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鴻
(大連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中華文明源于本土、起于多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一脈相承且延綿至今的文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共同體植根中國歷史傳統,不僅具有多元一體的豐厚遺產和巨大優勢,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即中華民族特有的生生不息、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這種文化基因已深深熔鑄于中華民族的意識信仰、道德情感、價值理念和共有精神家園中,也為當今中國各族人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及內生動力。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代表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和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最深層的認同就是文化認同。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中,從“五方之民”共天下到幾次民族大融合,從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到康乾盛世,各民族經過分合凝聚和交往交流交融,繪就了一幅幅縱橫交錯、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從近代以來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實現了從自在走向自覺的轉變,從而鑄就了“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輝煌篇章。
中華文明史的長期演進,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在各民族的生產方式、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制度規約、歷史遺跡、文學藝術、文物典籍、道德禮儀、工藝建筑等各個方面。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交相輝映、歷久彌新,所形成的代表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和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基因的集中體現,其特質與稟賦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脈之中,成為推動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生長于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進步的歷程中,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性格特質和意志本色,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2]。數千年來,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在交流融合中共同締造了祖國的歷史,培育著共同的精神,并通過交融、聚合、凝練而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我們這個領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有一個長期發展形成的過程,有從小到大、從單一民族到多民族的發展過程。表現在政治上的這個過程,是基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基于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日益接近、互相吸收和融合”[3]。由于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生產生活方式相互融通,從而形成了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等內容不同但相互補充的經濟文化類型。同時,由于各民族人口遷徙并呈現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通婚、聯姻和血脈交融又使各民族情感上相互親近,促使民族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文化認同意識不斷加深,歷史上的胡服騎射、茶馬互市、唐蕃古道、絲綢之路、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就是生動的寫照。近代以后,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來侵略,同仇敵愾,為爭取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解放浴血奮戰,在百年抗爭中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抵御外侮的壯麗史詩,中華民族在此過程中自覺凝聚成一個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自強不息、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概言之,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以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為基本內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內容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具有與生俱來的共生特征、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特質。
文化共生理論認為,共生原本是生物的演化機制,但它不僅是一種普遍的生物現象,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共生的本質屬性決定了自然和社會處在一個共生系統中,各種事物的發展總是按照共生的規律演進。中國處于亞洲東部大陸,東、南為海洋和熱帶叢林,西、北為山脈和沙漠,中華民族及其先民自古以來就在這樣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生態系統中繁衍生息。筆者認為,在這一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各民族也共生于同一個文化生態系統中,所創造的文明形態自然包含著共有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不僅具有共生性、整體性和延續性,而且具有多樣性、同一性和互補性。中華民族自秦漢以后逐漸形成,在多元文明的整合中逐步構建了獨特、完整而又相互關聯的文化體系,從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呈現出與生俱來的共生特征。
有學者指出,中華文明是在歐亞大陸東部產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具有原生性、可信性、整體性、連續性和先進性等特點。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方言隔阻,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紐帶維系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各民族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創造的中華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并一直延續下來,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經過5000多年的遷徙、演化和融合,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優秀傳統文化[4]。無論從文字記載、考古發掘還是實物見證來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正是自身文化基因不斷傳承和生長壯大的結晶。例如,我國北方各民族自新石器時代起就開始顯現出采集漁獵、草原游牧、農耕稻作等多種經濟文化類型,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存就是明證。各個民族群體與他們生存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其生產生活和文化活動才逐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類型。然而漁獵、游牧、農耕經濟文化并非孤立地發展,三種經濟文化之間始終存在著部分交錯或重疊,漁獵兼事畜牧、畜牧兼事農耕等,是各民族生存發展所必需的,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只有單一的經濟和文化生活。正是這種互補的不可分割的經濟文化聯系,才造就了中華民族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幾千年的歷史嬗變中,中華民族在交融匯聚中從多元合為一體,從自在走向自覺,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可久可大、根深葉茂”[1]。中華文化基因中這種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涵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文化的兼收并蓄,二是中華文化和域外文化之間的包容互鑒,這兩個方面均體現了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包容特性。
其一,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漢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基于中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國情,源于各族人民在兼收并蓄中的共同創造。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化的內涵,增強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認同感和向心力。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擁有極為豐厚、各具特色的多樣性文化資源。至2017年,中國入選 “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項目共52項,其中民族地區有16項,占項目總數的31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39項,其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14項,占項目總數的 36%,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格薩爾》史詩、侗族大歌、甘肅花兒、新疆《瑪納斯》史詩、蒙古族呼麥、青海熱貢藝術、藏戲、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秀技藝、麥西熱甫、赫哲族說唱藝術伊瑪堪等[5]。因此,發揚光大中華文化基因中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就要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傳統。
其二,中華文化和域外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既是中華文化兼收并蓄包容特性的題中之義,也是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文基礎的重要途徑。人類社會始終和文明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差異性相生相伴,文化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多樣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只有相互借鑒、相互包容,才能構成一個異彩紛呈、和而不同的世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只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同世界其他文明廣泛交流,并以兼收并蓄的態度吸收其他文明中的積極成分,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汲取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活力。例如,位于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及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均以集各時期建筑、壁畫、彩塑、石刻藝術為一體的佛教造像藝術著稱于世,并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三大石窟是人類文明多元融合的典范,是中原文化與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融合的藝術巔峰之作,也是中華文化和域外文化包容互鑒的碩果。再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中華文明也汲取了其他先進文明的養分,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到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正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形成了開放體系。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表明,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創新發展,這是文明得以永續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創造、創新并與時代偕行,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固有的特質和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中國歷史上曾“產生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聞名于世的偉大思想巨匠,發明了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科技成果,創作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偉大文藝作品,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建設了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等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6]。古代中國這些輝煌文明成就及體現出的創造特質,不僅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增添了不竭動力,而且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前人無法想象的巨大進步,特別是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只要堅守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堅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中國就一定能成為具有強大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化強國。
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要以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為內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這對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7]。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五個認同”所強調的中華文化認同和“四個正確觀念”所強調的文化觀,之所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著長遠和根本性的影響,是由于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傳承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文化根基和豐厚的思想滋養;傳承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對堅定文化自信,廣泛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共識,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至關重要;傳承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還要求我們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主動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從而推動文化發展創新,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使中華文化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國際地緣政治復雜多變、西方敵對勢力妄圖分裂中國并針對中國部分地區不斷進行思想滲透的背景下,我們尤需深化對傳承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內涵和實踐途徑的認識。
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需要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從歷史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忘本來、辯證取舍,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8]。事實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依然為治國理政提供著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各民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散發著恒久的魅力,并在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等諸多領域收獲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質上是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關系。從文化傳承的視角看,創造性轉化的內涵是對“傳統”認同基礎上的現代轉型,在傳承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既符合時代要求又服務現實社會;從文化創新的視角看,其意義在于尊重傳統基礎上實現文化的提升和超越。應“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9]一方面,要通過實施一系列整體性保護措施,明確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和傳承的重點;另一方面,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支撐和引領文化傳承創新,實施“互聯網+中華文化”行動,通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激活”傳統文化并使之實現創新發展,不斷提升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水平。
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既要立足國內,也要開拓國際視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揭示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和人類命運緊密相聯的客觀規律,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10]。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使本土化、有特色、可共享的文化資源走出去,既可以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也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個民族也不能少;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既要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物質生活的需要,也要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實現更高層次、更廣范圍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目標,必須不斷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基礎、物質基礎、思想基礎、社會基礎和法治基礎。其中,傳承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必不可少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