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莎 義山


明代名醫龔延賢,壽高98歲。龔廷賢醫術高明,明萬歷十四年開封一帶流行疫病,他行醫到此,治好了很多垂危病人,因此名聲大振,被官員舉薦進入太醫院。后來又因治愈魯王張妃臌脹,被贊為“天下醫之魁首”,皇帝特賜“醫林狀元”匾額。
龔延賢有不少著作流傳至今,《壽世保元》是其晚年主要著作之一,書中有“老人”篇,專論老人養生及老年病治療。他認為,衰老和脾腎關系最為密切,強調對老年人要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而他發明的陽春白雪糕就是這樣一款藥食結合的養生點心。陽春白雪糕做法并不復雜,取白茯苓、懷山藥、芡實仁、蓮肉各四兩,陳倉米半升、糯米半升、白砂糖一斤半。先將藥磨成粉,藥粉和米用麻布袋盛放甑內,蒸極熟取出,放簸箕內,入白砂糖攪勻,揉作一塊,用小木印印作餅子,曬干收貯。龔延賢認為“男婦小兒任意取食,妙不可言”,可以“養元氣,健脾胃”。
名醫劉純被明清兩朝太醫院尊為太醫保護神。他奉旨以囚試醫,帶領醫官經過六十六年的努力,總結出一套預防疾病的養生法。“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夫正氣衰者有三,過飽,氣惱,不勞。故爾養生者以十條克之。”
他在飲食上有很多特別的見解。他認為:“午時喝保元湯勿食肉,進補而避肉毒,又進粗食小菜以裹腸毒,謂之七分飽。”午飯了,要首先要喝豬蹄熬的保元湯,然后吃粗糧,以及小菜。肉湯可以分別是牛筋湯、豬蹄湯、羊蹄湯、肉皮湯、鯽魚湯、牛肉湯、排骨湯、雞湯。粗糧可以分別是玉米、小米、蕎麥、大麥、豆類、紅薯、芋頭等。小菜可以分別是土豆、柿子椒、蘿卜、茄子、冬瓜等。劉純提出了三個概念:避肉毒、裹腸毒、七分飽。什么叫避肉毒?劉純說:“肉湯不害人。而肉塊入腹、變生肉毒、極害人矣。”就是說,肉湯直接被人吸收,幾乎沒有糞便,不會傷害人。但是吃進塊狀的肉類,在結腸內形成糞便,就會很傷害人。
他還提出:“小憩之后喝果汁,以滋血脈。”午睡后喝大量的鮮榨果汁,最安全的好喝的水果汁,是梨和蘋果等量壓榨而成。為什么要喝果汁呢?要補充大量的維生素,又可作為可口的飲品,有助于振奮下午的精神。
此外,他建議“過午不食,去肥氣而養胃氣”。他提倡不吃晚飯,結合實際情況,可以調整為晚飯少吃,并且保持清淡,可以吃一些粥類,加點水果,保持七分飽即可。尤其是小孩子,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么極易發熱。即便是年輕人,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么極易做噩夢而損害大腦。況且老年人,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么極易發生猝死。
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醫學造詣極深,擅治外感熱證,是中醫溫病學派的創始人。葉天士從14歲開始學醫,并各家之長而融會貫通,是我國著名的老年養生學家。
體質虛弱、老年性疾病的人群如何養生?葉天士認為,使用藥膳最為適宜,因為“老年衰憊,無攻病成法,大意血氣有情之屬,栽培生氣而已”。因為老年人脾胃虛弱,滋膩礙脾,剛燥損胃,在治療用藥上尤須注意“重脾胃,忌燥膩,護正氣,審體質”。
葉天士告誡老人們:“高年不敢過清過消,保真為要”,處方用藥還要考慮到氣候因素,并慎用猛藥。他提倡“非到迫不得已,均宜采用食療藥膳為先”的做法,做到“食之不愈,爾后用藥為妥 ”。
葉天士認為老年人如果養生,必須從飲食等多方面做起。葉天士提倡“老年飲食薄味靜調,力戒酒肉厚味”,因“飲酒聚酒,太陰脾陽受傷”,痰濕存于體內堆積而易患痰火、中風之類疾病。按照現代說法,薄滋膩、戒煙酒對防止罹患心腦血管病變,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以及惡性腫瘤,都有積極的意義。氣候多變的季節,老年人生病的幾率增高,故“順天之氣,是老年調理之法”。葉天士強調要 “加意于寒暄保攝”,要特別提防暴熱暴寒的天氣,要在氣溫變化之前就做到“預宜持護”,以防患于未然。
葉天士認為,很多人是由于內傷七情等精神因素引發疾病的,有的人長期憂郁、嗔怒,造成精神失常,所以“務宜怡悅開懷”。對老年疾病中的肝氣郁積、肝風動火、肝胃不和者,則應該曉以利害,勸說其“速戒惱怒,安閑自在,誠治斯疾之良圖”“有年最宜開懷”“唯怡悅開爽”,確為養生的良策。
老年人積勞內傷者比較多,所以葉天士主張“節勞”,要求人們按《內經》中所載“形勞而不倦”去做,選擇“動而不疲、勞而不倦”的鍛煉方法,以免過勞傷氣,積勞傷脾,勞神傷心。
葉天士規勸體虛力衰的老人,應“遠房幃,獨居靜室”,務必珍惜腎精,并引用《內經》中的一段話:“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以示警戒大家節制情欲。
葉天士壽至八十高齡,仍能為患者診病,精力不衰。到老體魄康健,這與他的養生觀是分不開的。他對老年養生的精辟論述,也值得大家效法、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