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青 陸強(通訊作者)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藥學部 江蘇 揚州 225001)
正常用法、用量等條件下使用合格藥品,出現有害的且和治療無關的反應,可稱為藥品不良反應。特別是在兒童群體,由于生理結構特殊性、體表面積小等因素,極易出現藥品不良反應,且顯著高于成年群體。報道顯示,和成人相比,新生兒群體中藥物不良反應率為前者4 倍,兒童群體為2 倍,且1/3 左右患兒會因不良用藥誘發死亡傾向[1-2]。抽取2019.06 至2020.03 時期內診療的兒科住院患兒共70 例,報告如下:
抽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診療的兒科住院患兒共70例,男患兒共37 例、女患兒共33 例;年齡高值為9 歲,低值為3 歲,中間值為(6.45±0.13)歲;30 例為農村患兒、40 例為城鎮患兒;均為感染性病癥,涉及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對患有住院患兒,均匯總整體病例資料,評估患兒藥品不良反應,倡導臨床合理用藥。
70 例住院患兒中,12 例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7.14%。具體為:2 例腎臟損傷,占比16.67%;6 例皮膚及其附件損傷,占比50.00%;3 例腹瀉嘔吐,占比25.00%;1 例肝功能損傷,占比8.33%。
70 例住院患兒中,45 例(64.29%)施行靜脈給藥,16 例(22.86%)施行口服給藥,9 例(12.86%)為施行肌注給藥。但在不良反應中,靜脈給藥8例(66.67%),口服給藥4例(33.33%)。
使用兒童禁用藥或慎用藥共5 例(41.67%),用藥劑量超出承受范圍共4 例(33.33%),藥物配伍不合理共3 例(25.00%)。
12 例藥物不良反應患兒中,經有效處理和救治,10 例(83.33%)患兒治愈,2 例(16.67%)患兒病情好轉。
(1)藥物配伍不合理。對于臨床用藥者而言,若存在藥物配伍、安全用藥等知識掌握不足的情況下,安全用藥意識較為淡薄,這也是藥物配伍不合理的首要原因。特別是在用藥前未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的前提下,若用藥信息未認真、仔細考慮,難以把控用藥方案的科學性及客觀性。
(2)抗菌藥不合理。若為同種抗菌藥,于體內生化反應、效應等因素存在明顯差別,且在各藥物特性差異的前提下,決定不良反應的不同。特別是在2 種及多種抗生素聯合運用的模式下,不良反應也會隨之增加,一旦存在患兒個體差異、特異體質等因素下,極易誘發高危不良反應[3]。
(3)給藥途徑不同。由于患兒好動、自制力差等因素,多以靜脈給藥的方式,起到臨床救治效果。但在此過程中,也會出現不良反應,且顯著高于其他給藥途徑(如口服給藥、肌注給藥)。原因為:靜脈給藥是以直接侵入血液為前提,對肝臟無影響,但卻因血藥濃度過高,極易在短期內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同時,靜脈給藥制劑對質量標準要求尤為嚴格,但在具體生產期間難以達到此標準,使之在注射期間多含有各類雜質,誘發不良反應。
(4)藥劑量大。針對非處方藥,是小兒嘔吐、止咳和腹瀉、感冒等首選,即在買藥期間未綜合考慮用藥信息,家屬僅依據自身經驗購買藥物。這也導致部分家長對藥效產生懷疑,以成人劑量、隨意增肌藥量、自行配藥等方式,獲取高療效藥物,但這也為患兒藥物不良反應埋下隱患,甚至超出機體承受范圍[4]。
全方位倡導口服給藥的原則,降低靜脈給藥使用率;針對患兒藥物不良反應,應及時向上級部門予以匯報,再深入思考不良反應的誘因,聯合針對性整改措施,增強醫師用藥安全意識及能力,保證用藥合理性,杜絕不良反應;指導加速合理用藥,輔之宣傳教育的層面,增強安全用藥知識;增強兒科藥物試驗力度,規范給藥途徑、規章制度,聯合職能部門做好臨床用藥監控,保證藥品質量[5]。
本結果可知,70 例住院患兒中,藥物不良反應占比17.14%,包括2例腎臟損傷、6例皮膚及其附件損傷、3例腹瀉嘔吐、1 例肝功能損傷;由靜脈給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占比66.67%,口服給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占比33.33%;使用兒童禁用藥或慎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占比41.67%,用藥劑量超出承受范圍引起的不良反應占比33.33%,藥物配伍不合理引起的不良反應占比25.00%。但在有效處理和救治,10 例患兒治愈,2 例患兒病情好轉。
綜上,針對兒科住院患兒,給藥途徑、藥物配伍和藥物劑量、抗菌藥等因素,均是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關鍵,保證臨床合理用藥,是增強治療療效,預防不良反應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