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蓉
(南安市中醫院 福建 南安 362300)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1],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致殘性較高的疾病之一。該病發病突然,變化迅速,早期死亡率極高,如搶救成功也會因繼發腦水腫導致顱內壓增高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認知障礙、運動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等,嚴重者可形成腦疝或者腦干損害,給患者生存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對急性腦出血病人及時進行臨床觀察,同時有針對性的加強基礎護理和早期康復護理是決定預后的關鍵。
我院2014年6月-2019年8月收治43例急性腦出血患者,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齡38~72歲,平均63.2歲。經精心治療和細心護理,有36例患者治愈好轉,5例自動出院,2例轉診,1例搶救無效死亡。
急性腦出血病人大多出現嗜睡、意識模糊、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病程中會反復出現不同程度的頭部脹痛、針刺樣痛、劇烈疼痛等癥狀,應通過詢問發病經過或針刺皮膚等有效判斷意識障礙的程度。當患者由清醒轉入昏迷,提示患者出血持續和病情加重,有可能發生腦疝。當患者意識逐漸清楚,提示出血已經停止,病情逐漸好轉。
急性腦出血患者的血壓情況隨時都會影響到腦功能的損傷和恢復程度,應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把患者血壓控制在(130~140)/(90~95)mmHg范圍之內。當患者血壓持續升高時常提示腦干出現損傷,腦水腫惡化。當血壓下降時則提示患者可能出現延腦功能衰竭,均應及時采取措施作進一步處理。
脈搏的頻率快慢常反應功能變化情況,應認真觀察患者脈搏的頻率、節律和強弱,備好床旁心電圖,如脈搏減慢結合瞳孔呼吸的變化提示腦疝,脈搏細弱血壓下降提示中樞衰竭,心功能失代償,是臨危的表現。應備好強心劑,并及時通知醫生進行搶救。
嚴密觀察患者呼吸變化可為醫生提供有價值的診治意見。當呼吸大于每分鐘30次,常提示患者有高熱、腦疝、低氧血癥、肺部感染等。若患者潮式呼吸提示中腦受壓,庫式呼吸提示腦橋受壓,雙吸氣或嘆息樣呼吸提示延腦受壓。
當患者患側瞳孔略微縮小,繼而患側瞳孔中度擴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常提示有發生腦疝可能。當瞳孔時大時小,雙側交替變化,對光反射消失,并伴有眼球的歪斜,提示中腦受損。當雙側瞳孔極度縮小,對光反射消失,常提示橋腦損傷。當患者雙側瞳孔散大、光反射遲鈍或消失,提示已發生枕骨大孔疝。
腦出血患者因腦橋出血和腦室出血,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發生障礙,早期常表現為高熱,如果初始溫度是正常的,后逐漸上升,更多的是由于感染。如低熱則屬于出血后的吸收熱。不管何種原因引起的發熱都應積極采取藥物和物理降溫方法以有效保護腦細胞功能。
急性期腦出血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減少不必要的搬動特別是頭部的搬動,翻身的幅度不宜過大,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動作輕柔。若患者無嘔吐,可抬高床頭15°~30°以減低顱內壓。若患者已昏迷或嘔吐,應將頭偏向健側,防止舌后墜,避免誤吸,減少腦區血流量,減輕腦水腫。
患者長期臥床極易發生褥瘡,應對骨突出部位給予墊置氣墊圈或海綿圈。定期協助患者翻身,避免某一個部位長期受壓。加強皮膚護理,及時處理失禁的大小便,每日用溫水擦洗全身,保持皮膚干爽整潔衛生。若已發生褥瘡可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對褥瘡部位進行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大多呼吸道自凈能力差,出現惡心嘔吐,咳痰困難,容易發生卒中相關性肺炎,應及時有效地清除口腔內嘔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持續低流量吸氧,如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應及時霧化或氣管內滴入化痰藥物處理,以保證呼吸道通暢,改善肺功能。
急性腦出血患者早期常有高熱癥狀,應采取措施降溫,保持病人肛溫在32 ℃~34 ℃。可選用物理降溫方法,如用冰袋或冰帽、冷水毛巾冷敷降溫,用32℃~34℃左右的溫水擦浴散熱降溫,用30%~50%的酒精擦浴降溫。若采用物理降溫方法均無效時,應根據病情遵醫囑選擇藥物降溫。
患者若已昏迷應絕對禁食,可給予靜脈補液保持能量和營養。若神志清醒但吞咽困難,可給予鼻飼流食,但應防止誤吸引起肺部感染。若能自主進食也不宜太多太急,一旦發生嘔吐、反嗆應立即停止進食。當病情平穩后可低脂、清淡飲食,多食一些肉類、奶類、蛋類、豆類等食物,但要嚴格限制鹽的攝入量。
腦出血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急性腦出血具有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并發癥多發等特點[2]。科學、有效系統的護理可提高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3]。護理人員要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和不斷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熟練搶救流程和各種護理常規操作,在協助醫師做好各種檢查的同時,有預見性的配合做好護理工作,這對于降低腦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杜絕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