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月兒
面對孩子的拖延,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吼媽”“吼爸”?每天從催促起床、洗漱、吃飯、出門,到放學催促回家、寫作業(yè)、上床睡覺,時刻在孩子耳邊喊“快點快點!”有個神秘的現(xiàn)象是:吼媽、吼爸的家里,必然有個凡事都磨蹭的“拖延娃”。家長覺得正是因為孩子愛磨蹭,所以自己才會變成吼媽、吼爸。但是,事情有沒有可能是相反的情況——是愛催促的家長“制造”了愛拖延的孩子?
學前幼兒愛磨蹭,有很多具體情況,比如,他們做事能力不夠,的確需要更多時間,他們沉浸于當下,看不到大局……家長不理解幼兒期孩子的這些特點,對孩子要求過高,總是催促、喊,這樣不恰當?shù)幕貞绞阶尯⒆渝e過了養(yǎng)成好習慣的機會。幼兒期,家長要利用游戲、故事等方式,多帶動孩子做事,也幫他看清整體情況;或者在事情之后安排一個好事,讓他期盼、憧憬……總之,讓孩子在沒有太多緊張壓力的情況下,做到抓緊做事,懂得事情有急有緩。久而久之,他就養(yǎng)成了好習慣。
下面?zhèn)戎卣f說小學生的情況。

孩子上了小學,任務多,時間緊。家長從最初的好心提醒,逐漸升級,變成不耐煩的提醒、焦急催促、哀怨嘮叨,最后變成爆發(fā)式怒吼。家長常說,不升級到最后一步,他就不去做!同樣的情形,每天上演。平時生活中,很多媽媽對各種小事也是隨時叮囑。東西掉地上了,孩子剛想去撿,媽媽的話已經(jīng)搶先:“把它撿起來!”回家,孩子正要去洗手,媽媽先說了:“快去洗手!記得從外面回來都要先洗手,現(xiàn)在流行病暴發(fā)期……”
這樣的“提醒、催促、嘮叨、怒吼”模式,持續(xù)久了,孩子就容易變成“拖延娃”。或許他在外邊一切正常,一回到家里,就自動轉成了拖延模式,隨時懶懶的樣子,什么都不想做,推一步動一步。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不僅被剝奪了練習管理自己的機會,而且在心理上也失去了自主掌控生活的感覺。回到家里,在家長的催促和嘮叨下,他過的仿佛不是自己的生活,是“二手生活”。這個年齡該有的主動性,慢慢地就被磨沒了。孩子的感覺是:“反正什么都是你在控制,話都被你搶著說了,你支配一切,要我干嘛”,他直接退縮成消沉被動的狀態(tài)了。
如果孩子再大一些,那么為了保護自我,他會躲進房間,關起門來,把家長的催促和嘮叨屏蔽掉,哪怕他心里很清楚你們說的其實有道理。本來他也想那么去做,結果被家長說出來后,他不但不想做了,還偏偏就想去做相反的——只因為那是和家長所說的不同!兩歲的孩子雖然嘴上說不,其實仍然會照做、渴望讓家長滿意。十來歲的孩子就會真的用行動來發(fā)布自己的宣言——“我的人生,我做主!”

其實很多人會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長大,一直到上大學才脫離這種環(huán)境。甚至有些人成年了,在外地自己過得很好,一回家就會發(fā)現(xiàn)又回到了這種模式——自己的人生變得毫無懸念和激情,都被家長說得乏味瑣碎、毫無滋味。他需要長到很大、足夠成熟、自我足夠強大,才能有力氣超越這些嘮叨,看到父母的人生智慧和深深的愛。
那么,如何讓孩子有主動性、有內(nèi)在動機呢?我說,家長要學會怎樣去幫助孩子。簡單地說,在孩子需要你幫助時,你可以給予幫助,但記得只給他需要的那點,并且最好是給啟發(fā)和線索,而不是直接給答案。請記住最重要的一條是:保證事情最終是孩子自己完成的。
為什么這個特別重要?因為每次這樣的經(jīng)驗,能讓孩子積累信心,讓他相信“我能學會、我能做成”。那么,與此同理,所有這些你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的事情、能抓緊做的事情,我們都要想辦法讓孩子最終是他自己主動去做的,而不是在我們的催促和怒吼下才去做的。你吼他才做到的事情,下次必定仍然需要你去吼,因為他沒有積累主動去做的經(jīng)驗,他得出的信念是:我不會主動做事,我需要家長提醒催促。
那么,怎樣才能既保證孩子完成任務,又不讓他的主動性與活力被我們的“緊箍咒”鎖死?這就需要我們教他一些自我管理的辦法!
“梳理任務、列出清單”
首先,請家長在頭腦里理清:哪個是我們的事,哪個是孩子的事;我們能控制的是哪部分,不能控制的又是什么。然后,在每晚剛回到家時,或者每個周末的早晨,和孩子坐下來,把他的任務梳理一遍,而不是在之后的時間里一直嘮叨。
我非常理解家長特別是媽媽的提醒和嘮叨。事情往往是這樣的:我們回到家,腦子里有一長串要做的事情清單,我們會一一去落實,孩子的作業(yè)等事往往是清單中的一部分,此時我們自然會提醒一遍。當我們檢查自己的清單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活干完了很多,孩子的事還沒動,我們又會重新提醒一遍。這些都是家長在忙碌中下意識做的。我們沒有覺得自己嘮叨,只覺得自己在忙。
不如在每晚開始的時候,您和孩子坐下來討論一下,讓他明確今晚要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小,最好讓他寫下來,做完一項劃掉一項。比較小的孩子,的確不能保證完全記住這些事,那么,比我們提醒更好的是讓他學會自己提醒自己的辦法。當您發(fā)現(xiàn)孩子完全沒有按計劃在進行,那您可以把他叫過來,讓他看一下自己的單子(僅僅是提醒他看單子,而不是喊“快做啊!你看你什么都沒做”)。
如果這是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比如一整天,或者幾天的假期,那么,就要讓孩子把自己這個單子或者說計劃寫得具體一些,具體到到哪個時間點應該做完哪些事,這樣才能保證最后都完成。
“掛上鉤,打造新的固定流程”
生活中,洗漱、上床睡覺這類事情,要想不催促,最好是建立固定流程。固定流程,就是習慣,就是不需要孩子調(diào)動自己意志力就自動去做的事。怎么建立?一項一項來。每一項的最初,要把這個事和他生活中已經(jīng)有的環(huán)節(jié)掛上鉤,讓這個事自然嵌入原有的生活流程中。比如,如果孩子睡前洗漱已經(jīng)做好,您想讓他每晚自己洗襪子,那您可以告訴他“記得洗漱后、進屋上床前,把襪子簡單洗一下,晾上,然后再上床睡覺”。一次只能增加一項。有時,這一項或許需要堅持一兩個月才會形成習慣。

分析深層動機
家長總是催促,是因為只在乎孩子最終把事情做完了這個結果,而沒有思考孩子拖延的深層原因。一件事如果總是需要提醒和催促,您必須去思考,孩子拖延的動機究竟是什么。比如有位家長說,孩子三年級了,早上就是磨蹭,無論起多早,上學必然遲到。這位家長要細心去了解孩子在學校是否開心,有沒有發(fā)生什么問題,比如交往、被老師批評、嫌上學無聊等。如果有,要想辦法解決。另外,家長平時要多看到孩子的進步和閃光點,讓他有積極的自我形象。覺得自己不錯的孩子,都不希望遲到被批評。
解決畏難心理
小學生對于學習任務拖延的一個最常見的原因是:任務太多,或者難度過大,在孩子看起來過多過難。無論對于大人還是孩子,畏難都會讓我們拖延。家長想,正因為任務多、難度大,才應該早早開始。沒錯,但這是局外人理性思考的結果,對于要當真去做的那個人來說,任務越多,他的大腦越是要用逃避來緩解壓力所帶來的不適。當你有一大堆緊急的工作任務時,你通常會更頻繁地去看手機。
這里給家長提供幾個思路。
1.“攻城游戲”。把任務切割成小塊,每部分做完有小休息或小獎勵,并把這個完成的進程形象化地呈現(xiàn)出來。比如,您讓孩子在小白板上畫個有趣的階梯圖表,大致分成三五個臺階。在上面放個磁力小汽車什么的。孩子每完成一部分任務,就把這個小汽車向上走一個臺階。當他看到自己很快就做完了三分之一、一半、三分之二時,他會更有勇氣和動力去繼續(xù)前進。
2.揭穿“紙老虎”。想辦法讓孩子看到,實際做起來的時候,任務沒有看起來那么多、那么難。
3.做自己學習的CEO。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他可以決定在哪里寫、先做哪個后做哪個。掌控感會補償他自控時的能量消耗,也會讓孩子對學習更有責任感。
4.先難后易。雖然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但比較建議先把最難的任務完成,然后輕松應對剩下的小事。這樣,在心理上會感覺更容易些。當然,也有人喜歡把多項瑣事先做完,最后集中精力完成最難的事情。
5.解決攔路虎。家長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具體困難是什么,然后給他具體的幫助,讓他在這個局部有實質(zhì)的提高,而不是因為一個困難而拖延整個任務。
6.“明確價值、分清主次”。明確這件事的價值,可以把你正在做的事情,變得不再僅僅是“體力活”,而是更有意義的事情。看到價值和意義,便能更真心地投入任務,這時孩子的厭煩情緒也會減少。做數(shù)學練習題,讓我們運算更準確,以后好能解決更加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寫生字,這是掌握字詞很好的辦法,漢字一共就這些,學會一個就會少一個生字,很快你就有大把的字詞可以運用自如……搞清了價值后,有時我們對多項學習任務也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這個階段這項薄弱,就多重視,另一個階段或許再強化另一項。這樣有側重點,也能幫我們緩解壓力。
7.“盡可能多地處于挑戰(zhàn)區(qū)”。最后,當然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老師布置作業(yè)時要考慮到孩子的能力,考慮到各科加起來的作業(yè)量有多大!作業(yè)練習有必要,但任務的量和難度都要恰到好處,最好是達到讓孩子“跳一跳能夠到”的程度。老師要找到那個讓孩子既鞏固了知識,又不至于畏難放棄的 “臨界值”。
幼兒的哭鬧,是家長幫他學習情緒管理的好機會。小學生的拖延磨蹭,也是我們幫他學會自我管理的好機會。
我們現(xiàn)在這樣去教——帶著他做、適當放手、發(fā)現(xiàn)問題了再接管和指導、再放手——您別嫌麻煩,您要看到其中的價值,并且您要慶幸:現(xiàn)在孩子還肯讓我們教!孩子現(xiàn)在有了這些對目標和任務的管理能力、執(zhí)行力、耐力,以后才能處理更多更復雜的任務。
最后提醒您:不管怎樣,都要有積極、正面、樂觀、游戲的態(tài)度。孩子仍然是孩子,他的情緒和士氣如何,在于家長這個大氣候是陰是晴。
無論您覺得自己多么正確,記得要“姿態(tài)不丑”。我們談論的是拖延和磨蹭,而各種負能量都是前進的阻力,游戲、幽默和樂觀的調(diào)子,才能讓事情更加輕松愉快地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