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程,呼海林,於劍青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西水自然保護站,甘肅 張掖 734000)
緩釋節水袋是為干旱、防沙治沙、荒漠化地區造林效果而開發的高科技產品。2018 年6 月, 在高臺縣林業站、甘州區林業站、臨澤泉林場沙區經過三年的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緩釋節水袋不僅能顯著提高干旱、沙化地區梭梭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而且還能提高肉蓯蓉接種成活率,增加經濟效益。
試驗區設在張掖市臨澤縣五泉林場,該項目區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東臨甘州區,西接高臺縣,南靠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連,地理位置位于東經99° 51 '~100° 30 ',北緯38° 57 '~39° 42 '。境內屬典型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日照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氣候干燥,蒸發量大。全年日照時數3260h,年總輻射量146.02kc/cm2,平均氣溫8.9℃,≥0℃的活動積溫3544.6℃,≥10℃的活動積溫3092.4℃,無霜期128~203d,平均152d,年平均降水量76.1mm,年平均蒸發量2348.4 mm,約等于降水量的30.8 倍。大氣干燥度4.9 度,屬特干旱區。災害性農業氣象因素主要有:干旱、霜凍、干熱風、大風和沙塵暴等。
緩釋節水膜袋400 個,規格為30×12mm,每裝水1.5kg。
運用于二年生梭梭、三年生梭梭根部人工接種肉蓯蓉寄生中,梭梭樹種苗高1.0m 以上,地徑達到1.02cm 以上,根系完整,無病蟲害。
試驗地共設3 個處理1 個對照:
A1:在二年生梭梭根部埋置1 個緩釋節水膜袋;三年生梭梭根部埋置1 個緩釋節水膜袋;
A2:在二年生梭梭根部埋置2 個緩釋節水膜袋;三年生梭梭根部埋置2 個緩釋節水膜袋;
A3:在二年生梭梭根部埋置3 個緩釋節水膜袋;三年生梭梭根部埋置3 個緩釋節水膜袋;
對照CK:只做常規栽植與管理,不埋置蓄水滲膜袋。
上述試驗整地、挖穴、接種及后期管理均為常規管理方法,每組對照分別定植50 株,共計200 株,各處理間采用對比排列法,不設重復。
肉蓯蓉接種時間及密度:時間于2018 年5 月10 日在臨澤五泉林場第三作業站,肉蓯蓉接種密度以1.5×3m 的株行距為宜,每畝接種肉蓯蓉146 株。
整地挖穴:采取穴狀整地,穴規格為0.4×0.4×0.4m。
緩釋節水膜袋裝水封口:先將緩釋節水膜袋內裝滿水后,用封邊機將袋口封嚴,因其材料中有紅色顆粒,在熱封時將有紅色顆粒的地方躲過去或上下倒一下再熱封,可重復進行。
接種方法:將制做好的肉蓯蓉種子紙寄生到梭梭根部, 距離主干40cm 坑內放植種子紙,然后將緩釋節水膜袋置于坑內,距離種子紙10cm 處,填土,踏實即可。
肉蓯蓉接后對梭梭林地進行噴施碧護、阿米西達各一次,防治梭梭白粉病、霜霉病二次。

緩釋節水膜袋接種肉蓯蓉出苗株數調查統表
在二年生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埋置1 個緩釋節水膜袋,出苗率比對照18% 提高到40%;在二年生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埋置2個緩釋節水膜袋,出苗率比對照18% 提高到42%;在二年生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埋置3 個緩釋節水膜袋,出苗率比18% 提高到42%。
在三年生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埋置1 個緩釋節水膜袋,出苗率比對照18% 提高到42%;在三年生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埋置2個緩釋節水膜袋,出苗率比對照18% 提高到44%;在三年生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埋置3 個緩釋節水膜袋,出苗率比對照18% 提高到44%。
由此可得,A2 與A3 在提高成活率方面效果基本一致。
使用緩釋節水膜袋進行干旱沙區梭梭造林,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在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周邊濕度低于40% 時開始滲水,保證了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水分的充足,增強了根際微生物的活動,加快了根際周圍有機礦物質的分解有利于根系吸收,促進了梭梭根系和肉蓯蓉寄主的生長發育,對提高接種成功率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保水袋可持續向植物根部釋放所需水份長達30 天以上,可在干旱沙區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中推廣使用。但使用緩釋節水膜袋需要充足資金,成本高,為了節約成本,建議在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時使用兩個緩釋節水膜袋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