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思想政治教學中要想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必須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不斷地提升學生觀察總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
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中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我們傳授給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觀點及其他社會知識,能否為學生所接受,并內化為行為,“信”是紐帶和關鍵。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它作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知與信、信與行的特殊矛盾。為解決這一特殊矛盾,教學實踐中,我們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讓學生帶著疑慮走向社會,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在社會實踐中驗證知識,增強理論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以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確立正確的信仰、信念。
社會實踐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如何,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關系。教師是主導,如活動內容、形式的選擇、活動中的組織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動后的總結交流,鞏固提高,均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學生則是主體,是社會實踐的具體參與者,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顛倒關系。社會實踐是手段,是途徑,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手段時時要為目的服務,目的處處體現著手段的作用。切忌為社會實踐而實踐的形式主義,以杜絕負效應。總之,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課推進素質的有效手段,其效果是客觀的,貴在持之以恒。
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的素質。要想實現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必須要求教師群體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思維,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藝術與哲學思維的融合。因此,要注重對思想政治教師藝術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教師具有了藝術素養,可以實現藝術與哲學思維的融合,在教學中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而推進藝術與哲學思維的融合。一方面,我國的教育院校可以針對當前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進行藝術方面的學習和培訓,全面提升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從社會上招聘和引進高素質的具有藝術素養的思想政治教師,不斷完善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和幫助,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并且這一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將持久地作用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但是,哲學與藝術思維必須要具有共性的特征,這樣才能為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提供可能性,才能促進后續融合活動的創新和發展。哲學與藝術的本源都是來自于現實生活,具有相同的本質,僅僅是因為人們認識的角度和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并且哲學與藝術均需要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這些因素的存在為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具有了實現的前提。同時,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是一種長期的活動,將會始終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途徑和策略,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去進行融合,構建豐富的內容體系和完善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極大地提升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質量和效率,促進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持續健康發展,進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大批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是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效率的必然選擇,而哲學與藝術之間的共通之處使得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手段和措施去促進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并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策略的創新和發展,這樣才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我們的教學就是讓學生更好地接收知識,積累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教只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還是內因是關鍵,只有學生能夠進入到自覺的學習中,才會有更好的成效。因此,我們說讓學生能夠走進自主學習,有較高的自學能力才是我們教學的最高要求,正像馬斯洛所發現的“自我實現”的觀點。我們發現:學生在比較自主的狀態下,他們就能夠進行著一種獨立思索學習,越能展示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優勢,挖掘出來自己的最大潛能。因此,我們一定要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每一個框節的教學時,都要讓學生首先自己設計出來的學習活動和見解,設計出確實可行的程序,形成文字,在上課的時候都要發言,談談自己的做法,讓同學們共享。學生通過這樣自我學習,學生的思維過程、探究過程、作答過程,都是對其基本素養的鍛煉。通過我們的教學實踐研究得出了如下的觀點: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應該是素質學習的課堂,而不是那種傳統的澆灌壓抑的課堂;是構建性的教學課堂,而非被動的接受知識的課堂;是讓學生進行反思的課堂,而非是那種流于形式的表演課堂;是讓學生能夠培養自己的能力,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學課堂,而非是純屬知識性的講堂。我們作為政治課教師要首先明確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目標任務,使他這一課堂具有規范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自身技能,增強教師的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
與初中階段相比,思想政治課融知識性、思辨性和哲理性于一體,有寬度、廣度和深度,內容更加豐富復雜,教與學的難度更大一些。正因為如此,有些學生不僅樂學好學而且非常敏感,而有些學生屬于“政治學習慢熱型”,還有些學生則居于上述兩者之間。這是無可規避的個體差異性,學科特點又客觀地加大了這種差異。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對學生的愛融于教學方法中。一方面應著力構建寓教于樂、情景結合的“因材施教”活動;另一方面,要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積極施行以賞識為主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比如,把基礎成績與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相結合,把結論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以不斷增強學生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堅持“以趣引人、以情動人、以感化人、以行導人、以愛勉人”的做法并持之以恒,構建情感教學的基本策略,方可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作者單位:貴州省威寧縣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