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柯慶 王靜 張克勤(通訊作者)
(南昌市第九醫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慢性乙型肝炎控制不當,易并發肝性腦病、黃疸,腹水等病癥[1],其中腹水最為常見。肝硬化腹水會提升患者的出血風險,對其腹腔感染幾率進行增加,且該病罹患肝臟衰竭的風險較大。本文以為肝硬化腹水患者尋找最佳治療方案為前提,表述以下內容。
祖國醫學認為肝硬化腹水屬“鼓脹”范疇,表現為腹壁靜脈顯露、皮色蒼黃及腹部膨隆等,病因涉及外傷、內傷及其他等,而病機則與三焦、肺、腎、脾,肝等臟腑有關[2],前期多呈脾虛水停、瘀血結聚等證候,隨著病情發展,以熱盛氣郁證候更為常見。
若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現脈沉細澀、苔厚膩水滑、舌紫黯、畏寒、大便燥結難解、雙下肢水腫及腹大如鼓等癥狀,多以越婢湯進行治療,該湯劑可升發脾陽、宣泄肺氣,是一種開通肺氣利水的治療手段,用藥后減輕患者的以上癥狀,此與其通調肺脾二臟有關。研究通過越婢湯對肝硬化腹水(證屬肝郁脾虛)患者進行治療,可于四周后對其雙下肢水腫作有效消退,減輕其腹水癥狀,盡可能縮小其腹圍,療效顯著。
若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現小便不利、四肢酸痛及腹痛等癥狀,以水液代謝失常、水濕泛溢肌膚的為主要表現,可通過真武湯進行治療,期間輔以抗氧化、降酶,護肝等常規西醫用藥,可活血化瘀,解決患者脾腎陽虛問題。有研究聯合真武湯對肝硬化腹水(證屬脾腎陽虛)患者進行治療,另擇取一組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的患者,經B 超腹水檢測、尿常規、臨床癥狀及腹圍等檢查方式發現,運用中西藥結合方法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常規西醫用藥。
若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現脈沉緊、眩暈、胸悶心悸及心下逆滿等情況,證候以水邪上逆、心脾陽虛等為主,可通過加味苓桂術甘湯進行治療,期間輔以抗感染、人血白蛋白補充、利尿劑,水鈉攝入等常規西醫用藥[3],可改善患者上述癥狀,主要與苓桂術甘湯可健脾利濕、溫陽化飲有關。有研究將100 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為觀察(苓桂術甘湯+常規西醫用藥,50 例)、對照(常規西醫用藥,50 例)兩組,經對患者PT(凝血酶活動度)、腰圍、體重、24h 尿量及臨床癥狀等指標進行觀察,發現觀察組臨床用藥效率(92.11%)優于對照組(P <0.05)。
若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現渴不欲飲水、嘔吐、腹脹、下肢水腫及小便不利等癥狀,病因與其膀胱化氣能力不足有關,可通過黃芪五苓散進行治療,輔以恩替卡韋,可糾正患者的凝血功能,減低患者的轉氨酶,緩解患者的腹水癥狀,此與該方具有健脾益氣等功效有關。有研究聯合五苓散對肝硬化腹水(證屬脾虛血瘀型)患者進行治療,經ALT(丙氨酸轉氨酶)、ALB(白蛋白)、TBIL(總膽紅素)、ALD(血漿醛固醇)等指標檢測發現,與單純常規西醫治療比較,聯合中醫的臨床用藥療效更佳。
若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現肢體腫脹、脾肺運化失常等情況,應以防己茯苓湯進行治療,其中桂枝具有解痙、護胃、利尿,強心等功效;茯苓可增加尿量;防己可緩解患者肌肉緊張,減輕其炎癥水平,更具有鎮痛、退熱,利尿等功效;合用可奏清利水濕、通陽化氣之功[4],可顯著提升療效。有研究以常規西藥聯合防己茯苓湯對肝硬化腹水(證屬肺脾氣虛)患者進行治療,另擇取一組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的患者,經對兩組的臨床用藥有效率觀察,證明聯合中西醫進行治療的臨床用藥療效更佳。
肝硬化患者出現水腫腹脹、胸脅隱痛等癥狀,應以十棗湯進行治療,該方組成包括大棗、大戟、甘遂及芫花等,可攻逐水飲,針對患者脈弦滑、苔黃膩、納少,腹脹等情況進行改善[5],保證患者的食欲,消除患者腹水癥狀。有研究通過十棗湯對肝硬化腹水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中西醫聯合用藥以及單獨西藥治療的預后療效發現,前者應用后的復發率顯著少于后者。
若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病機主要為氣化失常、里熱陰傷,應以豬苓湯進行治療,辯證準確下可滋陰、利水及清熱,緩解患者小便不利、發熱等癥狀[6]。有研究通過常規西藥治療聯合豬苓湯對肝硬化腹水(水濕內阻、氣虛血瘀或精血不足)患者進行治療,另外擇取一組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的患者,經對其腹水癥狀評分、Child-pugh 評分比較,發現聯合用藥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得,肝硬化腹水是病情反復的頑固性疾病,西醫多治標不治本,應輔以中醫藥提升療效,兩者相輔相成。本文雖例舉多項可對肝硬化腹水患者進行治療的水飲類經方,但限于分型不明、辯證繁冗以及研究樣本量小等,需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工作,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