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區域,加上“三面環山、西高、東低、中洼”的特殊地形,極易產生洪澇和干旱災害,是我國七大流域中旱澇災害最頻繁的流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淮河成為我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淮河時提出了“要把治理淮河的經驗總結好,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淮河治理方案”的重要指示。
淮河流域的獨特氣候特征,不僅影響著流域內的自然災害,而且影響著我國東部乃至東亞的氣候條件。在這樣特殊的氣候背景下,全球能量與水分循環試驗/亞洲季風試驗(GEWEX/GAME)于1998和1999年的夏季,在淮河組織進行了氣象、水文聯合觀測試驗,即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環試驗(HUBEX),中日兩國政府對該試驗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是20世紀末亞洲重大氣候研究項目之一。這次延續7年左右的大規模科學試驗取得了全面和豐碩的成果,得到了不少新的科學認識和突破。這些成果對相關科學研究與業務預報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隨著氣象科技支撐的加強,氣象在淮河防汛減災的決策參謀作用越來越凸顯。為適應流域科學防汛的需求,2005年3月,全國首個流域氣象中心——淮河流域氣象中心正式成立,行使流域氣象信息匯集和服務兩大職能。15年來,淮河流域氣象中心不斷挖掘科技潛能,發展業務服務技術,率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流域氣象信息匯集共享機制、業務服務機制和業務技術體系,流域業務服務建設模式在其他流域推廣應用。面對2020年汛期長江、淮河、巢湖防汛三線作戰的巨大壓力,多年來流域氣象服務科技發展和能力建設成果得到充分展現,新一代天氣雷達網降水監測預警、智能網格預報、延伸期重要天氣過程預報等,提高了流域降水監測預報精準度,延長了預見期,有力支撐了防汛抗洪氣象保障服務攻堅戰。
能量與水分循環的變化是引起旱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最重要的基本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結果。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城鎮化等人類活動共同影響下,淮河流域的這些因子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一些未知的新規律和新特點。20年前HUBEX所得到的成果和認識的規律,還不能很好了解這一改變,有待于借助新的觀測手段、科學研究和數值模式,開展新一輪的淮河流域科學試驗,深入認識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背景下淮河流域能量與水分循環變異的新特征及其對旱澇的影響過程和機理,提高現代旱澇預報水平,為提高流域綜合治理能力、糧食安全、城鎮化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