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明恩 張改珍 陳正洪 董宛麟
涂長望(1906—1962年),湖北漢口人,著名氣象學家,中國氣象局(原中央氣象局)第一任局長。社會活動家、知名教育家、中國科協和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氣象事業的主要創建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外籍會員。1929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1932年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氣象專業,1933年進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地理學博士學位。1934年應竺可楨聘請回國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相繼在清華大學(1935—1936年)、氣象研究所(1936—1939年)、浙江大學(1939—1942年)、中央大學(1943—1949年)任氣象學教授。先后任中國氣象學會總編輯、理事、副理事長。1949年11月奉命籌建新中國氣象工作,任中央軍委氣象局(中央氣象局)局長,為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2年6月在北京逝世,享年56歲。
涂長望長期潛心氣象科學研究,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科學家。他開創了中國長期天氣預報的研究,在中國氣團和鋒面、中國氣候與東亞環流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氣候研究方面的最大特點是密切結合天氣學,使氣候學更富有活力,對研究我國季風與旱澇有重要意義。20世紀30—40年代涂長望所進行的氣象學研究,吸收了英國、挪威、美國氣象學派的精華,結合中國國情,開辟了我國三維空間氣象學研究的途徑,為中國氣象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涂長望對農業氣候、霜凍預測、長江水文預測、氣候與人體健康、中國氣候與河川水文、土壤形成與植被分布的關系、中國人口與社會經濟等領域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涂長望1942年獲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成就乙等獎,1943年獲中華文化基金會天文氣象地理特等獎。涂長望、胡煥庸等曾列入對抗戰建國有貢獻的10余位學者并名列前茅。
在《1931年大水與1934年大旱和東亞活動中心的關系》(1937年)、《中國天氣與世界大氣的浪動及其在中國夏季旱澇長期預告中的應用》(1937年)等論著中,提出要把中國天氣和世界天氣聯系在一起的觀點。《中國之氣團》(1938年)對中國氣團進行了分類并對各種氣團之屬性進行了精辟分析,是氣象學的經典文獻。《中國氣候區域》(1936年)提出的中國氣候分區方案,進一步發展了竺可楨先生的氣候分類觀點。《中國夏季風之進退》(1944年)指出東亞季風進退有明顯的跳躍現象,表征東亞季風環流有非線性特點。《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1961年)提出了20世紀以來中國氣溫變化可能將進入又一個暖期的觀點。
涂長望是一位才學廣博、視野開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在長期天氣預報、氣候區劃、季風進退、氣團和鋒面、中國氣候與東亞環流、世界大氣波動與中國氣候、20世紀氣候變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對高空氣象、農業氣候、長江水文預測等也有較深研究。
涂長望是新中國氣象事業的主要創建人。在籌建中央軍委氣象局、組建并發展全國氣象觀測網、開展現代氣象業務、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的業務試驗研究、提出發展氣象衛星的構想、重視國際氣象科技合作交流以及培養氣象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
涂長望有敏銳的戰略思維,對統籌規劃氣象事業做出了開拓性貢獻。創業初期,解放戰爭尚未結束,解放后不久又面臨抗美援朝的嚴峻形勢,涂長望制定了“大力建設氣象臺站網,統一業務規章和技術規范,開展氣象服務”的方針,確立氣象工作首先保證國防需要,同時兼顧經濟建設的需要。1953年國家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后,確立了氣象工作既為國防現代化,又為國家工業化、交通運輸和農林業等生產服務。1956年組織制定了《關于氣象事業12年發展遠景規劃》,提出了“依靠全黨全民辦氣象,提高服務質量,以農業服務為重點,組成全國氣象服務網”的方針。這些工作方針和業務政策,有力地指導了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
涂長望高度重視氣象基礎觀測,為建設中國氣象臺站網做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我國僅有101個裝備簡陋、技術落后的氣象臺站。他一面領導和組織接收、整頓、恢復原有臺站工作,一面大力發展新臺站。經過短短幾年時間,就在全國范圍內建成了布局合理的氣象臺站網。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地面觀測業務已達到世界水平,高空站網布局已達到國際規定,這是我國氣象界幾代人曾努力成就而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未能成就的事業。涂長望還按照中央“分區建設,集中領導”的原則,陸續在各大軍區成立氣象處,在各省軍區成立氣象科,在迫切需要氣象工作配合的特種兵部隊成立了中央和軍區的氣象科或氣象室。1953年氣象局轉為政務院(國務院)建制后,又相繼在各省(區、市)成立了氣象局和氣象臺。涂長望高度重視氣象業務發展,1958年提出并確立了“專(區)專建氣象臺、縣縣建氣象站”的建設原則。提出了改進專區臺預報方法的重要思路,并發展成為我國地區分析預報方法,在1959年推廣全國后一直被沿用。他在抓緊臺站建設的同時,組織編寫了《氣象觀測簡要》和《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統一了全國的觀測技術和制度。
涂長望精心組織氣象業務服務工作,積極發展科研和災害性天氣預報業務,重視科研與業務的結合,推動人工影響局部天氣的試驗研究,提出發展氣象衛星的構想。在他與趙九章的聯合倡議下,軍委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成立了“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和“聯合氣候資料中心”。大力發展天氣預報,以及對民航、海運、漁業、鹽業、農業、林業、水利、廠礦和鐵道的危險天氣預報,積極謀劃開展海洋、環保、水文、地震等氣象業務。他強調“氣象業務是帶有研究性的科學業務,要提高業務水平就必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必須結合業務工作來做……氣象事業的中心任務就是服務,脫離了服務來談氣象工作是沒有意義的”。
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講過:“我們一般都稱贊涂先生在氣象工作方面做出了許多成績,這些是重要,但這里面哪些是最重要的呢?我認為,他建立的臺站網,不僅影響了我們中國的氣象事業,而且還影響了全球氣象事業。如果沒有臺站網,我們的工作和研究根本沒辦法做起來,這是中國氣象事業最基礎、最根本的東西和財富。我們中國這么大的地方,解放前只有101個臺站,是涂先生把臺站網建了起來,這不只是中國的事情,也是全球的大事。世界上許多人都稱贊涂先生干了一件偉大的事。20世紀50年代末,外國評價中國氣象事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臺站網。在這么大的地方建這么多的臺站,涂先生居功至偉。現在,全國2400多個觀測臺站,都是在涂先生所建的臺站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涂長望對我國氣象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初期,他動員在海外留學的氣象學子盡快歸來為祖國服務,在國內非氣象崗位的學生盡快回歸到氣象崗位工作。在他和趙九章的感召下,葉篤正、謝義炳、顧震潮、朱和周、黃士松、謝光道、劉好治、顧鈞禧、朱崗昆等氣象學子紛紛回國效力。在北京和全國各大軍區舉辦氣象短訓班,在“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開辦具有大學水平的天氣預報學習班。1950年4—9月,軍委氣象局與清華大學合辦氣象觀測員訓練班,培養氣象員79人,是新中國培養出的最早一批氣象觀測員。1950年10月—1951年3月,軍委氣象局舉辦預報實習班,涂長望、謝義炳、陶詩言等授課,培養了新中國最早的39名氣象預報員。在他提議下,中央氣象局創辦了三所直屬中等氣象學校和我國第一所高等氣象院校——南京氣象學院(現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在涂長望的學術成長過程中,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四位導師:上海滬江大學美籍著名地理學家葛德石教授(G.B.Cressy)、英國倫敦大學著名氣象學家沃克爵士(Sir Gilbert Walker)、英國利物浦大學著名地理學家羅士培教授(Percy Maude Roxby)、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
涂長望出生于以宗教為職業又崇尚新學的貧寒之家,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理念的熏陶。1920年入武昌博文書院,1925年入華中大學,1926年秋轉入上海滬江大學。滬江大學(College of Shanghai)是一所由美國基督教南北浸禮會于1906 年創辦的教會大學。1924年美籍地理學博士葛德石創建滬江大學地質地理系,講授西方地質地理學,是中國當時為數不多乃至最好的地學系之一。葛德石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史上一位不可忽視的西方學者,所著《中國地理基礎》一書,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涂長望集中精力攻讀科學課程外,師從葛德石學習地質地理。葛德石的地理課程給年輕的涂長望展示了一個范圍廣闊、內涵豐富的世界。在他后來與葛德石的書信中,均稱葛德石是永遠的老師。“葛德石對涂長望的科學道路有重要影響,涂長望選擇地學,出國也學地學,不能不說是受到葛德石的影響”。
1929年涂長望大學畢業回武昌博文中學任教。1930年5月涂長望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取湖北官費留英生,同年10月入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攻讀經濟地理學,次年9月轉入理工學院,師承著名氣象學家沃克爵士攻讀氣象學,1932年獲氣象學碩士學位并成為英國皇家氣象學會第一個中國籍會員,其論文《中國雨量與世界天氣》1934年發表于《英國皇家氣象學會論文集》,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論文摘要。1933年到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學院學習,在羅士培教授指導下攻讀地理學博士學位,羅士培是英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利物浦大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主要研究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1934年8月涂長望接到竺可楨所長聘請他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研究員的電報后,放棄即將得到的博士學位回國。
竺可楨是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主要奠基人。1934年秋涂長望應竺可楨教授聘請回國任氣象研究所研究員。竺可楨雖為涂長望的長輩,也沒有直接的師承關系,但竺可楨卻是涂長望從事氣象研究與教育工作的舉薦者和引路人,同時也是學術上的摯友和恩師。對此,竺可楨先生曾回憶道:“我和長望第一次見面是在1935年,那時他從英國留學回來不久。他學的是氣象學,與我是同行,和我一樣,他讀氣象是從地理方面入手的,所以我們學問上的興趣是很接近的。那時我在南京北極閣前中央研究所任所長,就約他來所做研究員。1936年夏他到了所中,就在這時,我又兼了浙江大學的事,沒有時間兼顧研究工作。當時國內氣象資料少得可憐,要做研究最大的困難是找資料。我在所中發動了兩項研究工作:一是關于我國氣候區域,二是中國季風和雨量問題。我兼了浙大的事后,這兩項工作,他不但繼續進行,而且大為發展。此外,他還從全世界的氣壓分布來測定未來東亞的天氣趨勢和利用高空資料來分析中國的氣團,開辟了前途廣大的三度空間的中國氣象學。”涂長望在竺可楨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氣候區域的劃分及各區特點提出了新見解,1936年發表了《中國氣候區域》一文,竺可楨評價他的工作時說“不但繼續進行,而且大為發展”。
中國近代氣象教育最早源于1921年中央觀象臺(北京)舉辦的第一期測候訓練班。先后有蔣丙然、竺可楨、胡煥庸、劉衍淮、涂長望、黃夏千、李憲之、趙九章、朱炳海等學者從事過氣象教育(培訓)工作,解放前的氣象教育家可謂“屈指可數”,培養出的各類氣象人才也僅有三四百人左右,且以測候生居多,氣象本科生較少。涂長望1934—193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1939—1949年任兼職研究員),其間至1935年曾為清華大學地學系借聘任氣象學教授一年(1935/1936年)。1939年5月至浙江大學任史地系教授。1943年1月至中央大學任地理系教授。涂長望從事教育工作長達12年,涂長望投身氣象教育事業源于竺可楨先生的邀請。1935年夏,竺可楨找到涂長望說:“清華大學地學系一直沒有氣象學教授。劉衍淮在那里執教,但他將到空軍去工作。清華大學想借聘一位研究員去任教一年,我希望你去。”涂長望考慮到國家亟需氣象人才,去清華任教,不僅可從事氣象研究,還可培養氣象人才,所以他應邀去了清華地學系。當時清華地學系學氣象的學生很少,卻有很多學生愿意來聽他的課,整個地學系乃至物理系的學生都很喜歡他的課程,甚至是癡迷。到清華才短短幾個月,他就成了該校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
1939 年5月受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邀請,涂長望調浙江大學任史地系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副所長,加強該校的氣象學科建設。為了培養氣象學研究生,涂長望和張其昀商定編印一套《浙江大學史地教育研究叢刊》。涂長望帶頭編寫第一輯《地理研究法》,并將完成的《氣象研究法》《氣候學研究》輯入該書。兩篇文章共約兩萬字,能夠方便研究生學會氣象及氣候科學的研究方法,為從事氣象研究的學者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借鑒作用。
涂長望對待學生很認真,學生是不是用心聽講他能立即分辨清楚,他經常提問學生課堂上教授過的內容,用心聽講的人就能回答出來,不用心聽講走神的人就回答不出。因此聽他課程的學生,都用心聽講不敢懈怠。他講課,從來不拿厚本子,不抱書本,只拿幾頁講稿,從容瀟灑。他講課慢條斯理,口齒清晰,重點之處緩慢地重復一下,使你能充分領會,重要詞匯和公式都作板書,圖表則邊畫邊講,還注意觀察學生理解程度,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開發思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當時世界上最新的氣象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學生。涂長望在教學中還很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書籍來開拓視野。1943年1月涂長望開始在國立中央大學任教,初到中央大學就開設了氣候學、中國氣候、理論氣象三門課程,以后根據需要陸續開設其他課程。
氣象學家朱炳海教授感言“長望同志是一位優秀的氣象教育家。1934年回國,先在北極閣中央氣象研究所工作數年,其后又應聘在三所大學講學,由于他在學術上深湛,誨人不倦,平易近人,所以他在任何一個崗位,他的左右總是有一批莘莘好學之士圍繞著,請教學問,日無暇晷。他桃李滿天下,為我們祖國培養出很多氣象人才。”
氣象學家黃士松教授曾回憶:“涂先生至清華大學曾講授氣象學一課。至浙江大學時講授氣象學、氣候學、中國氣候、天氣預報、大氣物理等課。至中央大學曾講授氣候學、中國氣候、理論氣象、長期天氣預報等課。涂先生開出課程門數多,涉及面甚廣,其中如長期天氣預報課是國內首次開出。涂先生在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時除為本科生授課外,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研究生。他的受業學生很廣,除地理系、氣象系學生外,還有來自物理、農科方面的學生,桃李滿天下。”
涂長望在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招收的第一個氣象學研究生是郭曉嵐,他1937年清華大學氣象專業畢業即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后又跟著到西遷遵義的浙江大學,是竺可楨校長特別欣賞的學生,也是涂長望的得力助手,1942年完成論文《大氣之夜間輻射與地面溫度之變化》并獲理學碩士學位。自郭曉嵐之后,葉篤正、謝義炳、謝覺民、周恩濟等西南聯大(清華)和浙江大學畢業的高才生也投奔到涂長望門下研習氣象學和地理學,這些人后來成為中國、美國乃至世界的著名學者。
在遵義,葉篤正一方面與涂長望研習氣象學,另一方面則是在涂長望推薦下,跟隨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教授學習物理學。1942年在涂長望指導下,葉篤正在浙江大學史地叢刊第二號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等熵面之分析》。在王淦昌指導下,完成了碩士論文《湄潭之大氣電位》。葉篤正曾說:“涂先生是我的老師。1940年,從清華大學畢業之后,我考上了涂先生的研究生。當時,師從涂先生的不只我一個,還有謝義炳等人。本來我可以留在遵義跟著他學習,但他眼光看得比較遠,沒有局限于把自己最拿手的、最好的東西教給我,他希望我廣泛涉獵其他知識。于是,我被送到王淦昌那里學習物理學。王淦昌是世界著名的物理教授,涂先生想讓我在物理學上有所擴展。從這點來看,涂先生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非常注意拓展知識領域。”
涂長望指導謝義炳完成了碩士論文《清代水旱災之周期研究》。謝義炳曾談到:“涂先生1935年借聘到清華大學任教授,是當時最受學生歡迎的兩位教授之一。1936年回氣象研究所,繼調浙江大學(竺可楨兼任該校校長)任教授。抗戰軍興,浙江大學內遷,經廣西到達貴州遵義。浙江大學的史地系設有史地研究所,隸屬文學院。涂長望從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卻仍保留理科特色,并接受了三名清華理科畢業的研究生。涂長望本人除繼續從事天氣氣候學的研究工作外,指導研究生作歷史氣候、地方性天氣、大氣輻射與等濕熵面的分析工作。涂長望以史地研究所副主任身份,主持并出版了石印本的頗具特色的《史地叢刊》。”表1為涂長望指導完成的部分學生論文。

表1 涂長望指導學生完成的部分論文
在貴州遵義,涂長望除招收研究生外,還培養了施雅風、陳述彭、姚宜民、張漢松等一批優秀的本科生。著名地理學家施雅風院士回憶道:“涂先生在浙大開設了五門課:即氣象學、氣候學、中國氣候、天氣預報和大氣物理。我學習了除天氣預報以外的四門課。當時條件很差,沒有教本和講義,全憑老師口講,學生筆記。涂師講課條理清晰,不快不慢。他的中國氣候課程,講述了所有關于現代中國氣候的研究成果,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生束家鑫體會到:“在我從事氣象工作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對我印象最深并在業務、科研以及個人品德修養等方面感受教益最多的導師之一就是涂長望先生。”
涂長望與學生方正三完成了《華中之重要農作與氣候》的研究,與學生毛漢禮完成了《我國氣候對數種疾病死亡率影響之初步研究》,指導學生張漢松完成了《明代(1370—1642)水旱災周期的初步研究》等。1943年1月,涂長望到中央大學地理系任教,講授氣象學。中央大學畢業的黃士松想當涂長望的研究生,最后被推薦到氣象研究所工作,涂長望為兼職導師。1943年涂長望與學生黃士松共同發現了東亞夏季風的跳躍現象,1944年在《氣象學報》上發表了《中國夏季風之進退》的論文。
涂長望十分愛惜青年,善于發現他們的才華。到中央大學不久,見到他的助教陶詩言擅長做研究工作,便把他推薦給剛任氣象研究所代所長的趙九章先生。對此,著名氣象學家陶詩言院士感言:“我從1943年開始受到涂先生的教誨,他在1943年到中央大學地理系任教,我是地理系的助教。1944年趙九章先生主持前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趙先生請涂先生推薦有發展前途的青年到趙先生手下工作。涂先生把我推薦給趙先生,并告訴說我是適宜于搞研究的,氣象研究所有優良的學風,去那里工作對我的成長是有利的。從現在來看涂先生指引我這條路是正確的。”
1950 年時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的趙九章致信中央軍委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建議成立“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簡稱“聯心”)和“聯合氣候資料中心”(簡稱“聯資”)。1950 年11 月27日,中央軍委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組建了“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主要任務一是完成抗美援朝戰爭的軍事氣象保障,二是向國內發布天氣預報。“聯心”承擔了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業務,并對全國天氣預報進行指導,建立了新中國氣象預報業務的總體架構,還開創了集體預報會商制度并沿用至今。馮秀藻、顧震潮、陶詩言、曹恩爵、葉篤正、楊鑒初、劉匡南、章震越、朱抱真、朱和周、謝光道、章淹、江愛良、潘菊芳、謝義炳、張丙辰、黃士松、賈升堂、李明熙、陳玉樵、廖洞賢等氣象學家先后在“聯心”工作,張寶堃、楊鑒初、朱崗昆等氣象學家先后在“聯資”工作。涂長望曾這樣評價“聯心”的工作:“中央氣象臺在中國科學院的協助下,建立了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按時發布分析預告圖,指導各級預報單位的工作。它每天所繪的圖,在種類和數量上,都可以和任何國家中央預報機構相比。”1955年完成任務后兩個中心撤銷,這兩個中心為創建新中國氣象事業及培養氣象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加快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學習國外先進的氣象科學技術,涂長望、趙九章等積極舉薦曾慶存、章基嘉、周秀驥、趙柏林、張家誠、杜行遠、翁篤鳴、朱永褆等優秀學生和科研人員留學前蘇聯(或東歐國家),學習氣象學、氣候學、水文學等,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一批國家公派的氣象留學生。
涂長望先后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中央氣象局等單位從事氣象研究、氣象教育以及新中國氣象事業的開創與組織領導工作,還參與了許多重要社會活動的兼職工作。學富五車,涉獵甚廣,碩果累累,授業弟子頗多,可謂桃李滿天下。經初步梳理和查證,表2給出了以涂長望先生為核心的氣象科學家學術譜系簡表,羅列了部分主要授業傳承者名錄,以資參考。

表2 以涂長望為核心的氣象科學家學術譜系簡表(主要授業傳承者)
除上表中涂長望先生的第二代主要授業弟子外,在涂長望先生的學術生涯中,還有與他同輩或稍晚的一批氣象摯友和同窗同事,如趙九章、胡煥庸、黃廈千、呂炯、沈孝凰、黃逢昌、張寶堃、李憲之、劉衍淮、朱炳海、朱國華、鄭子政、盧鋈、李良騏、沈玠雙、胡振鐸、王廷璋、張其昀、沈思嶼、諸葛麒、陸鴻圖、楊昌業、劉恩蘭、黃秉維、徐近之、顧震潮、劉匡南、朱和周、劉好治、章淹等,是他們和涂長望及弟子們共同推動了中國氣象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2000年出版的《涂長望文集》收錄了涂長望一生中的絕大部分作品60篇,涵蓋氣象科學論文、關于氣象工作的講話和氣象科普著作、社會科學及有關著作等三類,出版的最早年份為1934年,最晚年份為1961年(表3)。該文集是研究涂長望先生學術生涯和學術理論的重要史料。

表3 涂長望先生部分學術論著簡表
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院士在該文集序言中寫到:“涂長望研究中國氣象,起點甚高。他的第一篇論文《中國雨量與世界氣候》,就把中國氣候與全球氣候融為一體來進行研究。……涂長望研究中國氣象,達到的水平也甚高。他的《大氣環流與世界溫度》《中國天氣與世界大氣的浪動及其在中國夏季旱澇長期預告中的應用》等一系列論文,都曾引起國際氣象界的矚目。尤其是他對東亞季風的研究,運用當時最先進的方法,提出科學指標,獲得重要發現。……涂長望不但在長期天氣預報、大氣環流、中國氣候、中國氣團與鋒面等領域都取得突出成就。他也十分重視氣象與農業關系的研究,對如何建設、發展我國農業氣象工作,提出了具有遠見卓識的指導意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分析全球變暖的可能、特點和原因,至今仍為人們所重視和研究。直到終年,他的學術思想仍走在世界氣象科學界的前列。”
涂長望的學生中可謂人才輩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郭曉嵐是美籍著名氣象學家,大氣動力學的開拓者和倡導者;程純樞、葉篤正、謝義炳、陶詩言、高由禧、施雅風、陳述彭、毛漢禮等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氣象學家程純樞在大氣探測、天氣預報、氣候、農業氣象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是新中國氣象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是中國近代大氣環流理論、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東亞地區大氣環流研究的開拓者,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氣象學家謝義炳長期從事大氣環流、低緯度天氣學和天氣動力學的教學和研究,是中國現代天氣學和大氣環流學奠基人之一;著名氣象學家陶詩言是中國現代天氣預報理論和方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氣象學家高由禧是臺風、季風天氣氣候學和高原氣象學的開拓者和創導者;著名地理學家施雅風是中國冰川學的奠基人,中國凍土學和泥石流研究的開創者;著名地理學家陳述彭是中國遙感應用和地理信息系統科學的創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學的倡導者;著名物理海洋學家毛漢禮是中國物理海洋學的奠基人之一。氣象學家楊鑒初一生致力于長期天氣預報、大氣環流和氣候學研究;氣象學家么枕生一生致力于統計氣候學研究;氣象學家黃士松專長于天氣動力學,長期從事中低緯大氣環流及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
1951年5月中國科學院在郭沫若、竺可楨主持下,決定出版《中國近代科學論著叢刊》,目的是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的科學著作進行總結匯編,以鼓勵科學研究在新時期獲得更大進展。經研究確定先出數學、物理、地質、生理、氣象5門學科,分別組織編審委員會負責收集、整理、翻譯、出版工作。涂長望被推選為《中國近代科學論著叢刊·氣象學》編審委員會組長,盧鋈為秘書,委員有竺可楨、李憲之、趙九章、朱炳海、張乃召、張寶堃、顧震潮、朱崗昆、謝光道、葉篤正、謝義炳、陶詩言、么枕生。經不懈努力,共收集到400余篇論文,精選25篇成書。《中國近代科學論著叢刊·氣象學》一書匯聚了以涂長望為首的近代中國氣象學家的經典氣象文獻,是彌足珍貴的氣象研究史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成為該套叢書最終唯一成功出版的一本專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全國氣象臺站基層人員大多是短期氣象訓練班出來的,是突擊式的應急措施,因此,從氣象科學技術水平及適應氣象事業發展需要來看,急需繼續提高業務水平。1950年10月涂長望就指示創辦《天氣月刊》并抽調顧鈞禧、王鵬飛負責《天氣月刊》的編輯工作,該刊的主要任務是承擔氣象人員內部傳授,進行業務交流,提高基層氣象人員業務技術水平。《天氣月刊》的編輯出版對提高臺站人員業務水平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53年,在涂長望的關心指導下,中央氣象局組建編譯室,出版氣象業務書刊,編譯業務技術著作,編纂《氣象學譯報》《農業氣象》《世界氣象簡訊》《氣象譯叢》等期刊。
涂長望曾于1935年擔任中國氣象學會《氣象雜志》(1941年更名為《氣象學報》)總編輯,因時局動蕩,辦刊經費拮據,被迫停刊近3年,1935—1940年僅出版4卷(第11~14卷)36冊。1941—1949年《氣象學報》也只出版6卷(第15~20卷)9冊。新中國成立后,《氣象學報》獲得新生。1950年從第21卷繼續出版至1966年下半年后被迫停刊。1978年9月《氣象學報》再度復刊。《氣象學報》是中國最頂尖的氣象學術期刊之一,創刊90余年來,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我國氣象科學幾經蒼桑的發展歷史,成為氣象業務和科研部門、高等院校等的重要參考文獻資料。涂長望是1950年后《氣象學報》的第一屆編委會主任,其后分別是呂炯、趙九章、李憲之、葉篤正、謝義炳、廖洞賢、周秀驥、丁一匯等,他們對推進中國氣象科學發展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涂長望在長期天氣預報、氣候區劃、季風進退、氣團與和鋒面、中國氣候與東亞環流、世界大氣波動與中國氣候、20世紀氣候變暖等方面取得奠基性成果,涂長望是新中國氣象事業的主要創建人,涂長望對我國氣象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涂長望在導師們那里接觸到最新的學術理論,把握到氣象學及地理學的國際前沿,掌握了一流的研究方法,確定了自己的學術方向。他又把從導師們那里學得的能力和素質傳授給弟子。他傳授給弟子們的不只是系統的氣象學知識,還有豐富的學術資源、一流的研究理論和學術思想。他同時也把開闊的國際視野,開拓創新、勤奮執著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敬業的人文精神傳承給弟子們,通過他們再傳遞給后代學人。
深入閱讀
陳少峰, 2006. 憶涂長望與氣象宣傳出版工作//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49-151.
陳學溶, 2014. 南京北極閣曾是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 大氣科學學報, 37(5): 671-672.
黃士松, 2006. 中國氣象界一代名師涂長望先生//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11-114.
賴光君, 2018. 涂長望氣象科技與教育實踐活動研究.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錢偉長, 孫鴻烈, 2011.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地學卷-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分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
施雅風, 2006. 涂長望教授的教學、科研和民主革命斗爭的幾件事//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氣象出版社, 274-280.
束家鑫, 2006. 深切懷念涂長望師長//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15-119.
陶詩言, 2006. 涂長望先生與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 氣象出版社,266-268.
《涂長望文集》編輯組, 2000. 涂長望文集. 北京: 氣象出版社.
涂多彬, 2017. 氣象學家涂長望. 民主與科學, 1: 66-69.
溫克剛, 1997. 涂長望傳.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謝義炳, 2006. 涂長望——一位走在時代前面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組織者//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北京: 氣象出版社, 271-273.
葉篤正, 2006. 站在國家高度看氣象//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8-19.
張雷, 2009. 葛德石與中國近代地理學. 地理學報, 64(10): 1164-1174.
中國近代科學論著叢刊氣象學編輯委員會, 1955. 中國近代科學論著叢刊——氣象學(1919—1949). 北京: 科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湄潭縣委員會, 貴州省遵義市氣象局, 貴州省湄潭縣氣象局, 2017. 問天之路——中國氣象史從遵義、湄潭走過. 北京: 氣象出版社.
《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總編委會, 2016. 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綜合卷). 北京: 氣象出版社.
朱炳海, 2006. 懷念長望同志//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38-240.
竺可楨, 2006. 追念涂長望先生//秦大河. 百年長望——紀念涂長望同志百年誕辰.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5-199.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