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玲玲 李方航 楊麗娟 壽筱濤
(珠海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 廣東 珠海 519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變,部分疾病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在臨床上的發病概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目前各種危重癥疾病以及意外事故的發生場所大部分在人們出行的途中、居家的環境以及工作的場所,因此導致醫院的專業急救人員無法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對病患進行救治。為了進一步提高對病患的救治成功概率,需要提高廣大群眾對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能夠幫助病患得到及時的專業救治。本文探討培訓者培訓模式在社區院前急救培訓中的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研究時間段為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觀察對象為本市某社區中的120 名居民。其中,男女例數比為69:51,年齡段為23 歲~59 歲,平均年齡為(41±2.6)歲。選取的20 名培訓者,男女例數比為11:9,年齡段為23 歲~45 歲,平均年齡為(34±2.1)歲。
本文主要探討采用培訓者培訓模式進行培訓,具體的培訓方法如下:(1)進行培訓前的準備工作。在對研究對象進行培訓之前,醫院的護理人員需要先參加培訓導師的TTT 模式學習以及相關的知識技能,并針對培訓者培訓的具體方式來對培訓的內容、培訓的方法以及培訓時間等進行合理的制定,并進行集體的備課。準備好相關的培訓器材,包括心肺復蘇的模型以及三角巾等。(2)確定好培訓的時間以及地點,對培訓對象發放培訓通知。在培訓時間的確定上需要考慮到培訓對象平時的工作作息時間,因此將大部分的培訓安排在雙休日的白天進行,總共的學時數量設定在12 個學時左右;而培訓的地點則設定在社區中的活動中心。(3)培訓的目標以及培訓的內容。培訓目標的制定:通過培訓主要是使培訓者能夠系統的掌握院前急救的知識以及相關的技能,能夠獨立對其他對象展開相關的教學培訓工作。培訓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院前的急救知識;急救技能(心肺復蘇術的正確進行方式、創傷救護的方法、意外事故的現場急救方法以及創傷救護的方法);授課技能(為4 個小時左右,為培訓者教授制定授課計劃的知識、如何組織課堂,以及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等)。(4)培訓者對其他培訓對象的培訓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共同的講授階段,專業和護理人員和培訓者一起為其他培訓對象傳授有關院前急救的相關知識,然后逐漸讓培訓者作為主講,專業的護理人員在一旁進行觀察。在培訓者完成當天的培訓之后再對講解不到位的知識進行補充講解,保證培訓的效果;第二階段則為培訓者獨立進行培訓的階段。在這個過程當中,專業的護理人員需要對培訓者的培訓效果進行跟蹤和評估,然后對培訓者的培訓進行復盤并提出專業的指導意見,幫助培訓者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水平。
觀察培訓前后對急救知識掌握評分及對培訓的滿意度。
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為(±s),計數資料為%,分別采用t 檢驗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培訓之前,研究對象對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評分數值為(62.9±2.6)分;在進行培訓之后,研究對象對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評分數值為(96.8±3.7)分。數據對比顯示,在進行培訓之后,研究對象對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提升,前后對比,差異顯著(P <0.05)。
經過調查統計發現,培訓對象對培訓表示非常滿意為67 例,表示滿意為49 例,總體滿意度為96.7%。
所謂培訓者培訓模式,就是先從被培訓的對象中,選出條件較好多名培訓對象,作為培訓者,由醫院中專業的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后,再由這些培訓者作為教師對其余的培訓對象進行培訓。這在醫護人員缺乏的情況下,是一種實用的方法。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目前臨床上多數疾病的發病概率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2]。而大部分突發疾病以及意外事故等的發生場所在社區或者其他的工作生活場合,因此導致專業的急救人員無法及時趕到現場,在這種情況下讓廣大社區居民掌握相關的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本文的研究當中,主要采用了培訓者培訓的方法來對社區展開相關的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該種方法主要是先由專業的護理人員對選取作為培訓者的研究對象進行專業的技能培訓,然后再由成為培訓者的研究對象對其他的研究對象進行院前急救知識的培訓,這不僅能夠有效向社區居民普及相關的院前急救知識,同時社區居民對該種培訓方法的接受程度比較高。
目前院前急救培訓當中的培訓者培訓模式應用的范圍比較廣,并在多個領域當中被普遍采用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想。例如在2001 ~2004 年之間,有學者采用培訓者培訓模式對貧困地區的學生展開計算機的教學培訓,通過培訓之后發現培訓對象的計算機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而在國外的研究報道當中,培訓者培訓多用在對健康照顧人員的培訓當中。美國的一位研究學者Ersek 試用培訓者培訓的模式對老人院當中的護士人員進行姑息照顧的培訓,經過培訓之后能有效提高老人院中護士的姑息照護知識水平,提高整體的師資專業性。而在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老年癡呆癥病患的家庭護理、直腸癌、孕產婦的教育以及乳腺癌的護理當中,采用培訓者培訓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護理的效果,提高病患對護理的滿意度[4]。而在國內的研究當中,大量研究實驗表明使用培訓者培訓模式在健康領域進行護理培訓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學者使用培訓者培訓模式對新疆5 個地區的21 所綜合以及專科醫院當中的200 名護理人員進行艾滋病有關知識的培訓,在完成培訓之后由這200名培訓者對21 所醫院當中2000 多名護理人員再開展艾滋病相關護理知識的培訓,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對艾滋病相關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在醫學院的教學當中,有研究學者采用培訓者模式對醫學院中的學生展開護理知識培訓,先選取部分學生作為培訓者,在完成對培訓者的培訓活動之后,再讓其回到各自的班級展開小組的培訓教學,通過培訓發現學生們的護理知識水平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并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知識應用的實踐性[5]。而在對社會群眾進行健康知識普及的過程中,本文的研究結果和大部分研究的結果相同,先在社區當中選取作為培訓者的居民,完成培訓之后由其在小區中開展培訓活動,取得了較為有效的效果,也更能增加社區居民對培訓的接受程度,提高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特別是在進行心肺復蘇以及其他急救措施的培訓過程中,培訓者培訓模式能更好的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讓社區居民更有代入感,增強自身的防范意識。
本結果顯示,在進行培訓之前,培訓對象對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評分為(62.9±2.6)分;在進行培訓之后,培訓對象對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評分為(96.8±3.7)分。培訓后,培訓對象對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顯著提升(P <0.05);培訓對象對培訓滿意度為96.7%。
綜上所述,在社區進行院前急救培訓的過程當中,采用培訓者培訓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為參與培訓的人員創造了能夠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從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當中學員只能被動接受教學的現象,能夠有效的增加學員在培訓過程當中的主體性以及主動性,增加學員的創造能力。除此之外,培訓者培訓模式也能夠有效解決醫護資源不足和院前急救專業人員處理不及時的問題,提高意外發者的生存概率。能夠有效幫助社區人員盡快掌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較為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培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