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涼秋
指導專家·許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中醫睡眠疾病研究所主任醫師)
愛情是什么?愛情可能是一道計算題,把家世、學歷、收入、地位和付出都算進來,我們都希望盡量求出最大值。愛情里的我們時時刻刻小心翼翼,揣摩對方的“小心思”。今天,我們就一起給大家揭秘幾種常見的戀愛“化學反應”效應,幫助大家防套路、護真心,愿有情人終成眷屬,愿單身人士早日成雙!
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這么一樣場景:你站在懸崖邊上,你的面前有一座吊橋,現在你伸出一只腳,顫顫巍巍地從這個吊橋上走過去。這個時候,你碰到了橋上的另外一個人,你感覺自己的心臟在跳動著,仿佛在問自己:這就是心動的感覺嗎?不!這是“吊橋效應”。這是因為人們在危險的環境中,會感受到一些生理信號,比如發抖、發熱和心跳加速,接著他們會竭力去周邊的環境中尋找可以解釋自身反應的原因,到底是因為環境危險,還是因為對方太有魅力?這是很難確定的,所以極易產生錯誤的歸因。
古烈治是西方國家的一位元首,一日,他攜夫人科尼基參觀一家養雞舍,夫人看見公雞在母雞身上,突發奇想問陪同的農場主說:你能否告訴我,公雞一天在母雞身上盡多少次“丈夫”的責任?農場主答:“時時盡責,一日十余次。”夫人說:“請把結論告訴總統。”農場主過去給總統剛一說完,總統問道:“每次都在同一只母雞身上盡責任嗎?”農場主答:“次次更換伴侶。”總統說:“請把結論轉告我的夫人。”
根據這個故事,心理學家就把雄性的見異思遷傾向稱為“古烈治效應”,后來它就成了男人見異思遷、喜新厭舊(或淡舊)的著名心理學效應了。這一效應在任何哺乳動物身上都被實驗證明了,人為高等動物,不可避免地殘留著這一效應的痕跡。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厭舊的傾向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而是有著深刻的生理的、心理的基礎。但人有良知、有道德,靠這些東西才使人最終脫離了動物界。
“黑暗效應”與“吊橋效應”是孿生兄弟。說的是相對于光線較亮的地方,約會雙方在光線暗的地方產生親近的可能性會更高。心理學研究者在實驗中將志愿者分為兩組,第一組置身于光線亮的房間,第二組置身于光線暗的房間。兩組人同時觀看一部廣告片,廣告中的人處在上班遲到的情境中。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志愿者認為廣告主人公的攻擊性更強。這是因為,光線太亮容易讓人們覺察到對方的攻擊性,并且夸大這種攻擊性,而在光線暗的場所,雙方看不清對方的表情,戒備更少,于是產生了更多的親近感。黑夜中,人總是會變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如果身邊有個人陪伴,自然而然想要表露真心。但是愛情可不僅僅存在于黑暗里,它也需要走到陽光下,認真看一看彼此的眼睛。
1927年,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實驗,他將所有的志愿者分為兩組,兩組同時計算相同的數學題。在這個過程中,他讓第一組正常進行,未設置任何阻礙,而在第二組計算的過程中突然叫停。然后,他讓兩組志愿者分別回憶剛剛計算的題目。結果發現,第二組的回憶效果明顯好于第一組。這是因為第二組并未完成所有的計算,這種“未完成感”會讓這些題目留存于他們的腦海中,并且揮之不去。相反,對于第一組的人來說,“完成欲”獲得了滿足,所以題目本身已經不重要了。在戀愛中,這種效應也經常發揮作用,比如說,很多人會難以忘記曾經追求過但沒成功的人,也會對自己遭受曲折的初戀戀戀不舍,這是因為人們容易對那些沒有完成的、中斷了的或者沒有結果的事情記憶猶新。所以當你沉溺于一段沒有結果的關系中時,要覺察一下自己是否進入了“蔡格尼克效應”的圈套,而當你的戀人想起曾經的人時,也不用特別緊張,也許只是因為“未完成”罷了。
“首因效應”指的是最開始記憶的東西更加牢固,“近因效應”指的是最近記憶的東西更加牢固。其實,戀愛中也會存在兩個效應。其中,“首因效應”指第一印象,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中,第一印象會在雙方頭腦中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千萬不能忽略第一印象的影響。在約會中,可以盡量展示自己優秀美好的一面,可以是你的外表,也可以是你的修養和行為習慣,這會為你們的后續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近因效應”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舉個例子,有個男生和女朋友戀愛很久了,之前一直沒有發生過沖突,但是上周因為一些事情吵了兩次架,這之后女朋友就一直說他脾氣不好,這位男生當然委屈極了,為什么僅僅兩次吵架就否認了那些年的一切呢?這就是“近因效應”在作妖。在最初的交往時,人們會更多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在交往的過程中,“近因效應”會占據主體地位,近期的行為很可能會影響到他人對你過往的評價。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能需要你們去重溫一下過去的美好!
最后給大家介紹一個優秀至極的戀愛效應——“米開朗基羅效應”。沒錯,就是那個著名的雕塑家。曾經,教皇問米開朗基羅:“大衛這么完美的雕像你是怎么創造出來的?”米開朗基羅回答說:“很簡單啊,我就是把所有不是大衛的石頭都去掉了而已。”將自己的雕塑過程看作是發揮石材的潛力,從而將他們塑造成理想中的樣子。在戀愛中,“米開朗基羅效應”就是指情侶雙方互相雕琢,從而讓彼此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在這樣的關系中,兩個人都是在成長和進步的。當然,此效應并不是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對方,因為雕琢的前提是了解對方想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是自己希望對方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其中的奧義就要慢慢領悟了。當我們盡自己所能幫助對方后,對方會感受到體貼、滿意,自己也能體會到成就感和價值感。正如人們所說的:“跟你在一起,我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