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近期,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正在熱映,影片聚焦鄉土、關注小人物,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在第一單元《北京好人》中,葛優帶著大家熟悉的熱心市民“張北京”驚喜回歸,而與他演對手戲的“表舅”張占義,則是一位農民出身的素人演員。
葛優是影片中的搞笑擔當,“表舅”張占義卻讓人笑中帶淚。日前在北京舉行的首映禮上,有觀眾直言葛優被張占義“搶戲”了。葛優則回應稱:“我不止一次跟導演說過,我演不過他(張占義)!”還幽默表示,對方是“后浪”,自己是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而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總導演寧浩也用“真實質感”和“精湛演技”這8個字對張占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小戲迷”梨園夢碎
1971年,張占義出生在河北衡水深州大榆林村。當時,農閑時節有很多看大戲、看電影的機會。相比電影,小時候的張占義更愛戲曲。作為一名合格的“小戲迷”,每逢廟會,他就炒好花生,帶上玉米面餅子去看戲。“光看不過癮,我還跟小伙伴組建小劇團,麻繩當胡須,樹枝當馬鞭,棍棒當刀槍,還把家里的床單和姐姐的圍巾拿來做戲服。”
張占義自小懷揣梨園夢,學生時期就是“文藝骨干”,但父親卻并不希望他跟哥哥們一樣,學戲曲進劇團。那時候父親在村里開了個雜貨店,日子過得漸有起色,不愿意最小的兒子辛苦練功學唱戲,想讓他接管生意。“我學習成績還是挺好的,尤其是語文,但我爸說,你就是成績再好,也別想高升高轉,會算個賬就行了。”1989年,張父積勞成疾因病去世。由于家中沒有別的勞動力,讀完初三上學期,剛滿18歲的張占義就接管了父親的雜貨店,一邊務農、一邊做點兒小生意。
彼時,養家糊口的重擔讓張占義無暇留戀梨園。輟學之后內心抑郁不甘,他開始嘗試寫作,“用筆去抒發和釋放我內心的壓抑,寫一些觸及靈魂的詩詞散文等。”
“打工人”筆耕不輟
1992年,張占義結婚成家,人生邁入新階段,他選擇關掉店鋪,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外出務工歲月。同時,張占義長期保持著寫作的習慣,并在雜志上發表過多篇文章。
在深州本地做過面點師,去北京工地當過建筑工,還遠赴沈陽進工廠……談到最近流行的“打工人”梗,張占義對往事記憶猶新,還給記者當場背誦了一首詩:“1999是殘冬,進廠打工到年終。微薄工薪難兌現,身無分文兩手空。可恨當今三角債,不該坑我五弟兄。辛酸苦楚何處訴,幾時才能回家中?幾句熟詞莫見笑,只為兄弟訴心聲……”
1999年,張占義帶著同村伙伴一起去衡水一家樓板廠打工,暴雪天氣導致工廠停工,年關將至卻沒能及時兌現薪資。欠下了“三角債”的他有感而發,當即在工地的黑板上賦詩一首。第二天,這首詩就傳到了樓板廠領導的耳中,領導們也很快前來安撫,當即表態決不拖欠工資,并在5天后如期兌現。
“寫詩討薪比打架吵嘴還管用!”打工路上,張占義深感文化的力量,不僅堅定了自己追求進步、終身學習的信念,也愈發重視孩子的教育。2005年,為了方便照顧孩子上學,張占義回老家跟大姐合伙承包果園。不幸的是,姐弟倆辛苦一整年的經營所得全部被偷。為了補償大姐的損失,張占義在繳納完5年的承包費之后,主動退出了果園經營。
不久后,深州開展農業普查工作,張占義又遇到了可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就算是在家坐著,我也能把我們村里各個大街小巷用平面圖畫出來。”因為這份經歷,張占義被朋友介紹去深州市住建局做臨時工。從事道路搶修等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
首次觸電一鳴驚人
憶往昔,張占義多次感慨“經濟困難”。直到2017年,兒子大學畢業、順利進入長安汽車廠從事研發工作,張占義總算感到松了口氣,內心的文藝夢也再度燃起。
現如今,喜歡看戲聽曲的年輕人少了,劇團下鄉等演出活動也不多。但隨著手機互聯網日漸普及和發達,張占義的文藝娛樂生活也豐富了起來。“每天早上我會在‘全民K歌軟件上唱幾首歌,晚上下班后,我就成了微信群里的焦點。”
“互聯網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每當收到群友的激勵、網友的點贊,張占義都備受鼓舞。因為多才多藝,他獲得了一些參演微電影的機會。
2018年,河北籍導演徐磊回深州老家為新戲選角。之前合作拍攝微電影的一位朋友推薦張占義去參加試鏡,“試鏡那天,我剛從地里打完農藥回來,演了半個多小時,當時心里沒底,特別不自信。”回顧演電影的經歷,張占義至今仍感覺夢幻。
作為徐磊導演的處女作,電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先后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獎上斬獲多個獎項,并贏得吳京、姚晨等眾多知名導演及演員的強烈推薦,成為年度口碑力作。
年近五旬之際,夢想照進現實。張占義憑借電影《平原上的夏洛克》獲得2019年度電影頻道M榜“最佳非職業演員表演獎”的提名,并在2020年獲得了主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機會。
“你就演你自己!”
導演寧浩和徐磊都對張占義說過:“你就演你自己!”葛優也說:“張占義根本都不用演。”非科班出身,兩次主演院線電影,張占義甚至連口音和姓名都不用改。從華北平原上的農民到在北京打工的衡水表舅,張占義在戲里演著他自己,在大熒幕上綻放著一個個小人物的生命底色。
《平原上的夏洛克》中,巨額的醫療費讓幾個農村大漢犯了難;《我和我的家鄉》中,張占義扮演的外賣員也面臨著沒錢治病的困擾。
談及兩部電影中關于農村醫保相關的話題,張占義深有體會。“在我們農村老家,以前就怕生病,有些人不舍得花錢看醫生,就用土方、偏方應付,能扛就扛著。現在有了新農合就不一樣了。”他告訴記者,自己和兒子都在工作單位繳納醫保,愛人用的是新農合。“我愛人2017年做了兩次手術,因為有新農合,自己只掏了一千多元。”
張占義還提到,現在農民繳納醫保的方式也比以前方便多了。“2012年的時候,因為信息滯后,我錯過了給母親交醫保的時間,那年母親生病花了兩三萬,全部都是自家承擔的。現在村里建了微信公益群,我們在群里收到通知,通過‘河北稅務微信公眾號,在任何地方都能自助交醫保!”
成名之后繼續打工
“一出門就有人跟著我拍照、要簽名、加微信……”談及走紅狀態,張占義有些不太自在。在外面廣受歡迎,但回到家中,自己的愛人卻不甚高興。“有女性和我合影,她就和我鬧情緒。”
張占義明顯感覺到,自己名氣越大,愛人的危機感就越強。“我就跟她說,我名氣越大你應該越放心。作為公眾人物,我的言行舉止處處受到約束。我會更加自律,在家庭、工作等方面都力爭做得更好!”
遇到新戲邀約,張占義總會第一時間請教“伯樂”徐磊。“徐導讓我不要為了掙錢拍爛片,那些真正有影響力、有意義的好項目,哪怕不掙錢,咱也接!”對于這一觀點,他深表認同。
短暫的演藝生涯中,張占義對演員這份職業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希望能用自身名氣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從北京回老家后我就進行網絡直播,想讓大家都知道我們深州的蜜桃、小米……”從為家鄉代言到為家鄉帶貨,說起家鄉這些年的變化,張占義也有聊不完的話題。
走紅之后,有公司提出跟張占義簽約,開出優渥的條件表示要力捧他做專業演員,但他選擇簽約寧浩導演的工作室,同時在城建局繼續做著臨時工。提及原因,張占義稱贊寧浩是個大孝子,并為自己的父母早逝深感遺憾。“父親一直反對我從事文藝工作,如果他能看到,我說著深州方言演電影上電視,跟眾多藝術家合作演出國慶檔大片,看到專業的導演和演員認可我,那么多觀眾喜歡我,希望父親能夠理解我。”
“從前是一邊務農一邊打工,現在是一邊拍戲一邊打工。”既做修橋鋪路的公共事務,也忙拍戲演出的文藝事業。成名之后,張占義還是一個踏踏實實的“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