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信息化和科學信息化不斷演進,新興媒體行業和數字化出版行業的發展模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1],人們獲取信息尤其是科技信息的方式也隨之悄然變化,而且傳統意義上的科技期刊建設和出版工作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科技期刊的用戶一般是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傳播者,他們越來越關注期刊編輯的自動化建設、期刊模塊的多功能化建設、期刊信息的智能匹配化建設等方面,可見用戶的需求將在一定程度倒逼科技期刊運營模式的轉型。
2018 年11 月4 日,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議強調,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2]。由此可見,當前從國家政策層面,中國科技期刊的建設工作已經受到足夠重視,科技期刊的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因此,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即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中各類學術論文數據庫收錄的關于“科技期刊”的研究論文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掃描分析,以呈現我國對于專門“科技期刊”領域的研究現狀,并探討了新媒體時代我國科技期刊創新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及今后的愿景。
本文以CNKI 論文數據為基礎,通過以“科技期刊”為檢索詞,以篇名、關鍵詞和摘要為檢索對象發現,最早的10 篇關于“科技期刊”的相關文獻是在1957-1975 年間發表的,其中有5 篇均是關于“圖書館期刊”主題的,并且有6 篇是發表在《圖書館學通訊》學術期刊雜志上。由此可知,在中國學術界最早研究科技期刊可以追溯到20 世紀50 年代,并且最初對于科技期刊的理解一般局限于對于圖書館書籍的認識和梳理層面。
根據CNKI 檢索數據顯示,收錄的以“科技期刊”為篇名、關鍵詞或摘要的中文文獻方面,從1986年開始超過每年100 篇的收錄量,此前每年的收錄量不超過100 篇;此后呈現明顯的逐年增長趨勢,至2000 年當年收錄論文超過1 000 篇(1 088 篇),至2009 年當年收錄論文超過2 000 篇(2 186 篇),至2017 年當年論文發表量達到最高峰,為5 166 篇(見圖1)。可見,國內對于“科技期刊”的專門研究熱度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在“科技期刊”學術論文的學科分類方面,相關論文分布在前十位的學科領域包括:出版(20 968 篇,排名第一位)、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4 652 篇,排名第二位)、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2 604 篇,排名第三位)、科學研究管理、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臨床醫學、農業基礎科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和輕工業手工業等學科(見圖2)。由此可見,排名前兩位的學科與學術出版和圖書情報兩個學科密切相關,它們兩者的論文量也占到總量的72.67%,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而且,檢索發現“科技期刊”相關的所有研究文獻中,最有影響的前十篇文獻中(見圖3),涉及高校學報、數字出版、微信公眾號、移動互聯、期刊評價、引文分析、指標體系等幾個熱點主題詞,且被引用和下載次數均較多。
從論文發表單位和機構的情況來分析,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中華醫學會(319 篇,排在第一位)、中華醫學會雜志社(306 篇,排在第二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96 篇,排在第三位)、吉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鄉醫學院、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四川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見圖4)。

圖1 “科技期刊”學術論文的發表量變化趨勢

圖2 “科技期刊”學術論文的學科分類

圖3 “科技期刊”學術論文最具關注度的文獻情況

圖4 “科技期刊”學術論文的發表單位和機構情況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我國科技期刊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期,國家相關政策正在全力推進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和專業化進程[2]。在系統分析中國“科技期刊”學術論文研究總體概況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咨詢了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和期刊管理、經營和編輯工作者,判斷并總結出當前中國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問題,包括:
1)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尚未形成集團化經營模式。科技資源的定向匯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科技成果和出版機構商業價值的增加。隨著國際上各類學術期刊出版機構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學術期刊出版機構仍以各自為戰、分散經營的模式為主,導致當前尚未形成集團化效應,其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將大打折扣。
2)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和傳播形式的多功能模塊化程度有待提升。與國際高影響力、高品牌價值的學術期刊出版機構相比,我國當前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和傳播形式的多功能模塊化程度仍然不足,主要體現在數字化、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圖像、音頻、視頻等模塊有待重新增加布局。
3)英文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年載文量普遍較少。按照當前國內一些英文期刊和核心期刊的經營模式來看,還是以增加影響力或者提高影響因子為主要辦刊目標,但是由于多重因素,導致這些期刊的年載文量仍舊普遍較少,未能達到國際相同影響力期刊的載文量水平。
4)高水平論文稿源依然缺乏。由于國內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還在進行中,之前重視的以期刊影響因子為主的評價制度,導致了國內優秀科研成果大量涌向國外高影響因子學術刊物。這類現象預計將隨著進一步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而有所改善,但目前國內期刊的高水平稿源依然非常缺乏。
5)英文期刊的國際化程度不夠。目前,國內辦刊的英文期刊國際化程度依然不高,主要體現在國際高水平稿源缺少、獲得國際某學科領域權威專家群體的支持較少等。預計今后可以通過組織國際大型學術會議的機會和定向約稿的方式,加以改善。
在當前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科技期刊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平臺和載體的作用越加凸顯。科技期刊的數字化、信息化、品牌化、專業化,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體現;同時,也是國家爭取全球科技話語權和中國科學家發聲的重要平臺[3]。可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對于我國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2-3]。因此,本文嘗試探討如下幾個方面的體制機制,以助力中國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
1)創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媒體數字出版平臺;2)建立中國科學家的重大原創學術成果的快速評審機制和優先發表通道;3)組建多學科領域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期刊編輯隊伍;4)整合期刊要素資源,集中優勢力量辦好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英文刊物;5)構建一批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中文期刊集群;6)結合科研評價體系改革,引導并踐行“將論文寫作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