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峰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江蘇鎮江212000
支氣管肺炎也被稱為小葉性肺炎,屬于兒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在2歲以內兒童群體中較為多發,其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其中屬華南部分地區夏季、北方地區寒冷季節及氣溫驟變時發病率最高,另外在空氣污濁、通風條件不理想且致病菌多的狹窄空間內也易發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及氣促等,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不利于患兒的生長發育[1]。以往,臨床對于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治療以止咳、化痰及抗感染等為主,雖可以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但部分患兒預后不太理想[2]。因此,如何有效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是目前臨床工作中面臨的難題。基于此,該研究對2018年1月—2020年3月該院收治的46例支氣管肺炎患兒在常規對癥治療基礎上增加頭孢地嗪聯合氨溴索治療,旨在為患兒尋找一種更理想的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92例支氣管肺炎患兒隨機分兩組,每組46例。所有患兒均存在發熱、咳嗽及氣促等癥狀,且雙肺可聞及濕啰音;通過血常規檢查發現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水平均明顯上升;通過胸部X線檢查可見點片狀模糊陰影,以肺門及兩下肺為多;均為細菌性支氣管肺炎;所有患兒家長對該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同時排除對該研究中藥物過敏者、存在免疫缺陷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研究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05±0.72)歲;病程3~9 d,平均病程(5.25±1.33)d。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2.09±0.81)歲;病程2~9 d,平均病程(5.18±1.26)d。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退熱、止咳、化痰及抗感染等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頭孢地嗪聯合氨溴索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將40 mg/(kg·d)劑量頭孢地嗪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3332)溶于100 mL生理鹽水(0.9%濃度)中進行靜滴,2次/d;將7.5 mg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31344)溶于100 mL生理鹽水(0.9%濃度)中進行靜滴,3次/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1周。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其中療效評定標準如下:臨床癥狀、體征均徹底消失且胸部X線攝片結果顯示肺部陰影也徹底消失為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且胸部X線攝片結果顯示肺部陰影明顯縮小為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未見變化,胸部X線攝片結果顯示肺部陰影也未明顯縮小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其中肺功能指標包括肺活量、FVC、FEV1。其中不良反應包括皮疹、惡心嘔吐及腹瀉等。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44/46)較對照組76.09%(35/46)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研究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x±s),d]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d]
治療后,兩組患兒肺活量、FVC及FEV1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70%(4/46)略高于對照組4.35%(2/4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變化比較[(x±s),L]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L]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支氣管肺炎是兒科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兒童住院的常見原因之一,此疾病通常是因病毒、細菌、霉菌或肺炎支原體等感染而引起。由于患兒肺臟發育不夠成熟、免疫力較差,再加上支氣管狹窄且呼吸道纖毛運動功能發育不完全等因素影響,讓小兒支氣管肺炎發病率持續走高[3]。患兒在發病后呼吸膜明顯增厚且下呼吸道出現阻塞現象,進而導致患兒出現通氣、換氣功能障礙,表現出發熱、咳嗽、氣促及肺部濕啰音等癥狀與體征,嚴重威脅其身體健康[4]。
臨床發現[5],患兒發病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明顯減少,而且炎癥反應與水腫會增加肺泡膜厚度,進而影響患兒肺部換氣功能,同時支氣管痙攣會造成呼吸道分泌物明顯增加,進而導致患兒呼吸困難。因此,臨床認為使用藥物祛痰、抗菌是臨床治療的關鍵。氨溴索屬于鹽酸溴己新的一種衍生物,其不僅可通過分解糖蛋白中的多糖纖維,從而降低痰液的黏稠度,同時還可對II型肺泡上皮細胞表面活性物進行有效刺激,從而調節黏液的黏度,再加上其可提高纖毛上皮黏液層運輸能力,最終有利于痰液排出,改善患兒的呼吸狀態[6]。頭孢地嗪屬于一種具有光譜抗菌活性和免疫調節作用的頭孢類抗生素,其可對細菌細胞壁的合成進行有效抑制,從而達到殺菌的目的,對于肺炎克雷伯桿菌、溶血性肺炎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殺滅能力[7-9]。有研究指出[10],頭孢地嗪可對肝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以及炎性細胞的核因子激活的B細胞的κ-輕鏈增強(NF-κB)、TOLL樣受體(TLR-4)的表達發揮抑制作用,從而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趨化及抑菌能力,明顯提升患兒CD4+水平,進而促使CD4+/CD8+明顯上升直至恢復正常,最終有效提高患兒免疫能力。同時,有學者總結了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頭孢菌素類型,發現頭孢地嗪對于機體免疫功能存在正性調節的能力[11-12]。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不僅可改善患兒的呼吸狀態,還可有效抗菌,有助于提高患兒的機體免疫力,進而改善患兒肺功能。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65%較對照組76.09%更高;研究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治療后,研究組患兒肺活量、FVC及FEV1均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70%略高于對照組4.35%(P>0.05)。在姜榮香[9]的研究中,肺炎患兒接受頭孢地嗪聯合氨溴索治療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3.88%,明顯高于單用頭孢地嗪治療的79.59%(P<0.05),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對小兒支氣管肺炎采用頭孢地嗪聯合氨溴索治療的效果滿意,可快速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有助于改善患兒的肺功能,且不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效果顯著優于常規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頭孢地嗪聯合氨溴索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兒肺功能,且不良反應較少。但由于該研究樣本少且單一,結果可能存在偏倚,今后臨床可擴大研究規模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