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江蘇省南京市五塘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這需要教師及時把握、因勢利導[1]。筆者認為,計算教學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準,然后組織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厘清算理,建構計算方法的模型,最后通過一定量的計算練習使學生掌握計算技能。教師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以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能力來確定教師“教什么”和“怎樣教”。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視角出發(fā),不斷加強師生互動,組織學生在自然學習狀態(tài)中不斷感悟算法的本質,使學生掌握良好的計算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計算教學中,從學生視角出發(fā),巧抓課堂生成,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筆者以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張仁進老師執(zhí)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整數”為例,探討這一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教學應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把外部獲得的信息和經驗同已有認知相結合的過程。學生將已有的認知經驗轉化為新的經驗,嘗試用原來的經驗去解釋、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獲得的新經驗進行改造、內化、提煉、抽象為新的認知,從而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
【片段一】情境導入,初探算法
學生列出乘法算式0.8×3=
師:知道此題答案的同學請舉手!
(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舉起了手,表示知道答案是2.4元。)
師:知其然不重要,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本事。你能不能解釋一下,答案為什么是2.4,你怎么斷定2.4 是對的?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第一,解釋時所用知識必須是大家學習過的知識;
第二,請簡要表示出你的想法,盡量讓別人一看就明白;
第三,能否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結果?
友情提示:
第一,解釋可以用文字、可以列算式,也可以畫圖。
第二,如果你覺得有難度,可以翻看信封里的提示。
【分析】張老師從學生學情出發(fā),組織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探究算理,理解算理。最后的“友情提示”,降低了探究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活動,得出不一樣的生成,完美地詮釋了“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fā)展”。
學生匯報反饋:
(1)用小數的意義算,結合計數單位想。
生1:0.8 是8 個0.1,8 乘3 是24,表示有24 個0.1,所以結果是2.4。
師:用到了什么知識來解釋?
生:小數的意義。
師:不錯,也就是從計數單位的角度去解釋。再問一下,24 怎么來的?
生:8 乘3 得來的。
(2)換算成“角”算。
生2:0.8 元是8 角,8 乘3 是24 角,表示2.4 元。
師:用的是不是以前的知識?總結一下,是什么知識呢?
生:元、角、分。
師:先算出什么?
生:先算出8 乘3=24(角)。
(3)通過畫圖,結合計數單位算。
生3:畫圖。(每小格表示一個0.1,畫出了三個八格,也就是3 個0.8)
師:是先算什么?
生:8 乘3 等于24 小格,表示24 個0.1。
(4)用小數加法算。
生4:0.8+0.8+0.8=2.4(元)。
師:什么知識?
生:小數的加法。
師:好的,不錯。先算的十分位上幾個8?
生:3 個8。
師:那就是有四個方式,計數單位、元角分、畫圖、小數加法,從四個角度去解釋它。這四個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先算……
生:先算3 個8。
【分析】多種計算方法的交流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在小數乘整法計算方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積累計算的經驗,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
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張老師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以學生的交流為活動的主體安排,組織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參與對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探索。這樣的安排不僅使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得到內化和提升,而且有利于學生掌握計算技能。
數學知識的最佳學習效果,是在學生經過初步學習,已獲得一定的感知和認知后,再進一步學習。這樣教學一方面可以鞏固已有的學習效果,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師從學生的內心感受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優(yōu)化算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fā)現(xiàn)的基本方法,體會數學的奇妙之處,發(fā)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片段二】對比優(yōu)化,再探算法
計算0.45×5=
師:能不能用我們剛剛學習的知識來推算一下結果?注意,一定要是我們學過的知識。
生1:0.45 是兩位小數,所以要用到分。0.45 元是45 分,乘5 就是225 分,表示2.25 元。
生2:小數加法,一個一個加。
生3:把0.45 化成45 個0.01,乘5 就是有225 個0.01,也就是2.25。
師:剛剛有4 個方法,這次只有3 個。少了什么方法?
生:畫圖。
師:為什么沒出現(xiàn)畫圖的方法呢?
生:0.45 是兩位小數,要準備100 個小方塊,再畫45 個,畫起來很麻煩。
師:確實很麻煩,數學講究簡潔,不是不能畫,但是畫起來太麻煩了。如果接著研究,同學們猜想一下,還有哪個方法不太好?
生:元角分我不太看好,因為元角分只能研究到兩位小數,如果我們繼續(xù)研究三位小數、四位小數,元角分就解決不了了。
師:你說的真有道理!還有誰想說,你還不看好哪個方法?生:我不看好加法,如果加數越來越多,不太好算。
師:有沒有道理?可不可以一直這樣去算?
生:可以,就是太麻煩了。
師:真不錯。那就只剩下哪個方法了?
生:計數單位。
師:那我們來試一試計數單位這個方法。
【分析】在學生通過交流掌握“一位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張老師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導,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兩位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交流想法并闡述理由,把學生的數學認識從表層引向深處,使學生深入學習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張老師從學生真實的感受出發(fā),引導學生比較、優(yōu)化算法,使學生在逐步抽象的活動中,經歷理解算理、建構算法的過程。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會學、會感悟,讓學生領悟解決數學問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巧妙地結合實際,讓數和形結合,把新知變成舊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從而解決問題,順利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智慧,提升數學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依據所學內容的特點,以學生的學習為主導,從學生視角出發(fā),精心設計,積極引導,讓學生經歷數學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積累學習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