人的創造”,亦或是曹本冶的“儀式中的思想——行為”,都推崇對于音樂,應該去深入剖析其內在所蘊含的文化,而非只去認識表面的音樂。梅里亞姆還曾說過:“要把音樂和文化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研究中應同時對二者加以考慮。”因此,我們需要結合時代和文化背景,對巴赫及他的音樂作品進行整體分析。
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將整個歐洲從古老的宗教統治中剝離,而后爆發的“三十年戰爭”又是以德國為主戰場,戰爭促使德國人口銳減、財富消減。然而,亂世出人才,在這個戰亂紛爭的時代,在這樣貧窮惡劣的社會環境中卻孕育出了一批優秀的偉人,如巴赫、歌德等。
巴赫可謂是最大的賦格藝術的大師,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發展的集大成者,他生于著名的世代音樂家庭。也正是由于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的影響,使他的音樂作品充溢著明顯有別于他人的理性思維和人文情懷,這也是他音樂作品的一大特點。這首樂曲創作于1720年,此時巴赫35歲,正是青壯年時期,他于科滕工作,科滕親王為巴赫創造了穩定平和的生活。《組曲》這首作品,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創作而成,因而著名的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也稱這首樂曲是“來自巴赫的無限喜悅”。
音樂,是作曲家對現實的主觀印象和態度的反映和載體,就像葉朗教授所說的:“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當時社會的時代思想是緊密相連的。”這首樂曲也是如此,因為巴赫的音樂也受到時代的影響,使他在音樂創造中不僅吸收了前人的優秀創作手法,還把復調音樂發展完善,到了空前絕后的境地。他關于復調音樂的寫作,是這首樂曲中最為顯赫的特點,這首樂曲是他以賦格的形式創作而成的宏偉而瑰麗的豪放派作品,表達人類情感的美學傳統,也是國際風格的重要展現。
《組曲》通常由序曲和五首舞曲組成,調式調性保持一致,在形式上卻豐富多樣和多元化,不僅有德國的阿拉曼德舞曲(Allemande)、英國的吉格舞曲(Gigue)、法國的庫朗特舞曲(Courante)、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也有小步舞曲(Menuet),它們在速度上有較為明顯的對比和差異,在整體上保持統一的同時,又保證每個舞曲獨特的風格特征和音樂體系。
“符號,它典型地表現為基于任意性的隱喻。因為它是人類表達的情感想象和價值的工具。”這首樂曲可以稱的上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符號,它是作曲家內心真摯的情感表現和審美傳達。“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它不僅是巴赫智慧的結晶,在悠久深遠的文化積淀過程中,這首樂曲更是作曲家審美追求和精神信仰的外化成果。
在科騰時期,巴赫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管弦樂作品。著眼于這首組曲,在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最開始的前奏曲,因此,想要對這首樂曲進行正確的把握,就要從前奏曲入手,也只有準確把握好前奏曲,才能正確的體會和理解整首組曲的隱喻和文化內涵。正如卡薩爾斯的解釋:“首先我們必須懂得,演奏大提琴組曲,像演奏小提琴或鍵盤樂器的古組曲時一樣,前奏曲決定著整個作品的性質。每一首舞曲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開始的樂章的氣氛。”前奏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巴赫的《第三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的前奏曲,分為四個段落。整個主題的旋律是以C大調為主調,利用G弦等較低的聲部來配置四部和聲,使整首作品的結構具有主體和聲色彩。在結構上,作為一種引導性樂曲體裁,它擔任著為教堂多聲部音樂確立調性的作用。在邏輯布局上,在樂曲的末尾處,作曲家通過采用類似于“波形”的動機與持續音要素等形成了整首作品的高潮,這也是本首樂曲有別于其他樂曲的高潮放置部分,使得樂曲更為出彩。而在和聲色彩與情感表達上,作曲家使用傳統分解和弦的寫作技法與外延構建出了整首作品的和聲框架,通過明確而有方向的和聲語匯來傳達作品的情感內涵,這對作品的呈示有著指導性的作用和意義。其中,最具特色的要說空弦音了,它在樂曲中承擔著骨干音的作用。除此之外,向屬調部分的轉換,以及似是而非的音樂語言也是前奏曲中的一大藝術特性。
作曲家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的影響下寫出的作品,而這首樂曲也是他個人思想的外化,音樂承載著作曲家的情感和態度,因此,音樂的特點和內容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作曲家和背景的影響。巴赫身為巴洛克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他所創作的這首樂曲在大提琴史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同時也具有不可動搖的歷史發展地,是大提琴史上的一顆燦爛的瑰寶。
這首樂曲的創作,促進了大提琴這個樂器的傳播,在那個時代,作為新興樂器的大提琴,還沒有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沒有得到普及。大家對于這個樂器并不了解,也很少有音樂家去學習、鉆研它,巴赫在此之前有關于大提琴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數。這個作品的出現,是巴赫的一次創舉,也是大提琴發展路上的一顆明燈,它的出現既填補了大提琴音樂作品這一板塊的空白,是具有先驅性的存在。同時,它使人們開始關注于大提琴這個樂器,關注于大提琴的作品和它在交響樂隊中的功能,使它不再只是一個伴奏樂器,也逐漸成為是能奏出美妙旋律的獨奏樂器的存在,有著重要的傳播闡揚大提琴的社會功能。
這個作品的出現,首先是一首供演奏家演奏研究的大提琴曲,雖然因為其原稿的種種緣由,使得其沒有明確的弓法、指法,卻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大提琴演奏家去鉆研琢磨。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演奏家有他們不同的情感認知和處理方式,因而有許多不同版本接連問世,而這些版本的出現也體現了大家對巴赫及這部作品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特點,繼而不斷推動著大提琴的發展。而演奏家們對于這部作品的不同演繹,讓越來越多的人感興趣,因此,這首樂曲也潛在推動著大提琴這個樂器發展成為主流樂器,更多的人開始欣賞、了解。
演奏這首樂曲的大提琴家有很多,而我最為喜愛的就是西班牙大提琴家巴勃羅·卡薩爾斯(1876—1973)演奏的這一個版本,它是大提琴音樂史上光輝的一頁。他在演奏中努力尋找巴赫的身影和情感,把自己的獨特理解融入進樂曲的表達之中,他的演奏富于激情又充沛著多變的情感,愛情的,亦或是戲劇的,都隨著音樂迸發出來。
而后爭相上演的《組曲》演奏風格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理性類的,另一種是情感類的。理性的一類,應和時代的標準,把理性作為處理音樂的首要標準,使得音樂呈現規整嚴謹,但過分的約束卻使音樂失去了感染力。情感的一類,看重的是個人情感,把巴赫那個時代的音樂表達特點作為詮釋作品關鍵,像“搖滾巴赫”它很激情很帶動人,卻少了些許理性的傳達。
《組曲》因其沒有固定的弓、指法,使得大提琴家紛紛鉆研。我在練習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第一組曲的前奏曲(Prelude)中,曲子調性為G大調,共有兩個樂段。我現在練習的是大提琴演奏家亞諾什·什塔凱爾的版本,因為樂曲偏抒情性,因此譜面中多為連弓。而連弓的大量使用,使得練習者在演奏時能較好地表現出音樂的整體流暢性。在曲子A段的第一句,前四小節中,先是使用了三個音一弓,而后變為四個音一弓,通過弓法的變化,使曲子在具有音響流暢的效果下又富有表現力。到了第二句,出現了一弓8個音符的大連弓,與第一句的小分弓的靈巧的音效形成對比,這一段拉的時候應注意把弓子拉滿,奏出行云流水般的飽滿情感。在B段,樂句中出現了升C,表明調性轉為D大調。第一句開始的琶音,用了分弓的處理,同時使用了連續的推弓,在演奏時應該把每個音拉出保持音的效果,最后一個音標注了延長記號,因為它是這段旋律的最高音,所以安排在連續推弓之后讓練習者用長弓去強奏。第二句,在連續的下行音階后,出現了雙聲部。在A弦和D弦上用兩個音一弓的弓法,其中還有同音不同弦,用兩個音為一組來使雙聲部的音樂旋律突出。到了最后一句,音調開始上升,低音2保持,在低音持續不變的基礎上,上升部采用半音階不斷升高弓法也由8音一弓到4音一弓再到兩音一弓。弓法由長弓變為短弓,音高也不斷增強,因此情緒是逐漸激昂的,在演奏時要弓子的分配和演奏的力度。隨著一弓拉的音的減少,應加快弓速,同時力度的不斷增強,做出漸強的音效。在演奏時,還要注意弓子要咬緊琴弦,左手音高的同時,右手弓子也要向上,使靠近碼子,避免碰弦和出現雜音。在音樂進入高潮之后,音樂由主和弦結尾。
一位哲學家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與前途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卻不去崇拜的民族,卻是一個愚昧和可悲的民族。”巴赫的這首《組曲》,像是矗立著的一座精神不死、靈魂不朽的豐碑,是充滿能量的精神大廈,能夠不斷給予后人前進發展的動力。我們應深入剖析這首音樂作品,并在研習中不斷理解、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