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云浮市羅定中學城東學校 林妙勤
高中階段是學生從未成年人邁向成年人的關鍵時期,是其人格形成的關鍵節點。學生在文化知識、人生觀與世界觀、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需要得到正確的指引,以免走向錯誤的方向。作為傳授傳統文化和語言工具的語文教育,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知識、增強語言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外,還需要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構建與發展進行有效的引導,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指明方向。下面針對教材內容開展課堂教學與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展開了研究。
在教育部關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文件中,核心素養被置于首要位置。而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學科的核心素養能為學生應用學科知識進行實踐提供基礎。在提高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語文素養的同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生才能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高中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理解水平等,均達到了較好的水平,而學生的心理發展處于可塑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引發心理問題。從語文教學工作本身而言,學科教學滲透心理教育,能夠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能有效地促進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高中語文的教材內容豐富,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對教材內容深入研讀,充分整理、提煉,靈活滲透心理教育內容。
逆商(Adv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簡寫成AQ),是指面對逆境承受壓力的能力或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順境和逆境、成功與失敗,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什么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引導學生樹立積極豁達的人生觀,學會在逆境中改變,這是育人的基本要求。語文課文內容大都含有積極的思想內涵。例如:在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可以從字里行間挖掘出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透露著他達觀的人生態度。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蘇軾的生平形成整體的認識,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對蘇軾的生平經歷進行資料搜索。要求每個小組利用PPT、思維導圖等形式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直接到講臺上對小組收集的資料進行詳細解讀,提升學生對蘇軾的了解程度,認識蘇軾的責任與浪漫。在海南島與黎族人民食芋飲水的艱難生活,并沒有使蘇軾喪失人生擔當與理想,而是以豁達的態度應對人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每一名學生結合自己面對人生困難的經歷寫出心得體會,寫出在蘇軾的人生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從而完成心理熏陶。再如:在班級中出現了學習成績下滑時,遭受挫折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激勵。為學生推薦《老人與海》《活著》等書籍,讓學生通過閱讀與學習,體會人生的各種境況,體驗生活中經受挫折的心理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成MQ),是指一個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質。德商的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恕、誠實、負責、平和、忠心、禮貌、幽默等各種美德。
我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而驕傲,可見德商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以及集體性的問題。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我有一個夢想》時,可以結合美國當代社會中,黑人人權狀況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黑人發展狀況,說明反對馬丁·路德·金等人的人生理想,對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變化。深挖文本材料,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族群意識,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一種國際化的意識與觀念,從而更好地對社會進行仔細觀察,提高德商,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理想,并且在理想的感召下付諸行動,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顯示,更為廣闊的族群意識,能夠使得個人在社會行為中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以及行為動力,從而獲得更好的個人成就,為社會貢獻個人人生價值。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簡寫成EQ),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保持良好的狀態和心情,處理好人際關系,對自己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表現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情商的培養與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心理敏感度具有直接的聯系,往往生活經歷較為豐富的學生,所具有的共情能力較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對共情能力的需求,提升其情商。
情商培養的基礎,是要求學生具有較為豐富的情感體驗。高中學生的人生經歷較為有限,因此情感感受也受到了限制,要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可以利用課本中情感內容較為豐富的詩歌,引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揣摩、領悟以提高情商。例如:教師在講授《琵琶行》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生的凄涼曲折的感受。在詩歌中,作者與琵琶女的經歷,說明了人生境遇的變化莫測,其中“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是對琵琶女和江州司馬流淚哭泣形象的描寫。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也可以采取應用相應影視作品或者要求學生表演課本劇的方式,體會其中的情感,增加情感體驗的真實性。
此外,通過閱讀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一種身份的模擬,指導學生嘗試進行年代、性別、年齡的轉換。在閱讀第一人稱視角寫作的小說、散文等,指導學生走進文本,找到情感的落腳點,深刻領悟文中的情感,達到共情。例如:在閱讀魯迅的《祝福》、巴金的《小狗包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篇目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相應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背景,將主人翁想象成“我”,用“我”的視覺感受課文中的各種情景。用“我”的視覺體會魯迅對祥林嫂的同情,引導學生尊重勞動人民;用“我”的視覺感受巴金所見之慘狀,引導學生體味時代對人的深重影響,理解國泰民才安;用“我”的視覺感受朱自清的迷茫與無奈,引導學生明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應去學會理解他人。
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繁雜,單一的語文課堂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此,為了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還需要開設語文“第二課堂”。例如:新課改中推行的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等。語文教師開設語文專題的第二課堂,讓學生選修各種整本書閱讀的專題課和組織項目學習,讓學生組織交流,培養各方面能力。例如:在講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可以通過將學生按照具體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分為若干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互聯網、圖書館等查找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包括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探究林沖的性格特征和內在精神,理解林沖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思想發展過程,進而對《水滸傳》進行整本書閱讀,理解《水滸傳》,領略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個性魅力以及他們的兄弟情義。又如:在引導學生詳細分析了蘇洵的《六國論》之后,再把蘇洵的《六國論》和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進行群文通讀,這三篇文章都涉及戰國時代六國滅亡、秦國統一這段事實,三篇文章都是為了借古諷今,對作者所處朝代的帝王進行了規勸。還可以比較閱讀蘇洵、蘇軾、蘇轍、李禎的《六國論》,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嘗試解決各種問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讓其心智得到鍛煉,學生的收獲會更豐富。
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師往往重視成績的攻堅,忽視了學生情感觀念的構建,認為情感觀念是接近于天性的自我內部生成的觀念,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引導呈現出不足。隨著學生的年齡變化,其身邊所接觸的生活環境也會發生變化,心理需求也隨之變化。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與適應社會的意識,也是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如社會活動交流的心理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可結合學校的活動,如文藝活動、運動會等,又或引導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之類的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體會“創文創衛義務勞動” “大學一日生活”“工廠一日參觀”等活動,并在活動后,寫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舉辦作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的態度。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的建設,因為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在心理教育中也具有特殊的作用。而現階段的高中生,對他人的理解以及容忍程度也極為有限,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狀況,應用相應的語文教學文本,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團隊意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讓語文更具有社會教育的作用。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踐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良好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語文教學內容以及結合學生實際的心理情況,借助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外時間活動等逐漸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