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方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昆山 215300)
社會經濟的大力發展使得急診醫療資源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是當前急診資源供給側無法滿足需求量的增長,造成急診醫療質量有效局面[1]。對于患者而言將急診醫療質量優先會影響其治療質量,對后續疾病轉歸影響較大。對于醫療單位而言,急診醫療質量得不到提升則會影響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限制急救室人流量對于急診醫療質量的影響,現將研究內容作以下詳細分析。
回顧性分析采取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前后的急診醫療質量。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前急診室共收治患者2507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46 例,女性患者1161 例,年齡為(14 ~78)歲,平均年齡為(51.7±10.9)歲;限制搶救室人流后急診室共收治患者2549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68 例,女性患者1181 例,年齡為(14 ~79)歲,平均年齡為(50.9±11.6)歲。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前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 >0.05),可進行同期比較。所有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文件。本次研究已通過科室審核,下發有正式文件。
采取回顧性分析法進行研究,比較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前后的急診醫療質量指標。采取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前需要應用傳統的開放式管理模式,對搶救室人流量不作限制,根據患者以及家屬的自主意愿決定留陪人數。實施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后,需要制定新的搶救室管理制度,加強醫護人員培訓使其明確限制搶救室人流量的意義,加大宣傳力度,搶救室門口使用指示牌標注限制出入,設置門禁限制人員出入,搶救室入口配備安保人員與助理護士,安保人員負責監管搶救室出入人員起限制出入作用,助理護士負責及時向患者家屬告知患者的具體搶救情況,負責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交代患者家屬各項事宜,例如簽署治療同意書以及知情文件。情況特殊可允許一位家屬陪同,需請示上級醫生。搶救室需要配備護工協同照料患者,護理人員需要極強護理巡視,注意排查護理隱患,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2]。
(1)記錄實施限制搶救室人流量措施前后的搶救室噪音;(2)記錄實施限制搶救室人流量措施前后的不良事件發生率;(3)調查實施限制搶救室人流量措施前后的患者滿意度,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前發放匿名形式滿意度評分表,評分范圍0 ~100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滿意度越高。
研究數據一次性導入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形式比較,行卡方(χ2)檢測,計量資料使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測,當檢測后的P <0.05 時認為組間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限制前搶救室噪音為(56.1±5.3)分貝,限制后搶救室噪音為(32.9±4.2)分貝,采取限制搶救室人流后措施后搶救室噪音要顯著低于限制前,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前發生不良事件事件7 起,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28%;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后發生不良事件事件5 起,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20%。采取限制搶救室人流量措施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有所減少,但差異不顯著(P >0.05)。
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前患者滿意度評分為(89.3±2.7)分,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后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4.5±1.8)分。可知實施限制搶救室人流量措施后,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限制前(P<0.05)。
急診搶救室作為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窗口,專門用于救治重癥患者,故而對搶救室進行優化管理能夠系統提升急診醫療質量[3]。鑒于多數國內急診搶救室采取開放式管理模式,允許患者家屬出入搶救室,會造成搶救室人流量過大導致急診室擁擠,進而影響急診醫療質量,不利于患者的搶救治療。本次研究中發現,對搶救室采取半封閉管理措施后,可有效提升急診醫療質量。采取限制搶救室人流量措施后,急診科護士需要接受嚴格的培訓,明確搶救室限制人流量的意義與工作方式,便于后續正式開展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工作。急診科護士需要配合急救醫生開展搶救工作,搶救室內急診護士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向去搶救醫生報告,便于醫生及時處理。考慮到限制搶救室人流量患者家屬無法被隔離在搶救室外,無法及時了解患者的有關情況,會導致患者家屬發生焦慮、恐慌情緒,不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因此需要安排急診科護士擔任助理護士,專門負責與患者家屬溝通,助理護士需就患者治療方案與患者搶救情況向患者家屬詳細說明,遇情緒激動的患者家屬需及時勸解安撫,幫助患者家屬穩定情緒,便于開展后續工作。
綜上所述,限制搶救室人流量可有效提升急診醫療質量,建議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