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多家研究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實驗小鼠夜間暴露在藍光下會導致抑郁癥的發生。
光線除了讓人產生視覺外,還可以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之前的研究顯示,白天進行光療法有抗抑郁作用,而夜間過多的光照卻會引發抑郁癥狀,比如經常上夜班的人比工作時間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近來也有研究表明,經常在晚上使用智能手機也有可能會導致抑郁。
為了弄清以上現象的原因,研究人員利用實驗小鼠進行了研究。將實驗小鼠每晚暴露在藍光(大量存在于電腦顯示器、手機、LED 等光線中)下2 小時,連續3 周,然后觀察小鼠行為受影響的情況。起初小鼠沒有任何變化,但是3 周后,小鼠開始不努力工作以獲得糖的獎勵了,就連逃跑時也不夠拼命,這兩種情況都被認為是小鼠抑郁的跡象。
為了理解為什么藍光會導致抑郁,研究人員研究了小鼠的大腦,尤其是從眼睛到大腦的神經通路。他們在小鼠的視網膜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光受體,這種光受體通向大腦中與情緒有關的區域。當這種通路被阻斷時,小鼠就不會因為暴露在夜晚的藍光中而出現抑郁。研究人員還發現,與白天相比,夜晚接觸藍光時,這些通路變得更加活躍。
考慮到現代社會普遍的夜間照明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這些發現可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