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川
11月8日凌晨,天津市防控指揮部發布消息,一名冷庫裝卸工人和一個冷庫門把手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從11月7日下午接到山東德州、山西太原通報,經天津進口的冷凍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到封控濱海新區、東麗區相關冷庫,逐一排查相關人員和外環境,三省市聯動防疫高速、高效,值得點贊。
國內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之后,無論是應對接二連三的輸入性病例,還是山東青島、遼寧大連這樣的小規模反彈,抑或是進口食品外包裝檢測呈陽性事件,我們一次比一次處理的更及時、更流暢、更高效。但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國外防輸入的壓力依然很大,疫情防控也仍有短板要補。
以進口冷凍生鮮為例,今年7月以來,國內發生多起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每次事發,都會采取緊急封控、緊急排查、大規模核酸檢測等措施。如能在事發前,加強日常環境監測,為常態化防疫設置一個“前哨崗”,或有助我們“搶跑”在病毒之前,第一時間掐住病毒傳播的喉嚨。
值得指出的是,我們過往檢出新冠病毒的進口凍蝦、凍雞翅、凍豬肘,在進行病毒溯源時,都指向了冷鏈運輸和存儲等環節,對這些環節進行常態化環境監測已刻不容緩。但進口冷鏈食品全鏈條是一條長長的鏈條,中間連接著食品生產、加工、速凍、分裝、儲存、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下一步,還需加大工作力度,對倉庫、車輛、包括分裝臺等相關場所全面開展環境監測,實現日檢日測全覆蓋。
防病于未病,勝過最好的治療。今冬明春是國內疫情防控的關鍵期,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應發揮好環境監測的“前哨”作用,為防疫工作裝上“千里眼”“順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