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寒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在勇猛無敵的呂布出陣欲戰時,《三國演義》將其描繪為“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棉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一股英霸之氣躍然紙上。
你可能以為,《三國演義》中霸氣十足的呂布應當和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中的斯巴達戰士一樣,有著線條清晰的發達肌肉,不過,中國古代歷代畫師對戰將的描繪可能會令你大失所望:在他們的作品里,從漢代的淮陰侯韓信到《水滸傳》中的豹子頭林沖,看起來都有些“大腹便便”。
有趣的是,在我們的印象里,好萊塢電影里的施瓦辛格、史泰龍這類肌肉硬漢似乎才是男性審美和勇猛戰力的代表,那么,為何中國古代名將都是“將軍肚”而沒有八塊腹肌呢?
從雅典城到好萊塢:肌肉型男簡史
為什么好萊塢電影會有“肌肉型男”的審美?我們又是如何接受這種“肌肉型男”的審美呢?
在西方,對人體肌肉線條的偏愛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例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雕塑家米隆的作品《擲鐵餅者》,就通過對肌肉線條和身體動感的描繪,將古希臘人的青春力量和健美體魄表現了出來。
為了更好地展現人體,古希臘藝術家一方面通過解剖學不斷地研究人體本身,另一方面則引入黃金比例,打造理想中的人體形象。古希臘的藝術創作受到了古希臘哲學(特別是柏拉圖主義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影響,可以說,正是古希臘哲學家對理想世界、宇宙規律和數理幾何的思考,催生了藝術上的完美人體,激發了古希臘人對肌肉線條的喜愛。
不過,對人體肌肉線條的強調不僅是古希臘哲學理念和藝術思想的產物,還是古希臘人社會生活的直接體現。
現代英語中的健身房一詞,就來源于古希臘語中的訓練場,原意為“赤裸地進行體能訓練的地方”,可見古希臘人在體育訓練時有赤裸著展示身體的傳統,這也難怪他們會仔細欣賞并且刻意塑造完美的肌肉線條了。
雖然在后來的中世紀,重視靈魂拯救的基督教教義一度將身體看作邪惡腐朽,使得健身文化消失,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則重拾了西方人對古希臘健身文化的興趣。
曾經的古希臘人對肌肉線條的熱愛并沒有隨著西方文明的嬗變而慢慢消失,反而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很好的繼承,20世紀好萊塢電影中那些一身腱子肉拳打四方的斯坦森們,便是西方傳統肌肉審美得以延續的產物。
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并沒有欣賞肌肉的歷史傳統。直到日本影星高倉健主演的《追捕》在大陸公映,剛毅勇敢的男性才靠“進口”登上審美的歷史舞臺。
不過,即使中國人民并不崇拜肌肉,我國古代畫師為什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武將都畫得大腹便便呢?“將軍肚”的形象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從兵馬俑到水滸圖:大肚型男簡史
與古希臘雕塑不同,中國歷史時期的早期人體雕塑——兵馬俑,更加注重刻畫現實條件下的人體形象。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在墓葬中,隨葬的人俑則多模仿活人在現實中的生活情態。兵馬俑作為秦漢隨葬人俑的巔峰和典范,在模仿現實方面亦不遑多讓:秦兵馬俑“千人千面”的特色便是秦俑造像模仿現實生活的明證。
有趣的是,秦始皇兵馬俑群有一個神奇的規律: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兵馬俑的衣服是上片押著下片,但是到了高級軍官的將軍俑,由于肚子變大,衣服的上片已經押不住下片了,“將軍肚”的說法也就由此而來。那么,武力值高的人為什么會肚子大?也是和今天人們的“啤酒肚”一樣,是喝酒造成的嗎?
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發現的秦代簡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有關秦兵在戰前戰后大量飲酒的記載。這也好理解:酒可以緩解戰士的恐懼,使得秦軍的作戰更加勇武;作戰后倘若幸存,由于秦人采取按軍功受爵的制度,飲酒慶功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飲酒并不只是秦人的習俗,古今中外的士兵都有類似的習慣,更重要的是,秦將的“將軍肚”,難道不會影響他們的戰斗力嗎?
在格斗競技的實戰中,人體在格斗中所發揮的力量與最大肌肉量相關,這也就意味著,在體脂率相同的情況下,體重越高的個體,肌肉量越多,力量也就越大,戰斗力也就越強。因此,在體脂率出入不大的情況下,大體重在近戰格斗中往往意味著“降維打擊”,這也是大多數格斗競技為保持公平,要分為輕量級、中量級和重量級的原因。例如,由于人體肌肉的增加程度有限,日本相撲選手甚至會刻意增肥來增加體重,以獲取優勢。
與日本相撲選手類似,中國古代將軍的腹部并非是完全由懶惰享樂的脂肪而堆成的“啤酒肚”,而是包裹著厚厚肌肉的“將軍肚”。在古代戰爭中,軍隊長途行軍對戰將和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驗,這意味著軍士必須有一定量的脂肪儲備,否則體力續航很成問題。
戰國時期魏國名將吳起所訓練的精英士兵魏武卒,曾多次大破秦軍這種“虎狼之師”,而在出戰時,魏武卒需要披上三層重甲,滿弓拉力達到十二石的弩,手持長戟,腰懸鐵劍,背五十只弩矢,帶三天糧食,半天急行軍一百里。這種級別的負重行軍,沒有大量脂肪作為能量儲備,是難以想象的。
與魏武卒相似,中國古代戰將因為長期騎馬,不僅需要足夠的腰腹力量承受鎧甲和武器的重量,還需要有一定的脂肪儲備以應對長途行軍的消耗。因此,《后漢書》在提到漢代名將班超時,將其描述為“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大意是說班超脖子粗得像老虎,就暗指其身材魁梧,英偉不凡。實際上,與“燕頷虎頸”相似,“虎背熊腰”“五大三粗”(本為褒義詞,“五大”指手大、腳大、耳大、肩寬、臀肥;“三粗”指腰粗、腿粗、脖頸粗)、“牛高馬大”“腰闊十圍”等,都是古代軍士理想的身材標準。考慮到行軍打仗和近戰格斗的實用性,這種身材雖然與“八塊腹肌”相距甚遠,卻是中國古代畫師描繪武將形象的“模板”。
在南宋劉松年的《中興四將圖》中,猛將岳飛就是經典的大肚形象。不唯如此,這種武將“模板”還遠涉重洋,影響到了東瀛等地。例如,在日本浮世繪版的《水滸畫譜》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同樣也是挺著大肚腩的經典形象。
中國古代武將的“將軍肚”,雖然與今天的“啤酒肚”看起來相似,但卻是典型的“脂包肌”,是戰斗力量性和持久性的代表。對這些將軍而言,從實戰上看,訓練肌肉線條是毫無性價比的行為,而提高體重卻有益于增強戰斗力;從社會風氣上看,中國古代也缺乏古希臘社會偏愛肌肉線條的審美文化。
因此,由于實戰考慮和審美習慣,中國古代的武將形象不可能是“八塊腹肌”,而是“大腹便便”了。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古人誠不我欺。
(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