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職業中專學校 歐陽志勇
教育部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德育課程應該作為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成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提高學生素質的主力軍。近年來,中職教育備受關注,雖然謀劃了長遠的發展藍圖,但是其就業問題始終存在,也是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方面。因此,中職教育應立足教學現狀,以市場為導向對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培訓,并緊跟時代的發展,革新教學理念與方式,最終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以及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需要從群體與個體兩方面闡述,第一,群體職業主要是指人們普遍認同,或者行業內部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不僅包括主人公與服務群眾意識,還包括誠實守信與辦事公道意識。第二,個體職業意識則是某個人對自身從事行業的了解,情感以及態度的綜合反饋,不僅包含規范與競爭意識,還包括質量與效益意識。總之,職業意識教育應該貫穿于中職教育的始終,與學生發展緊密聯合,從而逐步完善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處于中職階段的學生,其思維模式以情感型為主,但是逐漸向理智型發展演變,因此學生的人生觀開始萌芽。思想是引導行為的重要因素,中職生根據自身經驗引領行為,并嘗試通過自己認定的真理來調節行動,同時進一步探索真理。思想活躍、渴望真理與成熟,但不能持久穩固,而是呈現多變易動的特點。
年輕的中職生從小成長在較好的環境中,獲取信息能力快速、接觸新鮮事物多、知識面廣,做什么事情都充滿自信,并且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及社會實踐中都喜歡表達自己、展現自我,喜歡挑戰,不愿按照書本知識或是教師的經驗傳授去做事,喜歡“走不尋常的路”,堅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生活,相信自己能掌握人生方向。中職生雖然萌生了自立意識,但是其我行我素、標新立異、感情沖動等特征非常明顯,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屢屢發生,缺乏上進心與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職生盡管成長在信息飛速發展、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接受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但是,由于他們很多信息都是間接得來,社會閱歷有限、知識底蘊不厚,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言論更多是憑直覺,很少有深層次的研究與探索,有較強的從眾心理。比如在專業選擇上聽到別人說某專業好就會跟風,很少有人去對所選專業通過社會調查進行深入研究、理性思考。
“中職生就業難、創業難、就業不穩定”已成為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要提升中職生就業率就得從中職生本身和企業兩方面努力,共同促進就業和社會的發展,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青少年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比較寬廣,在中職開展德育課程是希望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知識水平、價值觀念、心理特點,運用學生熟悉的語言、新鮮的事例,采用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德育課教學。同時不斷地關注德育新內容,為學生帶來新穎的學習體驗,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完成德育課的教學目標。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理念在教師心中已扎下根,為更好地運用這一理念真正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教師需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社會實踐,在校內開展學生技能競賽,以競賽促技能提高、以技能促就業,在校內形成“人人學技能,人人比技能”的氛圍,增強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能夠有強勁的職業競爭力,從而在未來發展中能夠游刃有余。
當前,企業對人才的吸納,已經從“量”的需要轉到“質”的需求,德育教師在就業指導課中,應引導學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讓學生多了解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政策法規、用人制度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了解所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發展狀況,調整好就業期望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家庭條件進行就業、創業、升學方面的選擇,從而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做好規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幫助學生給自己準確定位,改變不切實際的就業觀念,比如剛參加工作就要當白領坐辦公室、追求高薪。學生應樹立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的職業理念,選擇適合自己、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職業,哪怕辛苦一些、薪酬少一點、條件差一點、地方遠一點。樹立“不求對口先就業,先求生存后發展”的思想。教師要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德育課堂上可以開展模擬應聘活動,讓學生在正式應聘前了解需要準備什么,調整自身心態,即使受挫也要積極面對,同時在各種類型的求職中做好心理準備,從而幫助學生游刃有余地面對求職困難,用“一針見血”的態度開展求職工作。
綜上所述,中職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與創業觀,使其在未來的社會中朝著自己的人生規劃前進,在發展中能夠走得更加平穩。德育課程的展開讓學生發展更加全面化,不僅對學生生活、思想產生影響,同時也能夠提高中職教師的教學水平,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為學生未來的職業道路保駕護航。最后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成,保持品德與文化的共同進步,也希望教師能夠在未來的教學道路上勇往直前,為學生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