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存 穆春雷(通訊作者)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江蘇 徐州 221002)
顱骨修補術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用于修復各種原因導致的顱骨缺損。顱骨修補術手術簡單,難度不大,但臨床上有關顱骨修補并發癥比較常見,術后顱內出血是顱骨修補較嚴重并發癥,術后發生較早,進展速度快,出血多或者出血處理不當嚴重可導致患者死亡[1]。為了探討顱骨修補術后顱內出血原因,總結顱骨修補術后顱內出血診治經驗,文章以我院神經外科自2009 年10 月—2019 年10 月顱骨修補后顱內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具體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9 年10 月—2019 年10 月住院行顱骨修補術后顱內出血患者共18 例,其中男性16 例,女2 例;年齡8 ~66 歲,平均41.4 歲;顱腦外傷去除骨瓣顱骨缺損12 例,自發性腦出血去除骨瓣顱骨缺損5 例,大面積腦梗塞去除骨瓣顱骨缺損1 例;單側顱骨修補16 例,雙側顱骨修補2 例。
左側額顳頂顱骨缺損7 例,右側額顳頂顱骨缺損8 例,雙側額顳頂顱骨缺損2 例,左側顳頂顱骨缺損1 例。顱骨缺損面積大小約5.3cm×7.9cm 至12.0cm×11.0cm 不等。
全麻下擇原切口,分層切開頭皮分離皮下,游離皮肌瓣后沿骨窗邊緣0.5cm 處切開骨膜,止血。置入塑形鈦網,取鈦釘固定鈦網,牢固可靠,外形滿意,皮下置引流管1 根,逐層縫合切口各層后加壓包扎。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對于神經外科顱骨缺損患者,顱骨修補術后可明顯提高其生活質量[2]。臨床中顱骨修補后并發癥并不少見,高達22%[3],顱內出血是最嚴重并發癥之一,有導致患者死亡可能[1]。
在所有顱骨修補術后顱內出血中,尤以手術部位硬膜外血腫最常見,聞海兵等[4]報道的12 例顱骨修補術后顱內出血患者中有8 例硬膜外血腫。趙衛良等[5]報道的9 例顱骨修補術后出血患者有4 例硬膜外血腫。在本次18 例顱骨修補術后出血患者中有10例手術部位硬膜外血腫,8例出血量在10ml以下,無需特殊處理,機體自行吸收,1 例出血量約12ml,予以皮下引流管內注射尿激酶后復查血腫吸收良好,1 例出血量約30ml,因是采用Peak 材料修補,予以鉆孔引流后血腫引流良好,Peak 材料予以保留。顱骨修補術后手術部位硬膜外血腫發生,出血不多,可予以保守治療,及時復查頭顱CT 了解顱內血腫變化情況;出血中等者,可予以延遲拔除皮下引流,予以注射尿激酶以促進血腫引流,但有導致術后感染增加可能,Peng A 等[6]治療顱骨修補后發生的硬膜外血腫取得良好效果;出血較多不排除再次開顱血腫清除及去除修補材料可能,此次收集的10 例硬膜外血腫中有1 例雖未開顱再次手術取出修補材料清除血腫,但也再次行鉆孔引流術,而且手術部位硬膜外血腫的產生多數與術中創面止血不徹底有關[4],因此,術中嚴格創面止血包括皮瓣止血對于 顱骨修補防止術后手術部位硬膜外血腫尤為重要。對于非手術部位術后出現硬膜外血腫較為少見,可能與術中出現腦脊液漏,術后皮下引流袋放置較低,引流液較多導致顱壓過低,使硬腦膜動脈破裂導致[7]。
5 例硬膜外血腫合并腦內血腫病例中,其中4 例腦內血腫發生在手術創面下,緊鄰手術創面,回顧手術過程,考慮手術時創面出血血管較深,術中止血時創面深部止血不徹底導致術后腦內血腫;1 例腦內出血距離創面較深,術后復查頭顱CT 示腦挫裂傷伴血腫形成,量約6 ml,患者對側肢體肌力較術前下降,患者無高血壓病史,考慮術中剝離皮瓣時牽拉皮瓣用力較大,導致腦內挫裂傷可能,予以保守治療,及時復查頭顱CT 血腫未繼續擴大,患者出院時肌力好轉。對于腦內挫裂傷,術中應輕柔細致操作,筆者認為游離皮瓣時牽拉皮瓣最好術者自己牽拉,以便控制牽拉力量。
3 例腦內血腫患者中,1 例系手術對側腦內血腫,此患者行顱骨修補時對側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血腫位于分流管周圍,考慮與術中行對側腦室額角穿刺時損傷血管有關;1 例患者對側額葉出血,予以行血腫腔鉆孔引流手術,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術后血壓難以控制,考慮出血與患者術后血壓控制不佳有關。
總之,顱骨修補術后顱內出血是較嚴重并發癥,有去除鈦網清除血腫面臨再次手術可能,嚴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顱骨修補術中應細致操作及徹底有效止血,這是防止術后出血關鍵,術后對于有高血壓病史者應嚴密控制血壓,除術后常規復查頭顱CT 了解修補后顱內情況外,應根據患者術后情況隨時復查頭顱CT 排除顱內出血可能,一旦出血根據顱內出血情況予以合理及時的治療,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