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業貴航平壩303醫院,貴州 安順,561100)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建立在有效的血管通路基礎上,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適用于急慢性腎衰、藥物中毒等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隨著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的不斷升高,相關并發癥也引起臨床關注,做好并發癥防治工作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現收集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MHD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相關并發癥防治情況報告如下。
本組60例MHD患者均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范圍為18~72歲,平均年齡為(51.3±4.2)歲;疾病類型:慢性腎小球炎40例,高血壓腎病7例,糖尿病腎病13例。留置方式:頸內靜脈置管22例,鎖骨下靜脈置管10例,股靜脈置管28例。
所有患者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均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規范,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使用情況如下:操作人員和患者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均需佩戴口罩,操作時盡量避免與患者交流,仔細檢查創口及導管情況,將導管口分泌物清除,對附近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并用無菌帶覆蓋;透析前先將動靜脈接頭分離,將導管內肝素抽出,清除殘留血液,透析后對管道口再行消毒,確認無異常情況后,向管腔內推注2000U/ml左右肝素鹽水,包扎并固定;期間對導管失功情況均給予拔管處理,均無置管禁忌,再行中心靜脈置管,重新建立血管通路。以SPSS13.0軟件包整理所獲資料,并對其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別以(±s)和n(%)表示,各行t、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顯著性。
所有MHD患者中,22例頸內靜脈置管平均留置時間為(132±20.8)d,10例鎖骨下靜脈置管平均留置時間為(116.5±18.3)d,28例股靜脈置管平均留置時間為(26.4±8.2)d,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60例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1.7%(13/60)。其中頸內靜脈置管患者出現導管相關性感染2例,血流量不足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3.6%;鎖骨下靜脈置管患者出現導管相關性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0%;股靜脈置管患者出現導管相關性感染4例,血流量不足2例,導管內血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2.1%。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并發癥具體處理方法為:導管相關性感染,給予抗菌藥物治療;血流量不足,重新穿刺置管;導管內血栓,給予尿激酶溶栓。
腎臟疾病多發以及動靜脈內瘺失功,使得越來越多MHD患者應用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相關并發癥的預防也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基本上是由硅膠材料制成,與普通雙腔管相比,硬度較小,由于CUFF與皮下組織緊密結合、管口直徑較大,感染以及血流量不足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臨床應用中心靜脈導管,經皮靜脈插管部位多選擇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和股靜脈,不同部位置管在保留時間、活動程度、技術難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也不同,有必要對其進行區別性對待,明確預防重點[2-3]。本組研究中,60例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患者,MHD治療期間出現導管相關性感染共7例,血流量不足3例,導管內血栓3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1.7%(13/60),給予抗菌藥物、重新穿刺置管和尿激酶溶栓等對癥治療和護理,均順利完成MHD治療。
為進一步提高MHD治療效果,減少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除了要規范靜脈置管操作流程,合理使用帶CUFF中心靜脈導管外,還應掌握相關注意事項,加強預防護理,現將相關內容進行總結:①明確導管使用注意事項。MHD治療期間應盡量減少導管暴露時間和次數,不能將帶CUFF靜脈導管作為輸液或輸血通路,嚴格執行無菌操作[4]。②加強日常防護。治療期間遵醫囑應用抗凝等藥物,做好導管血管等并發癥預防工作,囑患者注意個人衛生,加強健康宣教,包括更換體位時對導管的防護、洗漱和活動時對導管的保護等內容;告知患者靜脈導管的重要性,提高對認知度,平時多與患者溝通和焦慮,緩解其心理壓力,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和護理配合度,確保血液透析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