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1年,爺爺在《如果我當教師》一文中說:“我將特別注意,養(yǎng)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想‘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說,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說,‘養(yǎng)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養(yǎng)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將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務入手,但硬是要養(yǎng)成,決不馬虎了事。譬如門窗的開關,我要教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足以擾動人家心思的‘咿呀聲也不宜發(fā)出。直到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窗總是輕輕的,才認為一種好習慣養(yǎng)成了。”
每次看到這段文字,我們的感觸都特別深,因為小的時候爺爺正是這樣教我們的。孩子畢竟是孩子,即使爺爺給我們講過,為了不打擾別人,搬東西要輕拿輕放,關門要不發(fā)出聲音,我們還是常常會把這些道理忘在腦后。我曾幾次被爺爺叫住,要我把椅子搬起來重放,把門開開來重關,反復練習,直到養(yǎng)成了習慣。
爺爺嚴于律己,從小養(yǎng)成了很多好習慣。比如,每做一件事,只要開了頭就一定堅持到底。他16歲開始寫日記,天天寫,一直寫了78年。他做事認真,小到開個信封、寫個便條,大到讀書、寫文章、講話,時時處處都如此,決不馬虎。他喜歡整潔,無論什么時候穿戴都清爽利落,辦公桌面總是干凈整齊,經常要用的東西都有歸宿,一拿就到手,不用找來找去。他做事的時候總會為別人著想:把刀剪遞給人家的時候,一定讓手柄向著對方,為的是讓人家好接。抄稿子的時候字寫得一筆一畫清清楚楚,為的是不讓排字工人費力去猜。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為的是不影響別人的工作和生活……
此外,爺爺的時間觀念很強,每天睡覺、起床、吃飯、工作都有一定的時間,這讓我們從小就知道爺爺這會兒在做什么,也讓全家人做事有了時間依據。凡約見朋友和來訪者,爺爺都會比預定時間早十幾分鐘到客廳等候。凡去開會參加活動,他都會提前十幾分鐘到場,決不遲到。
爺爺遵守時間的習慣一直影響著爸爸。在爸爸的晚年,我常常陪他去開會,陪他一起見客人。和爺爺一樣,爸爸開會不遲到,約好要見客人,會早早兒地坐在那里等候。如今,父輩的這個好習慣也傳給了我們,遵守時間在我們已經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爺爺說過,“在各項教育里,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項。家庭教育是基礎,基礎打得好不好,跟以后各項教育的效果大有關系。因此,家庭教育絕對不容忽視。”從我們一出生,爺爺就在有意識地對我們進行著家庭教育,而我們也在無意識中,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益。
(節(jié)選自葉小沫《爺爺葉圣陶:教我們做人》。題目是編者加的)
人物速評
雖是大作家、教育家,但葉圣陶先生從未要求子女學習成績優(yōu)異,必須成為怎樣的人。他非常注意對子孫后代好習慣的培養(yǎng)、對真誠善良心的培養(yǎng),非常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葉圣陶先生說,一個人是否努力工作,是否擁有不影響別人而是造福于別人的好習慣,比成名得利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