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平 林紅梅 王亞芹
(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 上海 200090)
根據WHO統計顯示,我國的腦卒中患者的發病率占據全世界首位,腦卒中疾病儼然已成為影響我們人類健康的公共問題,其致殘率高達75%、病死率是1.2%[1]。腦卒中發病后可能會導致患者的各種功能的障礙,包括大、小便功能障礙、認知及理解能力障礙、肢體的功能障礙、言語、吞咽功能障礙等等。因此腦卒中患者在膀胱功能障礙方面給患者的家庭及患者均帶來了嚴重影響。對膀胱功能的管理成為醫護工作者重要的研究方向。處于腦卒中急性期,給予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留置導尿管,既能解決患者的排尿問題,又能記錄尿液的顏色、形狀、量。但有研究者表明,留置尿管發生的感染率為40%,因此臨床上減少不必要的導尿次數及在最大程度上縮減導尿管留置的時間是預防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CAUTI)的主要的方法[2]。本文旨在探討便攜式膀胱容量測定B超儀在腦卒中留置導尿管患者拔管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50例腦卒中留置導尿患者的一般資料,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68.5±4.5)歲,其中腦出血35例,腦梗塞15例。納入標準:(1)第一診斷為腦卒中,病程90天內(2)計劃拔管留置尿管的患者。排除標準:疾病急性期患者,長期輸注液體量大于1000mL的患者,患者并發高熱、泌尿系感染,意識障礙不能積極配合的患者。
1.2.1 研究工具 選用便攜式膀胱容量測定B超儀,型號為PadscanHD-5,確定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
1.2.2 評估患者能否拔管 根據?指南?[2]推薦留置導尿管的指征:(1)患者的意識是否清楚;(2)患者的生命體征是否平穩;(3)患者是否需要記錄每小時尿量;(4)患者能否完成自行排尿;(5)患者泌尿系統沒有梗阻(詢問患者有無尿頻、尿不盡)。以上5項均評估“是”,即可認為患者沒有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應給予及時拔除留置尿管。
1.2.3 拔管后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的監測 為患者拔除尿管時間選擇在患者有尿意感時最佳,拔除尿管后即刻協助患者排尿,觀察患者是否能自主排尿。
觀察指標:以正常人排尿量及尿潴留定義為對照標準,在患者拔管后6~8h,排尿后立即在便攜式膀胱容量測定B超儀下測定殘余尿,如<100ml為合格,≥100ml為不合格,應給予及時的間歇性導尿。如不能自行排尿,應測定膀胱的容量,若超過患者膀胱的安全容量給予及時的留置導尿。
1.2.4 便攜式膀胱容量測定B超儀操作方法 操作前準備:①儀器準備:護士在進行操作前必須確保儀器呈完整狀態,電池電量呈充足狀態。②患者準備:將患者測量時間設定為自行排空膀胱后的5min內,囑患者取半臥位或搖高床頭30°。
③環境準備:使用屏風遮擋,保護患者隱私,溫濕度適宜。
操作的方法:在檢查前,護士應首先手法定位,確定好膀胱的解剖位置,一般在恥骨聯合上4橫指,囑患者勿過度使用腹壓,均勻地涂抹耦合劑于探頭作為傳導膠,可根據患者體形的瘦弱決定使用耦合劑的量,測量時探頭要接觸皮膚,要規范向下用力,力度要均衡,在操作過程中操作者要緊握主機手柄,不能隨意改變測量角度、晃動、以及移動探頭測量點,一直至操作掃描完畢,如實地記錄測量的數值。
操作后的護理:協助患者清潔皮膚,穿衣并給予患者舒適臥位,告知患者及家屬監測結果,并做進一步的健康指導與宣教,儀器擦凈備用。
50例患者中,有40例自行排尿后,殘余尿量在100ml以下的,成功拔除尿管,有6例患者自行排尿后,殘余尿量在100~200ml,給予每晚間歇導尿一次,三天后測殘余尿量正常,4例患者未能自行排尿,膀胱容量為400~500ml,又予重新留置了尿管。
腦卒中引起患者膀胱功能障礙,若患者長期留置導尿,易反復引起泌尿系統的感染,對于患者預后效果及生活質量均可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應避免長期留置導尿管增加導尿管相關性感染的風險。拔除尿管后膀胱功能的監測尤為重要,必須要觀察患者自主排尿的情況以及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的監測。目前臨床上導尿術是確定殘余尿量的最精準的方法,但易引起患者的尿路感染,亦可增加患者的不適感?;颊邭堄嗄虮O測時間要求比較及時,要在患者自行排尿后的5min內。而傳統的B超檢測殘余尿的弊端為要求患者前往固定地點排隊等待檢查,即給患者帶來了不便,同時又因排隊等待而造成患者殘余尿數值的差異,影響了臨床治療及診斷包括護理措施的制訂。便攜式膀胱容量測定B超儀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護士在床邊就能操作,在予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實時監測膀胱容量,及時了解殘余尿量,根據掃描的結果,及時制定膀胱排尿訓練計劃,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效果。同時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導尿,對于患者能否成功拔管起到指導作用,從而降低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的幾率,改善了患者的尿路功能,有助于患者康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