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 雋
對觀眾來說,《奪冠》的女主角郎平意味著什么?
在絕大部分中國人眼中,這句話可以置換為:她就是中國女排的女主角,40多年一直是,獨一無二,沒有之一。
這是一段和當代中國復興進程幾乎同步同軌的集體記憶。上世紀80年代早期國門初開、改革初興時,她是老女排的“鐵榔頭”,在世界級賽事中3次獲得最有價值球員(MVP),幫助女排創造“五連冠”輝煌。在90年代后期國力漸好、生活漸富時,她是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毅然歸國的新教練,挽救中國女排于困境之中,打造出承上啟下的“白銀一代”。在21世紀國家強盛、人們心氣高漲時,她又是新女排的締造者,二度執教,為中國女排增添了科學、專業、國際化等新的時代內涵,并把新女排帶上了奧運會和世界杯的冠軍獎臺和國慶70周年盛大游行的壓軸花車。
郎平這個名字,實實在在地成了當代中國英雄敘事的最佳女主角。
疫情期間,中國女排封閉集訓了7個月。算起來,劉亞茹和郎平已經一年沒見面了。劉亞茹是長期跟訪女排的攝影記者,兩人像往常一樣打了招呼,互相道了聲“辛苦”。
2019年9月29日,日本大阪,中國女排以11戰全勝且只丟3局的成績成功衛冕世界杯冠軍,這也是中國女排自1981年以來的第十個世界冠軍。在這屆世界杯中,郎平接受采訪時也說:“只要穿上帶有‘中國’二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這段話一出,迅速上了微博熱搜。
鐘家琪1978年調入基地,主要負責運動員的后勤保障工作。鐘家琪對郎平的第一印象就是質樸,不講究打扮,一心刻苦訓練。“她一來國家隊,就是小妹妹,大家都很喜歡她,叫她小平、平平。”鐘家琪看過郎平訓練。“她彈跳能到3米多,擊球點高,力道大,同時又會動腦筋,講究手腕和落球點的變化。場上她就是拼命三郎,毫不吝嗇體力,場下還每天寫訓練日記。”
郎平第一次比賽露面,是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八屆亞運會上。第一場中國隊擊敗韓國隊,郎平連續強攻,表現突出。然而第二場打日本隊,她頻頻失誤,被換了下來。當時排球界有一種說法:“三年打基礎,五年成才,七年成器。”很多人質疑,郎平只有5年球齡卻擔任主力主攻,太草率了。但袁偉民認為,想加強中國女排的強攻,郎平必不可少。此后的訓練中,他經常出難題“憋”郎平。當郎平得心應手發揮強攻威力時,他還要訓練她快攻突破和后排立體進攻的能力,同時不能因為郎平個子高就放松對她的防守能力要求。能高能快,能攻能守,這是世界一流“炮手”該具備的實力和素養。
從1981年世界杯開始,鐘家琪發現郎平越來越有大將之風。在場面焦灼的時候,郎平常常張開雙手,輕輕向下拍拍,示意隊友鎮靜、不要慌。她腰背肌不好,但深知自己要挑重擔,就用特有的幽默告誡自己:“到了那火候上,你老先生就是纏十根護腰也千萬別下去。”1982年女排世錦賽,戰勝古巴后,郎平寫日記總結:“每個隊打中國隊都打得特別兇……我們的確處在層層包圍之中,想要進入決賽,奪取桂冠,只有一條出路: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神仙皇帝,靠中國女排自己!”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體育評論員宋世雄用“一錘一個雷霆,真是鐵榔頭啊!”形容郎平。在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浪潮中,她的每一次扣球,仿佛扣在了中國人的脈搏上,催生一股力量和信心。
到了1985年,中國女排再次征戰世界杯時,25歲的郎平已成為一名真正的隊長。她告訴自己:“我是全隊的核心。越在關鍵的時刻越要‘敢’字當頭,要有大將風度,要敢打,哪怕輸在我手上也要拼。這樣才能帶動全隊戰勝困難。”那一年,站在高高的領獎臺上,郎平感到輕松、自豪、安慰。她后來在日記里寫道:“希望我們女排的新一代能繼續站在這座臺階上。”
2016年里約奧運會,原女排國家隊隊員諸韻穎解說了女排的所有比賽。她記得很清楚,八進四,中國女排遭遇東道主巴西,很多人覺得兇多吉少,唯獨她特別看好。“中國女排擅長打逆風球。每次到了背水一戰的時候,郎導都能帶領全隊創造奇跡。她太神奇了!”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女排正處在低谷期,以至于在1994年的世錦賽上只拿了第八名。“當時一聽中國女排拿了第八,我嚇一跳。我覺得中國女排不至于拿這個成績……”郎平在自傳中寫道。那段時間她在家里坐臥不安,給老隊友張蓉芳打電話詢問情況時,聲音都在發抖。
此時正值她在日本八佰伴世界明星隊的執教尾聲,袁偉民找她談話,說女排最缺乏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教練的凝聚力,要用一種人格的力量調動運動員,他對她有信心,希望她回來執教。郎平知道,袁導輕易不求人的。
郎平上任后,劉亞茹隨隊拍攝,每天都能看見一個“24小時都在上班”的郎平。她隨手拿著筆記本,總是眉頭緊鎖,密密麻麻記錄著女排姑娘們的各自特點和訓練情況。
從1995年到1998年,郎平把低谷中的女排拉到了奧運會亞軍和世錦賽亞軍的高度,因此這一代女排被人們稱作“白銀一代”。
“白銀一代”的目標是能拿獎牌,“保三爭二奪一”。為此,郎平帶著隊員把90年代國際上的強手都“吃透了”。看錄像,閱讀比賽,然后模擬訓練,這是郎平的大招。
1998年亞運會女排決賽是中韓之戰,在比分落后的情況下,郎平選擇換上諸韻穎沖擊。從第一次執教到現在,郎平在場上一直是位節奏大師。她的換人和暫停很多時候是在改變場上的節奏。原女排隊員馮坤曾評價郎平的節奏感:“郎導這種感覺非常好,她能比別人感覺得早,有很多感覺不是能準確說出來的,但她知道這個球得這么辦。”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女排在1/4決賽輸給日本,無緣獎牌。郎平也擔任了解說,在賽后采訪時,她先是落淚,不過很快又恢復了往常的幽默:“我自己親自指揮還沒有這么緊張,(坐在場下)胃也開始疼,心跳也開始加速,怎么覺得還不如當教練呢?”
郎平今年60歲了。
諸韻穎發現,一向挺拔的郎導近兩年駝背有些嚴重。劉亞茹則覺得,郎平憔悴了,“累的”。如今由于疫情,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舉行,郎平的教練合同也相應延續了一年。
2013年,郎平再度執教。上任之初,她就公開了執教目標:2015年奪回亞洲冠軍,2016年里約奧運會力爭打進前三名。如今這些目標都已實現,并且在這4年里,女排依然沒有松勁。在這個執教周期里,能為中國女排留下點什么是郎平著重考慮的事情。她曾和老搭檔、中國女排領隊賴亞文說:“里約之后,還有東京啊,我奧運會結束退休了,不得給你們留點東西啊?”
2013年,郎平提出“大國家隊”的概念。相比過去十幾人的集訓,郎平的國家隊大名單總是30多人。她要在每年的聯賽里挑選表現出色的運動員,如果一個位置不滿意,還會進行“海選”,最后全拉到自己身邊看一看,練一練。于是郎平能在2013年發現朱婷,2014年拉起袁心玥,2015年推動張常寧,2016年鍛煉龔翔宇。幾年下來,球迷常說的“朱袁張龔”組合正在日漸成熟。
2019年世界女排聯賽總決賽,非主力陣容出戰的中國女排從不被看好到摘取銅牌,每個姑娘都證明了自己是“球隊最需要的那個人”。這場比賽是由助理教練安家杰帶隊出征的,看得出來,郎平不僅要培養千里馬,還要培養伯樂。
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年走進集訓基地的是更年輕的新一代女排姑娘了。如今這些孩子,年紀比女兒白浪還要小很多,但郎平仍然可以讀懂她們。2013年上任之初,她就給每位隊員發了問卷,內容有:“說說你的性格特點,談談你的技術特點,你認為國家隊在里約周期的奮斗目標是什么,你希望教練在哪些方面給你更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