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實驗小學 張 怡
充滿活力的教學課堂,需要教育工作者從適合兒童素養培育的需求出發,整合、開發教育教學資源,選擇有效的教育教學形式,從而豐富兒童課堂體驗,豐厚兒童生命涵養。緊扣學校省級“十三五”規劃課題《描摹童年的課程履歷研究》的課程目標“立家國情懷,育核心素養,留童年印跡”,我立足生活,捕捉鮮活的教學素材。意圖通過“語文”學習途徑,讓學生清晰感知社會,學會明辨是非,并涵養品格,留下深刻的童年。
“生活即教育”,此次令所有人刻骨銘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本次疫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危機和困境,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發現、學習探索的契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敏銳地發現這次疫情中存在的教育良機,以本為本,合理拓展,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一起關注抗“疫”過程中的一個個感人瞬間、珍貴細節,潤物細無聲地啟發學生去發現醫護人員的無私與擔當、發現志愿者等平凡人的愛心和善良,感受國人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的力量,令學生在學習語文、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也獲得一次難得的精神成長。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教師在平時教學時要懂得指導方法,讓學生學會交際。語文課程標準上列出了許多口語交際情境創設方式,我們應在教學中有目的、有創造性地創設情境,整體性呈現情境,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關照孩子的交際能力,充實學生的話題。
部編版六下語文第四單元安排的口語交際內容為:即興發言。即興發言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具有一定的難度。在疫情階段,我市學生統一進行“錫惠在線”線上學習。學生通過觀看學習視頻對即興發言有了初步了解,也學到了打腹稿的方法。如何更好地落實這次口語交際的練習呢?我在文本提供的那幾個情境的基礎上,結合本次新冠疫情中的人情百態,創設了四個相關生活情境,開展“童眼看疫”即興演講比賽,引導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發表自己的看法:
● 2020 年3 月,歐洲各國疫情日益嚴重,意大利外長迪馬約向我國緊急求援。3 月12 日,中國首批抗疫專家組便帶著31 噸物資飛越9619 公里馳援意大利。請你向全班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 近日,一些外籍華僑、留學生開始回國,個別外籍華僑以“人身自由”為借口,在居家隔離期間不戴口罩外出跑步,遭到物業人員勸阻還無禮拒絕,最后經警察教育之后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請你向全班同學對這個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
● 3 月17 日,無錫首批馳援武漢的32 名醫護人員已經安全回錫。他們在武漢奮戰了53 個日日夜夜,參與收治患者550 余人,出院310 余人,向武漢人民遞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如果你是歡迎隊伍中的一員,你會如何歡迎他們的回歸?
●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所有學生停課不停學,每天在家上網課。但是很多學生由于家長不在家,每天懶散放松。上網課時不能聚精會神,也不及時做好筆記;做作業字跡潦草,錯誤百出,還經常少做,拖拉,常常需要老師打電話聯系家長催討。請你就這些行為談談自己的看法。
班里一半學生選擇了我提供的情境,把自己的即興發言過程拍成視頻交給我,我再擇優發到班級群引導其他學生學習、傾聽。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針對本次疫情很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也聽得出,為了使自己的發言更精彩,他們事先也搜集了一定的資料。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搜集、處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最主要的是,我認為,作為一名六年級學生,對于本次新冠疫情期間出現的各種世間冷暖,他們應該要有自己的看法,在錘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極好地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這個假期因疫情而延長,關注疫情成為很多學生假期生活內容的一部分。除了電視,微信公眾號、微博、學習強國等新媒體無不及時傳播著相關信息,這其實正是向孩子滲透“責任”“擔當”“付出”意識的好時機。每當我瀏覽到有關于這些內容的信息時,都會及時分享到班級QQ 群,引導學生及時了解外界關于新冠疫情的相關動態以及感人的抗疫故事等。
開學以后的第一節語文課,我們就開展了“眾志成城齊抗疫,我們永遠在一起”的故事會。在開故事會前,我指導學生先去搜集令自己感動的故事,然后大致記住故事內容,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家里試講。試講時關注故事結構是否清晰,語言是否通暢、響亮,以及如何運用表情、動作較好地為故事服務,增強故事感染力,可以叫爸爸媽媽給自己提一點建議。有了充分的準備,故事會開展得非常成功,孩子們有的講述了鐘南山、李蘭娟等院士帶領的一大批醫護人員放棄家庭團圓、克服心理恐懼,在疫情最前線冒著生命危險勇敢救治病人的故事;有的講述全民動員防控疫情過程中一些感動的人和事,如武漢的一個快遞小哥汪勇瞞著妻子每天無償接送金銀潭醫院下晚班的醫生護士,為他們提供生活便利,而自己連續22 天沒有回家,以及檢查進出城車輛人員的交警,慈善組織和普通民眾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在座的學生內心得到了極大的震撼,有的學生甚至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雖然有的學生在講述過程中因為激動而有些語無倫次,有的因為緊張而導致講述斷斷續續,但是他們的眼中流露著真誠,他們的故事浸潤著溫暖。
在這個過程中,“抗疫故事會”成了一個有效的教育載體。我們以生活為藍本,立足疫情,嘗試把“責任” “擔當”“付出”的品質具象為一個個真實的事件、一個個能夠感知的行為,讓孩子“聽見”“看見”,引導他們通過“語文”的方式有效輸出的同時,精神品質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山河無恙,歲月靜好,因有人負重前行。疫情期間,除了新聞報道中的感人故事,其實我們身邊也有無數的“凡人英雄”,他們為了抗擊疫情,保證大家不受病毒的侵害,而每天起早貪黑,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為了定格身邊的這些“美景”,感恩他們的無私付出,我引導學生以“有你,真好!”為主題,去發現、記錄在疫情期間涌現的“凡人英雄”。課上,先和學生一起梳理可寫的人物: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抗疫干部、鄉村醫生、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保安等,甚至還可以是每天為大家消毒的守護者——老師等;其次引導學生回憶令自己最感動的一件事、一個畫面,以“攝像機”模式定格他們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語,一顰一笑以及自己當時的深切感受;最后關注題目和開頭、結尾之間的關系以及個性的寫法,如環境描寫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心情或隱喻人物品質等等。看到下面這些學生的習作,我收獲了滿滿的驚喜與感動:
● 張瑾昕:“丁零丁零”這時門鈴響了,我的心不由得犯嘀咕:“現在都什么時候了,還有心思串門?”我戴好口罩,帶著疑惑,小心地打開門。敲門的是我們小區的管家,一位40 多歲的阿姨,她個子不高,臉圓圓的,戴一副黑框眼鏡,手里拎著一個挺重的包。外面雖然雪花飛舞,但她的臉上卻滲著汗珠。“我是給業主來送口罩的。”阿姨氣喘吁吁地說:“現在外面疫情嚴重,口罩不好買,物業就想辦法買了些口罩免費送給大家。另外,如果你們需要肉類和水果蔬菜,物業都可以送貨上門。”我接過口罩,在登記簿上簽好字,剛想說聲謝謝,阿姨已經轉身去敲鄰居家的門了。看著阿姨那疲憊的背影和蹣跚的步伐,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陣陣感動。
● 陳奕勛:傍晚,放學了,我站在排頭等待著王老師的“指令”,一分鐘……兩分鐘……咦?這個時候王老師不該下令走了嗎?我把頭探進教室,看到了這樣的一幕:王老師一手拿著裝滿消毒水的噴灑壺,一手反復用力地提拉再按下噴頭。噴嘴散出一串水霧,仿佛一朵朵燦爛開放的花朵,灑向教室的每個角落。消毒水落在了課桌上,她彎下腰,拿抹布仔仔細細擦了又擦。我這才明白,原來窗明幾凈的教室都是王老師的功勞,她要趕在我們進教室前全部消毒完畢,只為我們健康安全。看著王老師的身影,我的喉嚨似乎有些哽咽了……
孩子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身邊在疫情期間兢兢業業、默默付出的人,深深的敬佩和濃濃的感恩情懷洋溢在字里行間。一場疫情,給了學生發現美好的眼睛,從而引發了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感受:正是這些平凡的人,鑄就了我們國家的偉大。我們每個個體,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感恩之心,讓孩子學會大愛、感恩別人的付出。
生活就是教育,這次全民抗“疫”,人們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慈悲心,實實在在的公益行為,一線勇士的負重前行,足以打動甚至震撼孩子的內心,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真情的溫暖,從心底里悟出我們后方的歲月靜好得益于這些善良的、無私的人們的付出。教育的藝術就在于無痕,以平實的生活為媒,將語文教學與品質提升完美融合,給予學生不一樣的課程學習履歷,為學生的別樣童年增添最濃重最多彩的一筆,成為學生生命中最難忘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