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虎 吳邈
(1 蒲城縣中醫醫院頸腰椎病專科 陜西 蒲城 715500)
(2 西安雁塔劉華為中醫診所中醫科 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習慣的改變,伏案工作的日益增多,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且呈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1]。
頸椎病是由于感受風寒濕邪或勞損、外傷等因素導致頸椎骨、關節、椎間盤及周圍軟組織病變,刺激或壓迫了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頸交感神經等而出現的綜合癥侯群,多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且成低齡化。
頸椎病現已位居骨科發病率之首,而神經根型約占其60%,很多患者因不能及時并正規治療,導致病情遷延難愈。嚴重影響廣大患者的身心健康[2-4]。筆者隨訪我院1995—2010 年間應用推拿牽引治療的680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回顧分析,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本組男3197 例,女3603 例,年齡最小27 歲,最大71 歲,病程最短1,最長13 年。45 歲以下997 例、46 ~65 歲5160例、66 歲以上643 例。本組患者均經影像學確診,其中頸椎反弓6120 例,頸椎間盤突出6590 例,其中4991 例有增生。本組所有患者,后身實驗均為陽性。
現代醫學認為,頸椎及其附屬的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外傷、勞損、蛻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解剖位置改變為其主要發病機理,需盡早干預治療。
有典型的根性癥狀;叩頂、壓頂、后身、臂叢牽拉實驗陽性;影像學有曲度異常、增生、椎間盤突出;排除骨質病變、結核、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損傷、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等病變。
無論勞損退變亦或是曲度異常,都以解剖位置的改變為主要矛盾,因推拿牽引具有糾正解剖位置的作用,故此我們采用推拿結合牽引以達到松解神經根及其周圍軟組織粘連、改變椎間孔大小、調整鉤椎關節位置關系、緩解肌肉痙攣、解除滑膜嵌頓、調整頸椎各組織應力分布、增強頸椎穩定性、重建頸曲、恢復頸椎正常生理弧度的目的,從而消除對周圍組織的刺激和壓迫,盡可能使頸椎恢復力學平衡。
治療:每日一次,兩周為一療程。先行牽引10 ~30min,初始重量3kg,以間歇牽引為佳,逐次遞增,以患者耐受為宜。
患者俯臥位用肘壓法從t7—c2 依次點按夾脊和膀胱經,然后前臂滾按膀胱經—肩頸,拇指自肩頸推按至t7,拿揉頸項兩側;座位拇指撥揉頸夾脊,然后行復位手法:醫者右手掌心托患者下頜,左手虎口托于枕后,拇指頂住右側肩頸,上提使患者后仰5~10°(適用于關節或滑膜嵌頓,對于矯正反弓效果也較好),一般可感覺有輕微的彈響。若有棘突偏歪,以c6 左偏為例:患者俯臥,胸前墊一高枕,醫者站于左前,以右拇指頂住偏歪棘突,左手固定頭左側,使頭前傾至指下有動感時,左旋至極限,巧勁加力閃動,聽到彈響為佳,但不得強求彈響。
在操作人員對力度及角度掌握不當時,會出現以下情況:大多患者反映牽引時有頭暈、心慌等不適感,甚至有很多患者對此非常恐懼且排斥。
對此筆者的臨床心得簡述如下:除少數脊髓型采用臥式牽引外,大都采用枕頜帶坐式牽引。初始重量應控制在3kg 以下(若為椎動脈受壓所致的眩暈,首次重量應小于10g,牽引3min 間歇1min,牽引3 次,本文不做贅述),c2—3 取中立位,c3—4 前屈5°,c4—5 10°,c5—6 15°,c5—t1 控制在20 ~50°之間,以癥狀緩解甚至消失為宜。隨神經受壓和頸椎返弓的好轉逐漸減小前屈角度,直至0 度。有少數嚴重的神經根水腫,牽引時癥狀不能緩解者暫不予牽引,可靜脈點滴脫水,劑口服甲鈷胺,待水腫稍微緩解后再行牽引。牽引時患者若有惡心、頭暈、心慌、上肢麻木抽痛等不適感,需立即調整重量、角度,若仍有不適,當日應立即終止牽引。
因神經根型多數已形成反弓,且同時并發上位胸椎后弓增大(即胸椎小關節紊亂,筆者認為稱之頸胸綜合征更為貼切)。因此我們在治療時均與矯正胸椎同步進行,回顧分析此點可能是遠期療效更好的主要因素。在肩胛內側施行手法,既可以放松頸肩背部軟組織,亦可矯正胸椎小關節紊亂,還可以刺激膀胱經和夾脊(因文獻討論較多,此處針對頸項部治療不予詳述);若為急性期疼痛劇烈者,因患者不能俯臥,給其胸前墊一高枕或是坐于矮凳上趴至床邊,施行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牽引還是推拿均應由輕到重,循序漸進,切記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急性期水腫明顯者更應謹慎操作。臨床上筆者還發現頭后仰時,上肢出現癥狀者更多,我們稱之為后身實驗,其陽性率遠高于傳統的檢查方法。具體方法如下:患者正坐于靠背椅上,雙臂自然下垂,讓患者頭盡量后仰,同時用力咳嗽。后仰至最大角度并且咳嗽時上肢出現酸麻脹痛等不適感,為弱陽性;頭后仰時有感覺者為陽性;頭不能平視且不敢咳嗽為強陽性。隨著后身實驗陽性的增強,椎間盤突出程度和神經根水腫越嚴重。筆者體會,復發率與嚴重程度呈負相關,即恢復期越長其復發率越低[5]。
袁某,女,35 歲,1998 年來診,自述左上肢麻木兩年余,近一月逐漸加重,一周前抽痛難忍,僅低頭舉臂時稍可緩解,經CT 診斷為c5—6、c6—7 椎間盤突出,多家醫院建議手術治療,因其朋友行頸椎手術致截癱而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遂慕名來診。首次推拿牽引治療后抽痛感即緩解,三天后可正常安睡。一療程癥狀完全消失,兩療程痊愈至今。
治療效果均參照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 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定,具體如下:
(1)治愈:頸部疼痛、活動受限、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等癥狀消失,后身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均轉陰性,臨床檢查恢復或接近正常范圍,能恢復正常工作;
(2)顯效:頸肩臂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平時無癥狀,勞累后有輕度癥狀,臨床檢查接近正常范圍,不影響工作;
(3)好轉:頸肩臂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4)無效:頸肩臂疼痛等癥狀不減輕或加重,臨床檢查無變化。
一療程癥狀消失者3950 例,兩療程2277 例,三療程以上553 例;痊愈6672 例,好轉128 例;所有患者后身試驗均為陰性。
對以上6800 例患者隨訪1 年,復發率僅為5%。
祖國醫學重視治未病,提倡預防為主,強調防重于治,頸椎病亦是如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應首先糾正不良習慣,筆者建議:枕高以仰臥位小于5cm、側臥高20cm 左右為原則(可參考筆者09 年的高度自動調節頸椎康復保健枕),切記不可過度前屈(如高枕、前滾翻等),睡眠中不可俯臥;避免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如長期伏案);多做頸項部活動(如頸部保健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