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語文學科對學生閱讀速度數量、廣度深度等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未來學生閱讀水平的考驗也越來越大。而反觀現在我們的農村語文閱讀教學,閱讀土壤貧瘠,學生在課余會捧書求知的屈指可數,實在令人堪憂。
一、影響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原因
閱讀意識淡薄。在城市家長和孩子開展“共讀一本書”的當下,農村的很多家長們正奔忙于田間務農、外地務工,無法陪伴孩子。有的家長甚至還保守地緊攥手中的錢,不肯為孩子買“閑書”。筆者每接一屆學生都會發動他們積極閱讀課外書籍,這時候總會有些家長反映:“老師,我家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課本知識都學不好,哪還有閑工夫讀這些閑書!”有的家長寧愿花重金給孩子買教輔資料和相關練習冊試卷,海量刷題得高分,也不支持孩子花錢買課外書來閱讀。
閱讀條件匱乏。有花才能引蜂釀蜜,有食材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書都沒有,談何閱讀?農村家長很少把錢投資在買書上,而某些學校圖書室,多數時間成為一種擺設,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空間和書目。即使有一些好書,也有學校考慮到損毀、丟失等問題,將它們束之高閣,并未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
閱讀興趣狹隘。一些出外打工的父母會因為內心虧欠等原因,給孩子配上手機、電腦等高端電子產品。如此一來,有聲有色的手機網絡游戲、高清網絡電視,完勝無聊呆板的傳統書籍。很多孩子手不離手機,眼不離電視,久而久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根本管不住。孩子們缺乏了大人的正確引導,找不到閱讀的快感,懶得讀、不愿讀,長此以往,閱讀興趣缺失。
二、提升農村孩子閱讀能力的策略
改變觀念,創設條件。其實大多數農村孩子的抗壓能力、生活能力、心智方面比城市孩子強;農村家長每日勞苦奔忙,沒有人比他們更希望子女成才。教師可以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途徑改變他們的舊觀念,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家校合力為孩子創設更優越的閱讀環境。為孩子買書,陪孩子讀書,閑時把孩子帶到圖書館,讓他們長期滋養在閱讀的沃土上。
激發興趣,加以引導。孩子天生喜歡聽故事,老師和家長可以投其所好。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延伸或利用自習課閑暇之余給學生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讀物,制造閱讀的神秘感。當學到一些名人作品時,可適機講一些名人偉人的故事,給他們樹立榜樣,鼓勵引導他們從小做個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的人。
方法引路,愛上閱讀。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應該是播種方法的教學,而不只是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有學會了方法,才能遨翔于知識的海洋,才有更廣闊的天空。當孩子拿到一篇課文或是一本書,囫圇吞棗地看一遍是沒有效果的,我們得教會孩子“一讀,二品,三悟”。除此之外,在閱讀時,還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語句段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部分劃標記,作詮釋,寫批注;與文本產生了靈感的碰撞時還可以用日記、讀后感等方式進行思想的創作交流。
開展活動,分享成果。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等,學生要參與,要把它完成好,必然少不了閱讀的過程。而付出了必定會有收獲,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了能力,取得了成果,感受到了由自己勞動創造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有了這些基石,閱讀能力自然能“水漲船高”。
古人云“書猶藥電,善讀之可以醫愚”。要想提升農村孩子的閱讀能力絕非易事,但努力堅持必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