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蘭
國慶前夕,幾個高中同學一起聚餐,飯桌上,大家不約而同地聊到了國慶去哪兒的話題上,我不假思索地告訴大家:“我要回老家當幾天農民。”
“當農民?為什么要回家當農民呢?”其實,這個想法在我心中醞釀很久了。五年前,隨我進城生活了一年多的母親突然宣布要回老家去住,趁我上班之際,就和老家的幾個嬸子坐著客車回去了。我在電話里婉勸母親回城,可是她說:“我是農民,我愛土地,故鄉就是我的根!”無可奈何,就隨了母親,好在本家兩個堂哥還在老家務農,有他們照顧,我多少能安點心。
自從母親回到老家,故鄉的好消息就隔三岔五地傳來。母親先是說村里來了幾個扶貧干部,經過幾天的走訪,給患病多年的六嬸請來了專職大夫,還給貧困戶劉責找了一個致富的門路,這些干部沒有一點架子,和農民一起吃,一起住,看著可親切了。過了不久,母親又說,村里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一到晚上和城里一樣亮堂,自來水也進了家,再不用堂哥幫忙挑水了。聽著母親的話語,我感覺農民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想當年,村里的農民都是靠天吃飯,有時候母親拼死拼活地勞作一年,一旦遇上天旱或者雨澇,年底總是沒有什么好收成,有時候只能把紅薯當飯吃。
母親回到老家后,就開始侍弄著土地,把后院的空地整成了一個菜園子,那細長的黃瓜、粉紅的柿子、碗大的茄子在夏季輪番上陣。秋天,只要有熟人進城,母親就把胖乎乎的大白菜、圓墩墩的白蘿卜、憨乎乎的土豆捎給我。后來,村里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扶貧干部的帶領下,母親和鄉親們一起開始種紅薯,由于合作社提供統一的技術和管理服務,母親種的紅薯第一年就賣了一個好價錢,我真是做夢都沒想到曾經吃厭的紅薯一下子變成了農民的致富果。每次和母親通話,老人家都說如今的農民待遇好得很,住的是小別墅,吃的是原生態,看的是青山綠水,從母親那歡快的語言里,我體會到了一個農民的幸福感。
前些日子,一個外地務的發小在微信上和我聊天,我問他今年國慶去哪兒,他說如今村里越變越好,等紅薯成熟時,他就辭職回家,然后利用自己的人脈和網絡直播,幫家鄉的父老鄉親賣紅薯。隨后,他還意味深長地說,生活中的我們,雖然能力有強有弱,本事有大有小,但只要具備勞動的條件,縱然創造不了奇跡,也可以盡自己微薄之力,為社會做一點貢獻。這一席話,聽得我心潮起伏,要不是孩子在城里上學需要照顧,我真想立刻就奔回故鄉,因為勞動帶給我們的快樂,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到。
昨天上午,母親跟我視頻,她問我今年國慶去哪幾,我說我哪也不去,帶孩子回來和鄉親們一起收紅薯。母親聽了,皺紋層層疊疊的臉就笑出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