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小學,江蘇蘇州 215021)
進入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詞句,能夠獨立閱讀一些篇幅較長且具有一定思想性的作品。而課本中的小說選材也變得十分廣泛,不僅加強了對現實社會的反映和思考,而且來源范圍也擴展到了外國很多作家的作品。學習這些小說,學生能夠豐富自己的閱讀經驗,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由童真的歌頌擴展到對社會和人性的思考[1]。六年級的小說學習,對于學生的閱讀來說是一場珍貴的文學盛宴。但由于學生的解讀能力還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小學語文小說單元教學策略還需要被進行深入研究。六年級教材中的小說主要有《窮人》《橋》《在柏林》等,筆者將通過這些作品的故事背景、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寫作技巧等方面展開分析,以論述小學語文小說單元的教學策略。
小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從題材上可以分為世情小說、講史小說、公案小說、神魔小說等;從思想藝術特色上可以分為現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意識流小說、荒誕派小說等。當然,小學階段的小說涉及范圍較窄。由于分類不同,很多作品在解讀時的方法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歷史小說需要學生對故事的社會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世情小說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而六年級學生各方面的知識還比較欠缺,不能超脫于小說之外對作品進行多角度的理解。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寫作的背景,以便其全面理解作品的主題。
例如,在教學《窮人》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小說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批判作家,其生活的時期,俄國的沙皇對勞動人民采取著極為殘酷的剝削制度。勞動人民沒有過多的生活資料,很多人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了解了這些,學生再去閱讀作品就能理解主人公在破舊的屋子里沒有溫暖的爐火,沒有寬大的棉襖,最終只能凍死卻無人幫助的原因了。那就是文中的人物都是窮人,他們的糧食和財富都被沙皇剝削,大家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只能自顧不暇。由此學生不僅能對人物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對作品的主題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小說在寫作的要素上和記敘文是一致的,都是通過一定的描寫形成一個故事。而且故事都有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很多人物、情節(jié)復雜的作品,學生很難厘清頭緒。很多學生在閱讀時一目十行,流于形式,最終只是機械地抄寫教師總結出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但通過記敘文六要素來分析,學生就能夠提綱挈領,像列表格一樣對故事發(fā)生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能鍛煉自己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對文字的敏感性。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采用總結歸納的方式,以記敘文的六要素來閱讀小說,從而使其透徹理解小說情節(jié)。
例如,在教學《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記敘文的六要素來總結故事的發(fā)生過程。學生可以總結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黎明;地點是木橋前;人物是黨支部書記、小伙子、老太太;起因是山洪暴發(fā),木橋將要倒塌;經過是黨支部書記組織大家逃生;結果是大家生還,黨支部書記和他的兒子死于山洪。通過總結,學生就能發(fā)現作者在寫作時具有非常明確的思路:作者以山洪為話題,將人物置于危險之中,通過人物的死亡來歌頌人物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通過這樣的總結,學生就能夠理解情節(jié)是作品的主干,具體的描寫是作品的外表。寫作和建筑一樣,都需要先有大體的框架,然后不斷填充。
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是為了體現主題,也就是說主題是寫作的最終目的。而如何恰當、巧妙地表達情感,則是體現作者文學水平的關鍵。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良好的寫作方法。而閱讀經典的小說,通過對小說具體內容的細致分析,學生就能夠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養(yǎng)分。很多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都會使用不同的技巧,而在實際閱讀中,學生還停留在積累字詞的層面,對于寫作技巧的理解不夠深入。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結合作品的主題,來分析作者在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節(jié)上使用的寫作技巧,從而形成對作品細致化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學習了《在柏林》一文后,學生會發(fā)現這篇小說的篇幅非常短小,人物和描寫的情節(jié)也非常簡單。全文主要描寫的就是列車車廂中蒼老的婦人在口里不斷重復一二三四……的故事。但是學生通過與自己平時寫作的作文對比就會發(fā)現,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表達的含義卻是很多作品用幾千、幾萬字都難以體現的。通過從寫作技巧上的分析,學生就會發(fā)現,老婦人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三個兒子,這樣的打擊讓她心灰意懶,一無所有,就連讀者也知道她一定是十分悲痛的。而作者對于老婦人的悲痛卻采用側面的委婉表現,用幾個數字形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給予了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
小說相比于散文和詩歌,內容是動態(tài)的,是能夠在讀者腦海中形成連續(xù)畫面的。而這種動態(tài)就來自鮮活的人物和緊湊的故事情節(jié)。在現今的小說閱讀中,很多教師過度以考試為重點,在教授課文時讓學生將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記憶上,而對于作品中的其他內容卻沒有過多的挖掘。這樣導致學生學習課文完全是在解決難題,而感受不到一點快樂。而分角色演繹課文能夠讓學生將小說中的情節(jié)自主地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會通過自主的體驗來對小說的人物和情節(jié)進行獨特化的理解,而且能夠感受到將文字場景轉化成現實場景的樂趣,從而提高閱讀小說和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小說中的黨支部書記、書記的兒子、老婆婆這三個人。在扮演前期,學生還會反復地閱讀作品,對作品中的人物神態(tài)進行合理想象,嘗試用不同語氣來體現不同階段人物的情感變化。其他作為觀眾的同學也能夠將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與表演者演繹出的效果進行對比。一些對語文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通過嘗試分角色演繹,就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加強對語文的學習。
綜上所述,小說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文學體裁。通過閱讀小說,學生能夠了解社會和人生的方方面面,豐富個人的見識,增強對社會的關注度和人生的思考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作品寫作背景,對作品的主題獲得更加深入的認識;要讓學生從記敘文六要素來分析小說情節(jié),形成對小說情節(jié)的透徹理解;要引導學生結合主旨賞析寫作技巧,感受作品的文學性;要鼓勵學生分角色演繹,以此增強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