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熒


農村孩子想進城、城市孩子想進名校,這些現象充分說明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優勢學校和薄弱學校縮小辦學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集團化辦學成為有效路徑之一。現如今,湖南已有多地多所學校走上了集團化辦學道路,其規模、影響都已初現。
與此同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校情復雜、牽涉面廣等原因,看似風風火火的融合發展背后,也出現了一些亟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讓校長們陷入了“左右為難”的窘境。
削峰填谷,稀釋本部優質教育資源
湘東某區內一小學地處農郊結合部,因生源不足、師資流失,2015年,學校學生人數僅剩58人。為了盤活教育資源,2016年,該區教育局決定,讓區域內的某優質學校與該小學“聯姻”,結成教育集團。
兩個校區,一套班子。作為農村小學和教育集團的一部分,該小學共享本部的優質教育資源,并在隊伍建設上獲得本部的大力支持:派駐本部的副校長到該校擔任執行校長,主管學校全面工作;為加快校區間的融合速度,該校設立了德育、教學、后勤三個部門,由本部德育部主任、教學部主任、后勤部主任直接分管;本部選派學科骨干教師到該校任教。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該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生源逐年增加。2020年秋季開學,學校人數達540名,實現涅槃重生。
“雖然集團化辦學盤活了教育資源,但在具體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該教育集團羅校長坦言。“這幾年,本部先后派出10名骨干教師到分校任教,隨著分校學生逐年增加,教師編制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2020年上學期,根據師生比1:19的比例計算,集團兩校區的教師缺編數達35人。”羅校長頗有無奈地表示。
師資缺乏,在單所學校尚且是一道難題,在集團化辦學中如何破解更是不易。缺教師,怎么辦?只能大量聘請臨聘教師。臨聘教師大多剛畢業,沒有教學經驗,又怎么破?于是,該教育集團利用“青藍工程”,讓主校的老師們采取一對一“傳、幫、帶”的方式,幫助這些臨聘教師盡快勝任工作。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臨聘教師成長得越快,流走的速度電越快,干一兩年因考取編制而離職的大有人在。
師資缺乏且極不穩定,成為了制約集團化發展的最大問題。
湘北某小學教育集團的柳校長也表示出了深深的擔憂。2018年7月,有32年辦學歷史的某村小被納入該教育集團。煤渣跑道,破舊的校園環境,再加上交通不便,老師們不想來該村小,來了也留不住。學校10位教師中,50歲以上的教師就占了7位,教師年齡結構老化嚴重。
每兩年,本部都會以支教的形式派教師進行支援,今年派了5位年輕教師。此舉給村小帶去了希望,卻給本就師資缺乏的本部增添了負擔,柳校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學校聘請了7位代課教師,一人3萬元,一年就是21萬元。”從內心上,柳校長是不愿意實施集團化辦學的,“如果不改善這所村小的教學環境,沒有穩定的師資,集團化辦學的效果終究是短期的。”
跨學段辦學,難以實現“同頻共振”
奔著“買學區房讀名校”的念頭,長沙市民張女士將目光鎖定了湘東某區一樓盤。今年9月,她的兒子入讀了配套的學校。
這所學校有著它的特殊性:這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由區人民政府和某省級名校教育集團聯合創辦,是該區首次迎來名校資源進駐,也是該教育集團旗下的第一所小學。集團派駐兩位管理人員擔任該校校長和業務校長,負責學校的全面工作。
今年秋季開學,學校首次招生就迎來了300多名學生。但開學一個多月了,發生了一些讓一線教師們尷尬的事情,導火線就是跨學段辦學。
“因業務校長沒有小學管理經驗,在小學生作息時間、行為規范、興趣愛好,甚至是師資配置的合理性方面都存在問題。”學校一名教師表示。她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新學期開學,學校對新教師進行培訓,可請來授課的卻是高中部、初中部的一些專家。他們的管理經驗,對于小學教師用處不大。“小學生每個學齡段的學情不一,管理的策略也不一樣。”
就低年級放學時間的問題,該校一班主任曾和校長溝通過,但最終沒有達成一致。學校規定:一到五年級學生全部5點20分放學。作為一名從教10多年的一線教師,她深知,這個時間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拉得太長了。”“上午8點到校,下午3點20分下課,然后開展課后三點半活動,一直到5點20分,這些低年級的孩子根本坐不住。”
該班主任也向記者反映,由于該校地處城郊結合部,學生家長群體比較復雜,他們大多來自邵陽、婁底等縣市,一家老小舉家搬遷,只為孩子上一所好學校。相比于城區家長,他們很少存在“孩子放學早,而自己還沒有下班”的煩惱,按時接送孩子不是難題。“學校所處環境、學生來源不同,其管理方式也應有所調整。”
也是因為兩校區在環境、學生來源以及家校溝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湘東某教育集團的深度融合之路走得并不順暢,兩校區難以做到“同頻共振”。
據該教育集團校長介紹,在融合初期,學校制定的是兩校區“齊步走”的方針,在同一理念的統領之下,本部根據學校已有特色成果,繼續深化書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創新教育及藝體活動的特色發展,而分校則因地制宜確定發展國學、足球、藝術特色,實現特色發展的和而不同,但推進很難。
分校的家長大多是當地近郊的農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在教育觀念和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上遠不及本部的家長。“像平時舉辦的藝術節、書法節、科技節、體育節,兩邊校區同時做,但是分校學生的表現和作品都不盡人意。”該教育集團校長對這種“差距”也表示理解。
形式支援,提質發展進程緩慢
2015年,湘東某地將某品牌學校引進該地,打造了一所新學校。它完全復制了名校的教育模式,在緩解城區大班額的同時,為附近的孩子提供了優質教育服務。從2016年秋季招生以來,這所學校用實力贏得了不少家長的認可和青睞。為了帶動該區域內的薄弱學校,當地教育局決定組建教育集團,讓該學校在完善自身的同時,帶動薄弱學校提質發展。
不過,在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這所名校出現不少風波。
今年秋季開學,學校招收了15個班的小一新生。班級多,教室少。怎么辦?學校提出讓4個六年級班搬到離學校不遠的其他學校上課。此舉引起了家長的不滿。謝女士的女兒剛剛升到六年級,她表示:“新的學習環境肯定會影響孩子學習,六年級可是小升初的關鍵一年。”最終,學校積極著手,尋得折中的解決辦法。
謝女士還告訴記者,奔著名校而來的學生越來越多,買房需求的旺盛導致學校附近的房價不斷上漲。“這里的二手房每平方米都可以賣到一萬多元。”
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由于名校附近的新樓盤開發較少,二手房成為了“香餑餑”。
家住長沙縣的余女士表示,為了給兒子換一所更好的學校,她從年前開始一直在觀望名校周邊的房價,在若干房屋中介公司咨詢后,她發現自己的算盤打得太簡單了。有些原本房價不高的房子,借著名校辦學的熱度,價格不斷上漲,已經遠遠超出了她的承受力。
“是不是一掛上名校的牌子,就代表學校真的好了。”面對余女士的疑慮,某教育集團校長表示,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分校能不能辦下去,關鍵是要有一位好校長和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
師資是撬動集團化辦學“同步優質”的關鍵。一位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教育集團主要通過兩種形式建設師資隊伍,一是從優質學校派出團隊支援薄弱學校或者新校,二是鼓勵薄弱學校教師到名校跟班學習。在采訪中,記者就發現,一些學校的“支援”只是形式上的。
在湘北某教育集團,本部每星期甚至是每天都會進行教研活動,分校的教師只要有時間都可參與學習,但由于分校離本部遠,再加上交通不便,兩所學校教師的交流就只停留在微信或者QQ上,分校教師在課堂上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仍然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