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海云 編

夏天最討厭的昆蟲是什么?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蚊子。是的,蚊子的確是太煩人了,不管是在家里還是戶外,都像一個躲在暗處的幽靈,冷不丁跑出來吸我們的血,擾亂我們的美夢……
比吸血更可怕的是,蚊子是著名的病媒生物。通過蚊子傳播的疾病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瘧疾、登革熱、黃熱病、乙型腦炎、基孔肯雅熱、絲蟲病、寨卡……每種疾病都對應一種病原體,這些病原體搭載著蚊子這架免費的飛機到處“旅游”,通過蚊子叮人進入人的體內。
斯氏按蚊屬于雙翅目,按蚊屬,按蚊又叫瘧蚊,你大概可以猜到它與哪種疾病有關了——瘧疾。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蚊子與病原生物之間也建立了長期、密切而又特定的合作關系,就像不同的工種,每種病原體“分配”的蚊子“專機”不同。比如說瘧疾,就主要是由按蚊傳播的。斯氏按蚊原產于東南亞,是東南亞地區瘧疾的主要傳播者。斯氏按蚊主要攜帶的瘧原蟲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其中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瘧疾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
在醫療和疾控工作快速發展的現在,瘧疾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過于陌生和遙遠的疾病,陌生到忘記它的兇險。其實瘧疾在國內外肆虐的歷史非常悠久,古人說的“瘴氣”,一般就是指瘧疾。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大陸只有5億4千萬人口,竟有3千萬人罹患瘧疾!而今瘧疾仍然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有2億人感染瘧疾,70萬人死亡,死亡人群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東南亞的貧困地區。在非洲,每年5歲以下的小朋友感染瘧疾死亡的人數,竟有30多萬人。
至今都沒有成熟有效的疫苗預防瘧疾,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從傳播它的蚊子入手,通過防蚊、殺蚊來避免感染。現在治療瘧疾主要使用的藥物,是屠呦呦團隊從黃花蒿中提取開發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素價格低廉,效果顯著,是現今所有藥物里抗惡性瘧原蟲起效最快的,對于很多欠發達地區的患者來說如同“仙丹”,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鋪墊了一大圈,還是得回到蚊子本身。斯氏按蚊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地區,在中國也有分布,2016年,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也發現了它們。蚊子搬到了埃塞俄比亞,對本來就深受各種蚊媒傳染病折磨、醫療和衛生條件又欠佳的非洲國家來說,是非常糟糕的消息。一旦斯氏按蚊繼續繁殖擴散開來,將極大地增加瘧疾的傳播幾率,給當地人生命帶來極大威脅。
和其他蚊子一樣,斯氏按蚊屬于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除了成蟲,其他三個階段都是在有水的環境中度過的。它們偏好靜水環境,還能耐受高鹽度,在海水中生存。斯氏按蚊幼蟲以水中的微生物與顆粒物為食,在合適的溫度下幾天就能化蛹,化蛹后兩天就能羽化出成蟲。雌雄蟲交配后,雌蟲在水中產下散開的、長米粒狀的卵。
不難看出,蚊子的孳生與水息息相關,只要是能積水的地方都是蚊子窩。比如說,池塘沼澤邊,容易積水的竹筒和大葉子植物上,可能你想不到,就連泥地上的動物蹄印都能積水養活蚊子。在人居環境里也是一樣,哪兒最容易積水就最容易長蚊子,比如花盆的底托里、魚缸里、冰箱的積水槽里……對于喜歡靜水的斯氏按蚊來說,這些都是樂園。
前面說了,對于瘧疾現在還沒有特別有效的防治方式。防蚊媒疾病,防蚊滅蚊就是最基礎的工作。我們平時要注意檢查家里是否有容易積水的地方,及時清除積水,降低蚊子在家里“擴大再生產”的概率。

在家我們可以使用蚊香或者電蚊香驅蚊,相比之下電蚊香對人的刺激更小一些。在開電蚊香之前,讓人和寵物先離開房間,關閉窗門,讓電蚊香燒上一小時或更長時間,發揮驅蚊效果。然后關上電蚊香,開點門窗通風,驅散掉一些殘留的化學成分。出門防蚊水是必不可少的防蚊工具,很多號稱“純天然”的防蚊產品,其實都沒有防蚊的效果,能有效防蚊的防蚊水是含避蚊胺成分的,一般來說避蚊胺含量在7%~30%就夠用了,含量過高會腐蝕衣物和塑料。還有一種對皮膚更溫和的防蚊成分叫派卡瑞丁,刺激性更小,防蚊效果也很好。
我們之前說的滅蚊殺蚊法只是針對個人的小打小鬧,在很多蚊媒疾病的疫區,顯然需要更高效的滅蚊方法。在很多地區都曾噴灑過DDT(滴滴涕,是有機氯類殺蟲劑)來控制蚊子,然而這種穩定性很強的農藥,會對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會在人體內積聚。關于DDT的毒害和副作用,著名的海洋生態學家、環保主義者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有著非常詳細的敘述,而后這本書也改變了DDT的使用情況。現在DDT仍然用于室內滅蚊,但使用方式要比過去謹慎得多。
我們還需要更有效、對環境沖擊更小的滅蚊方式。作為瘧疾的主要傳播者,斯氏按蚊自然是科學家研究瘧疾傳播的重要對象。英國牛津大學支持創建的生物公司Oxitec,這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轉基因蚊子的研究,還得到了蓋茨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為何要搞出“新型”蚊子呢?為了讓蚊子斷子絕孫。
他們開發的轉基因斯氏按蚊攜帶一個自我限制的基因,這個基因能阻止雌性后代成活,雄性后代能把這種基因傳給下一代。用這種轉基因雄蚊子和自然界的雌性斯氏按蚊交配,蚊子的所有“女兒”都會完蛋,產下的雄蚊又把這種自限基因傳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就會大大減少斯氏按蚊的繁殖數量,從而遏制瘧疾的傳播。
另一個近些年大熱的控蚊手段,是借助一類細菌——沃爾巴克氏體。沃爾巴克氏體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寄生微生物,最早在尖音庫蚊體內發現。它們能感染各種節肢動物,尤其是昆蟲。這類細菌只能通過雌性的卵來傳播,并且它們善于操控宿主:一些沃爾巴克氏體菌株會使雌蚊未經交配就產卵;另一些菌株則會讓雄蚊變成會產卵的雌蚊;還有一些菌株能使受感染的雄蚊精子發生改變,這樣,當這些精子讓未受感染的雌蚊卵受精的時候,卵子就會因為細胞質不親和而死亡。總之,對蚊子來說,沃爾巴克氏體是滅絕“男人”的大殺器。
但是沃爾巴克氏體有個缺點,很難感染按蚊。中山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的奚志勇,與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卞國武教授帶領的團隊,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借助胚胎顯微注射技術,讓斯氏按蚊穩定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并傳播了至少34代,雖然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的蚊子還是能傳播瘧原蟲,但是傳播效率大大降低了。
蚊子這么討厭,把它們滅絕了行不行?其實蚊子里只有庫蚊、伊蚊、按蚊等一部分是吸血的,它們本身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同時被別的消費者捕食,很難把它們全部消滅。但是消滅傳播疾病的蚊子,或許可以做到,人類也在往這個方向努力。相信隨著科學發展,我們會有越來越多的手段,給這些傳播疾病的蚊子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