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倩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100
近年來,隨著平潭綜合實驗區內人口的增多,舊城區內機動車保有量和交通流量急劇增加,盡管區域內部道路、交通設施不斷完善、管理手段不斷尋求優化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舊城區固有的交通問題,如交通擁堵,城市配套交通設施落后,交通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1]。
平潭綜合實驗區舊城區的路面交通運行情況,可以用四個詞來總結:行車不暢、停車無序、占道不清、事故多發,另外還呈現出四個出行高峰。
因道路設施不完善,路權不清,導致舊城區內機動車行駛不順暢,如海壇中路為石板鋪設道路,未施劃任何交通標線,交通混行嚴重,附近的大型小商品市場未做出入口交通規劃,導致進出貨高峰期機動車幾乎無法順利流暢通過該路段。
舊城區主干道、次干道隨處可見違章停車的現象。非機動車占用人行道停車,機動車占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機動車停靠交叉口內、非停車區域等等情況在舊城區的主要區域屢禁不止。
在農貿市場附近、城建施工區域周邊還存在著隨意占用機動車道擺攤設點、大型工程車輛不做任何警示措施隨意??窟M行施工作業的情況。
根據平潭縣交警支隊統計,近年來平潭舊城區交通事故的發生量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大不斷攀升。2013 年全年舊城區交通事故總量達到5672 件。
平潭居民每日出行規律呈現四個出行高峰。時間分布主要集中在是四個時段,分別是7:00~8:00、11:00~12:00、13:00~14:00、17:00~18:00,四個時段出行量占全日出行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7%、12%、10%、10%,這一特征與平潭居民中午返回家中,下午再回學校、回工作單位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將舊城區范圍內的客貨運功能區外遷或進行重新整合和布局,提高客運樞紐的可達性和服務水平,增加客貨運服務的整體水平。綜合交通樞紐的布局規劃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提出的用地規劃相適應,但相關的規劃對于綜合交通樞紐、公交場站的定位和布局有著明顯差異。
《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對舊城區的公交停保廠(場)的布局是一致的,但是對潭城樞紐的設置存在較大出入:前者將其設置在萬寶路附近,后者則設置在海壇路南側。而《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規劃》雖是基于兩個上位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編制,但其在公共交通樞紐的分級上并不一致:《綜合交通規劃》按照服務范圍和功能以及集散客流大小的不同分為A/B/C三類,《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規劃》則是根據公共交通樞紐的重要程度可分為市級公共交通樞紐和片區級公共交通樞紐,并另外布局了公交首末站。
想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就必須在上述三大規劃存在矛盾的情況下,對舊城區的公交系統和公交用地情況再做一次調研,以協調交通整治方案、上位各規劃之間的不一致之處[2]。
舊城區交通整治工作小組除了調研實地情況外,另外走訪了閩運平潭公交公司,在對公交線路調查、公交乘客問卷調查、公交站點和公交場站實地考察之后,總結分析了目前平潭公共交通運行的現狀特征。平潭舊城區交通整治指揮小組在綜合考慮了以閩運平潭公交公司為主的各方意見之后,將調整公交線路、增加公交線路、推進平潭舊城區三個公交場站建設等措施列入交通整治方案中。最終確定的三個公交場站具體布局方案如下:

表1 舊城區交通樞紐建設計劃清單
由于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推進速度較快,目前壇西大道、環島路均在建設中、部分已完成,部分互通立交也已經開工建設,出于與現有建設成果的銜接,在現有體系下對舊城區路網進行完善,適度合理的進行規劃方案調整。已經開工的部分道路近期不調整,同時梳理規劃遠期的道路功能定位,提出基于近期的改善方案。銜接綜合交通規劃,并結合現狀舊城區路網的交通現狀,舊城區的路網改善的初步方案分為路網的建設和路網的清理兩個部分。
路網建設初步方案:舊城區的路網中,有四條道路急需建設,這四條路包含兩條主干道:龍鳳路和海壇西路;兩條次干道:蓮花路和萬北路。
道路清理初步方案:位于舊城區核心區域的潭城中路和翠園中路路幅變窄,形成交通的瓶頸。因此,這兩段道路的清理和拓寬改造勢在必行。
但對于上述的初步方案,平潭管委會的城建部門和交管部門有不同的意見。管委會規劃局作為牽頭單位,組織了多場意見征集會。平潭交警大隊作為交通管理的主要責任部門,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案均表示大力支持和贊同,而負責拆遷工作的原縣政府拆遷部門對項目方案的實施周期提出了質疑,因為部分新建道路的建設涉及到大量的拆遷工作,就目前的舊城區建設情況來看,拆遷工作周期都比較長,想要在短時間內達到交通整治方案的目標有較大的難度。
在幾輪討論會后,經過多次方案調整,按照拆遷量大小、拆遷難易程度對幾條道路的建設拓寬計劃時間進行了調整。拆遷工作量較小、拆遷難度較低的項目將在2015 年-2017 年先行實施,其余道路安排在2018 年以后實施。最終方案概況如表2所示。

表2 舊城區道路提升最終方案概況表
在2015 年至2017 年間,平潭縣政府原規劃局、交通局、建設局、綜合執法局等依舊保留部分部門職能,舊城區的政府職能工作仍由縣政府上述部門直接管理協調。因此,舊城區交通整治方案的形成除了需要協調管委會相關部門的意見外,仍需協調原平潭縣管理部門的意見。
平潭舊城區交通整治中采用的協調模式是以政府機關為主導的協調模式,這也是國內最常見的交通整治協調模式。在平潭綜合實驗區舊城區交通整治工作啟動之際,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成立了舊城區交通整治指揮工作組,該工作組由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規劃局牽頭,由規劃局、綜合執法局、交通與建設局、交警大隊等部門組成,加上平潭縣政府、潭城鎮政府和下設的職能部門,共同配合完成舊城區交通整治的日常協調和整治工作。

圖1 平潭綜合實驗區舊城區交通整治工作組織架構
如圖1 所示,在收集平潭綜合實驗區各部門以及縣政府各職能部門交通整治相關資料后,規劃設計單位根據平潭舊城區的交通實際編制了交通整治初步方案。初步方案需要再根據舊城區居民的信息反饋,做出方案調整和優化。優化后的交通整治方案,由舊城區所在區域即潭城鎮政府的相關部門具體執行,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平潭縣政府和潭城鎮政府也會就方案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繼續提出方案修改意見。就平潭舊城區交通整治的情況來看,一個完整有效的交通整治方案的實施通常是伴隨著協調矛盾、解決沖突的過程。
現如今的舊城區交通整治,主要是由政府部門為主導的系統性工程,從前期調查到整治總體方案的提出再到具體整治內容的落地,也都是在政府的監督下完成的。因此,舊城區交通整治的工作從實際操作層面上來說是政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部門的統籌能力,協調效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舊城交通整治工作的完成度和效果[3]。因此,提高政務工作的統籌協調效率是加速舊城區交通整治協調工作的重要措施。可以從智慧政務平臺的應用和提高政務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兩方面入手。
以平潭綜合實驗區為例,建立平潭智慧島信息平臺,作為“多規融合”協調機制的載體,融合數據共享板塊、聯動工作板塊、監督監管板塊、項目管理板塊和移動終端板塊,這個信息平臺不僅可以解決多規融合的問題,也可以作為部門信息共享、政務工作協調的載體,在交通整治、城市建設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分三個板塊對舊城區交通整治協調進行探討。第一部分介紹以平潭舊城區為代表的舊城區交通問題的現狀問題分析;第二部分介紹了平潭舊城區交通整治協調案例;第三部分總結了舊城區交通整治的協調經驗,為其他城市的交通綜合整治協調提供經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