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八中學 原會蘭
在古今中外教育學的發展中涌現出了眾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它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具體如何選擇和優化,核心還是在于教師對本班級學情、學習內容以及自身風格的綜合定位,可以說教學法的多元運用能力體現了一個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接下來,本文將從生活情境教學法、問題牽引法、合作探究式教學以及實驗教學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地介紹。
一切知識來源于生活,以生活為本源去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工作也就顯得很有必要。特別是長期以來物理教學工作重理論輕實踐,教學的重心放在了對知識的傳授、考試能力的訓練上,導致很多學生一旦遇到一些綜合性、靈活性的考查試題,就紛紛繳械投降,不知道如何是好。生活情境教學還適應了當前的教學趨向,有利于鍛煉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初中生對大千世界、萬般精彩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運動的描述”這一部分知識時,面對抽象的“運動”,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法,化抽象的內容為學生熟悉的場景,增進他們的理解。新課程標準對于這一課的知識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要讓學生“知道機械運動,能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機械運動的普遍性,教師可以展示以下的生活現象:草原上奔馳的駿馬、在軌道上行駛的火車、自轉中的地球、劃過夜空的美麗流星、森林中流淌的河水……這一組照片都向學生展示了運動中的物體,教師可以請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點——物體的位置隨時間不斷地發生變化,進而教師順勢引入了“機械運動”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以上生活中的現象,物理學將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以上的生活化教學很好地闡釋了相關的物理學概念,幫助學生理解了運動的普遍性。
設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教學藝術。初中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雖然有所提升,但是在理解一些具有高度抽象性、理論性的物理知識點時依舊比較吃力。因而在物理教學中運用設問,針對所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實施教學,有利于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引領其思維不斷深化,在充滿激情和活力的課堂中,引領學生實現自主成長,培養他們的物理素養。
例如:“運動的描述”這一部分知識中涉及了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參照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其概念和作用,教師不妨創設如此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如此的感受:我們站在路邊時,認為路邊的樹木是靜止的;而當我們乘坐在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時,感覺路邊樹木在向后退,認為樹木是運動的。你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感覺?通過如此具體化的設問,學生的大腦被調動起來,在討論交流中不同的觀點碰撞,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思維。在討論中,學生發現人通常是以地面為“標準”去評判運動,相對于地面,樹木沒有位置的變化,也就被認為是靜止的;而當我們身處運動的公交上,思維習慣性地就以汽車為“標準”,樹木相對于汽車有位置的變化,所以感覺樹木在運動、向后退。在這樣的分析和討論中,學生明白了“參照物”的概念——我們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的一個標準,同時也對其作用有了感性的認知。
合作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有利于體現學生主體性地位。不同于以往單一、一對一的教學,合作探究式教學打破了原有課堂模式,提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了不同思維直接的碰撞和交流,在集體的力量下學生努力優勢互補,發揮自我價值,也不斷完善自我,一步步地實現自主成長。
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聲音的特性”這一部分知識時,為了深化學生對“音調的決定因素”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教師設置了一個實驗探究:同學們,你們認為聲音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請在小組之中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設計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得出最終的結論。整個探究活動過程“以學為主”,教師退居二線,鼓勵學生去尋找方法、設計實驗、實施探究,最終發現聲音的高低與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還了解到了頻率相關的物理拓展知識。合作探究活動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開發了學生的心智。面對各個小組的探究成果,教師一方面要進行總結和歸納,一方面要給予鼓勵和肯定,為同學們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
無實驗,不科學。物理作為一門重要的實驗科學,僅僅是理論學習遠遠不夠。通過分析教材我們也能夠發現,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涉及了眾多的實驗,實驗可以說是學生理解知識、認知知識、鞏固技能的一種重要途徑。在新時期的教學形勢下,教師要改變以往機械復制教材實驗的模式,要能夠給予學生更多參與、探究甚至是動手的機會,讓他們以“科學家”的身份去體驗每一次的創造過程,在化學實驗中培育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平面鏡成像”這一部分知識可以說是初中階段學生要學習的一個重點實驗之一,通過參與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探究活動,引領學生經歷確定像的位置與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的過程,體驗什么是“等效替代法”,同時在實驗數據的采集和整理中,提高學生的數據意識,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利用物理語言歸納出實驗結論。
實驗過程涉及了眾多的材料、工具,整個實驗過程教師應該一邊演示,一邊引導學生去思考。如在實驗材料的選擇方面,教師提問:“平面鏡所成的像在平面鏡的什么地方呢?”學生結合所學回答:“在平面鏡的后面。”由此教師可以拿出平面鏡、玻璃板兩種實驗材料,請學生思考:若是為了更方便找到像的位置,應該選擇哪種實驗材料?理由是什么?由此幫助學生了解到實驗中透明的玻璃板更方便我們去觀察玻璃板的后面。再如為了確定像的位置,實驗選擇運用兩支蠟燭,那么蠟燭應該如何擺放呢?其中也涉及了很多的科學知識,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旨在幫助我們去看到玻璃板中的像,然后將另一支放在玻璃板后面與像重合,那么另一支蠟燭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若是在實驗過程中蠟燭能與像完全重合,則得出結論:像與物大小相等??梢?,實驗中材料選取、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步驟等教師都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引導學生關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之處。
總之,物理教學如何選擇方法還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發揮多元化教學法的魅力,助力初中生的物理學習,培養初中生的物理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