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琴
摘? 要:本文以“質量”教學為例,闡述基于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設計,通過對案例進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分析,探究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物理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要品格和能力,物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方面具有很高的優勢。本文以“質量”教學為例,闡述基于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設計,通過對案例進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分析,探究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分析
(一)教材任務分析
“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本節內容位于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一節,學好質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為接下來深入學習密度奠定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一定的興趣,對身邊的事物有較大的好奇心,對生活中物體的質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喜歡動手操作,但缺乏規范的實驗探究心理。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的重量和質量容易混淆,常把物體的質量稱為物體的重量,習慣把某個物體的質量叫做這個物體重多少千克,這個習慣對本單元質量的學習造成很大的思維障礙,并且學生單位換算的習慣還未養成。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設計
(一)第一站:建立概念
1.活動一:分類活動
學生實驗:將學生分為七組,每組五人,合作對下列物品進行分類:大土豆、小土豆、大桔子、小桔子、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
學生分類1:分成兩類:一類是大土豆、小土豆、大桔子和小桔子;一類是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
分類依據: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教師:為什么有的物體能吃,有的物體不能吃呢?是因為組成物體的材質不同,也就是說物體有“質”的不同。
學生分類2:分成兩類:一類是大土豆、大桔子和大橡皮泥;一類是小桔子、小土豆和小橡皮泥。
分類依據:大小不同。
教師:這是“量”的不同。“質”和“量”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一個新的物理量:“質量”。
2.質量的單位:
出示圖片,生活中的單位,一袋大米10kg,一盒口香糖80g,藥片500mg
這樣讓學生貼近生活尋找物理的“原形”,拉近生活與物理的距離,為后面將物理回歸生活打好基礎。
①基本單位:千克(kg)。
②常用單位:克(g),毫克(mg),噸(t)。
③換算關系:1t=kg,1kg=g,1g=mg。
(二)第二站:相關因素
【活動二:分析求真】
教師提問:物體的質量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與物體的位置、形狀、狀態有關嗎?)
位置:將土豆放到太空,質量是否改變,為什么?
狀態:冰變成水,質量改變了嗎?
形狀:橡皮泥捏扁,質量改變了嗎?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三)【活動三:尋找生活中質量】
超市里的物品是怎么知道它的質量的?
用電子秤稱出來的。生活中同學們還見過哪些稱量工具?
學生回答:桿秤、臺秤等。
(四)第三站天平的使用
【活動四:認識天平】
教師提問:實驗室中怎么測量物體的質量?
(1)認識天平,知道天平是由什么組成的?
逐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地探究和構建知識可以使學生明白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作用。
(2)觀看微課:天平的使用。
并思考以下問題:怎么看天平是否平衡?如何調節天平平衡?
測物體質量時,物體和砝碼是怎么放的?測量完畢,如何讀數?
(3)實驗高手:
任務:分組合作測量物體質量。
要求學生明確分工,合作測量大桔子、大土豆和大橡皮泥的質量并記錄。
(五)經驗分享:
【交流展示】利用IPAD同屏展示學生的作品并給予評價。
引導學生總結使用天平的規則,再次提升學生對于天平使用的認識水平。
三、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聯系
物理這門課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它的起源和發展都是建立在人們對大量科學事實的觀察和總結上面形成的,要特別注意情景的真實性,清晰直觀。
(二)發揮物理學科特色
物理學科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物”是指事實證據,“理”即理性思維。物理教學應該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中心。物理概念的形成、科學思維的培養、實驗的探究及科學態度都與物理實驗密不可分,實驗教學是發展物理核心的有效途徑。
(三)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現代教育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應用技術等內容,其中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可以提供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教育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他們的效率和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文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