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萍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西 南寧 530409)
中心靜脈置管相比其他留置針技術有著彈性好、留置時間長、輸液選擇種類多等優點,因此該技術在重癥監護室的臨床護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顯示[1],在臨床上應用靜脈插管建立多路通道進行管腔分隔時,能夠有效避免同時輸入多種類藥物而導致的相互作用,從而有效減少對患者外周靜脈進行的穿刺,減少了患者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應用多腔深靜脈插管也促進了對患者的護理有效性。因此,分析重癥監護室中心靜脈置管護理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從而優化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措施,對促進重癥監護室中的護理工作非常關鍵。
當前臨床護理上,中心靜脈置管有著顯著的優點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由于中心靜脈置管帶來一定的創傷性,因此在具體操作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F階段發現重癥監護室的中心靜脈置管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血流感染現象,這與操作中過程中無菌操作執行不嚴格有著很大關系。研究表明,護理人員操作不專業、置管時間過長都有可能導致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發生率的升高[2]。
當前的臨床護理中,中心靜脈置管的部位選擇一般為頸內靜脈、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等位置,在這些部位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時有利于護理前后工作的順利實施。但相關研究表明,對鎖骨下靜脈進行置管時,其感染發生率比普通導管高,感染率普遍在10.8%~28.0%之間;另外研究者在對ICU 中心靜脈置管進行分析時,其研究結果表明,對ICU 患者實施股靜脈置管,其發生感染的概率高于實施鎖骨下靜脈置管的感染率,其原因有可能與股靜脈周圍皮膚寄生菌多有關[3]。
有研究結果認為,患者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的發生率與其體內導管留置時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當中心靜脈導管在患者體內留置時間在10d 內時,患者感染發生率接近8.90%,當中心靜脈導管在患者體內留置時間超過20d 時,其感染率大幅上升,超過了28.05%[4]。由此可見,導管留置時間與感染發生率存在關系是由于隨著導管留置時間的增加的,其原因可能為細菌等微生物隨著導管留置時間的增加,其進入人體內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等。
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重癥監護室進行中心靜脈導管操作時,相關醫護人員專業性不強,主要表現在對血流感染問題的重視不夠、預防和解決感染情況的知識有待提高、重癥監護室的部分護士在中心靜脈置管操作上缺少專門的培訓、科室內缺乏與血流感染預防和控制相關制度等上,這些都使得重癥監護室中心置管感染率的升高[5]。從現有的技術要求來看,重癥監護室的中心靜脈置管操作較為專業,對直接操作的醫護人員要求很高。
針對重癥監護室的中心靜脈置管的特殊性,要進一步優化該項工作,就要首先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是建立健全醫院的規章制度,相關科室要從感染預防措施為出發點進行基礎指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科室中血流感染預防規章制度,形成對重癥監護室中心靜脈置管血流感染目標性的檢測措施,進一步降低感染率。第二是要加強對護理工作人員的系統性知識培訓,其中應該包括對置管、維護、導管感染預防控制等具體操作工作的培訓及教育,同時相關科室也要對置管流程構建起有效的評估制度,從而通過提升操作人員的專業性來發揮置管技術的最大無菌屏障作用。第三是要對置管的流程進行規范化和進一步細化,要強化對置管情況的評估[6-7]。操作人員在做好置管過程的無菌操作同時,適當降低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留置的時間,同時適當減少附加裝置的應用,在預防感染必要時應嚴格合理的應用抗生素等。
在重癥監護室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操作護士要按照規范要求嚴格進行操作,如在置管前要指導患者按要求擺好體位、要選好穿刺進針方向、穿刺操作時要禁止患者活動及說話、當患者咳嗽時要暫停穿刺等,同時護士在進行置管操作過程中要對患者的情況給予細心觀察,一旦患者表現出胸悶、躁動不安、呼吸困難等突發情況時,要及時停止操作以進一步處置等[8-9]。此外,置管過程中操作人員要對無菌原則加以嚴格實行,在置管過程中要按要求穿好手術衣,在進行穿刺的部位要嚴格進行消毒3 遍操作等。另外,置管過程中還要做好相關記錄,護理人員應當將導管留置的日期、時間、部位、姓名等信息如實在記錄單上加以標注,從而使得感染評估工作能得到有效進行,以降低置管帶來的感染風險[10-12]。
在重癥監護室患者置管完成后,需要對置管后的護理工作進行進一步優化,以達到促進患者康復的目的,其關鍵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是妥善固定導管,防止導管脫出。在置管完成后,應當在患者導管出口處用絲線將皮膚縫合,同時要仔細觀察檢查防止出現絲線斷開或被固定皮膚過少等問題。第二是保證管路通暢,防止導管堵塞。在重癥監護室患者中心靜脈置管后的護理中,由于導管頂端容易出現小血栓,導管堵塞往往就容易出現。當出現靜脈壓增高、血液返流入管腔情況時,要通過及時將血液沖回來防止導管出現堵塞。若液體輸入不暢是由回抽不暢的情況時,則應當避免強行向導管內推注藥液,以防止血栓脫落、導管斷裂等[13]。第三是正確沖管。在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輸液操作前,應當用適量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脈沖式沖管;當對患者進行甘露醇、血液制品等易沉積的藥物輸注時,輸注結束后應當實施徹底沖管。第四是適時換藥。對于重癥監護室的患者而言,置管一周后的換藥頻率為每日進行一次換藥,置管一周后換藥頻率為每周進行2 ~3 次。在對患者進行換藥護理時,應利用好碘伏這一藥物特性來防止感染的發生。此外,在對患者進行換藥操作時,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當出現消毒面積大于敷料面積情況時,可利用透明敷料或無菌紗布實施覆蓋[14-16]。
當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拔管操作時,需要對以下操作加以優化:第一是在對導管進行拔出時,要做到緩慢拔除,拔管過程中的用力要做到均勻,以防止拔管對血管壁造成損害等[17];第二是完成拔管后,要及時實施壓迫進行止血,在壓迫止血的同時要對消毒后的創口進行無菌敷料覆蓋處理[18];第三是導管拔出后,要及時對導管進行長度測量和外觀檢查,從而及時發現導管是否存在損傷、斷裂等情況;第四是拔管結束后要對患者加以細心觀察,以排除穿刺點的出血情況等。
在重癥監護室中,對患者實施中心靜脈置管,可以使得重癥患者在手術中和手術后的監測過程中獲得護理上的較大便利,目前該技術已得到了廣泛推廣。但由于中心靜脈置管技術與其他留置針技術相比,其專業性更高,如果在置管護理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容易引起血液感染等并發癥,因此在重癥監護室的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要針對容易出現危險的方面,有針對性的優化相關護理工作。從而促使中心靜脈置管技術在重癥監護室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減少患者血液感染現象的發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和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