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媚

摘? 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習題是非常必要的,我認為在設計數學習題時:一、新——以新穎的內容、題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會——面向全體,實現人人都能學數學,培養學生完整的學習成就感;三、快——提高解題速度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關鍵詞:數學習題;新;會;快
我認為在設計數學練習時:一、新——以新穎的內容、題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會——面向全體,實現人人都能學數學,培養學生完整的學習成就感;三、快——提高解題速度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
習題的設計要注意形式新穎,循序漸進,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在以往練習課的教學中,我體會到,形式多樣,靈活新穎的習題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一)要注意內容新。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一次函數的應用時,可設計這樣一道題:
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規定,公民月工資、薪金所得不超過800元的部分不必納稅,超過800元的部分為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此項稅款是按下表累計計算: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不超過500元部分 5%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 ﹍﹍
(納稅款=應納稅所得額對應的稅率),按此規定解答下列問題:
(1)設某甲的月工資薪金所得為x元(1300 (2)某乙一月份應繳所得稅款95元,那么他一月份的工資薪金是多少元? 解:(1)因為,1300 (2)因為,5005﹪<95<200010﹪+5005﹪,所以,某乙一月份工資薪金適合(1)所求函數關系,所以,95=(x-1300)0.1+25,所以,x=2000. 點評:以社會熱點為背景的這類習題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中,反過來用于指導實踐,是綜合考查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類好題,值得廣大師生在教學中予以關注。 (二)要注意題型新。在學習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例:已知a、b、c為△ABC的三邊,且滿足:a2c2-b2c2=a4-b4,試判斷△ABC的形狀。 閱讀下面的解題過程: 解 ∵a2c2-b2c2=a4-b4(A) ∴c2(a2-b2)=(a2+b2)(a2-b2)(B) ∴c2=a2+b2(C) ∴△ABC為直角三角形(D) 問:(1)上述解題過程,從哪一步開始出現錯誤?請寫出該步的代號__。 (2)錯誤的原因為____。 (3)本題正確的結論是____。 點評:這樣的題型,由于解題過程較簡潔,用時少,學生樂于解。創新是中考命題的主旋律,好多試題都是穩中求變、變中求新、新中求好的。 二、培養學生完整的學習成就感——會 在數學課堂上,我會經常聽到學生高興地說:“老師,我把這道題做出來了!”看到學生“解一道復雜的整式化簡求值題,從利用平方差公式、去括號、合并同類項等知識點完成求值。”看著他們滿足的表情,我們也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成就感。 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 例:請你就方程4(x-1)=3(x+1),聯系實際,編出盡可能多的數學問題。 下面列舉幾個同學的解答: 生1:老師有一些桃子要分給小朋友們吃,若每人4個,則有1人沒吃到;若每人3個,則多出1份,請問有幾個人?桃子有幾個? 生2:一組同學去劃船,若每4人一條船則多出1條;若每3人一條船,則少1條,請問共有幾人?幾船? 生3:某個社會實踐小組去活動,組長分配任務時,若每組4人,則多出1個項目;若每組3人,則少1個項目,請問該小組共有幾個同學?聯系了幾個項目? …… 點評:這類練習,同學們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進行創新設計,每個同學都有參與的能力,不同能力的同學編出不同的題目,這樣能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看到了自己的價值,也能使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獨立完成作業。 三、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快 數學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的簡縮性和快速性。具有這一思維品質的人遇到問題時能適應緊急的情況,迅速作出正確判斷。因此師者可以在課前設計“少、精、活”的5分鐘小測,或一題多解、一法多用、一題多變、一題多串、多題一解等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典型性、鞏固性的小量題組訓練,要求學生不僅“會”做,而且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指定的練習,這就是“快”,以此訓練學生解題的速度,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多數學生在考試時經常會抱怨時間緊,不能答完題目,其實就是解題速度慢的原因。 為了培養思維的敏捷性,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日常教學中必須定時定量訓練,并鼓勵學生解題時敢于打破常規,銳意創新,使學生在多變、多解、多思以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數學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設計好多樣化的課堂習題。在知識和難易程度適宜的基礎上設計習題時做到將新、會、快統一起來,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讓課堂習題不斷成為學生掌握“雙基”,發展智力的主要陣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義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