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華 左連村 教授
(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0850)
在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圍分工細化以及信息化應用繁榮的背景下,現代流通業從以往只有商品貨物的流通服務逐漸向囊括有形商品、服務及其他無形要素稟賦的全面流通體系轉變,同時從相對分隔和獨立的流通環境進入社會化大流通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流通業依靠資本和勞動等要素實現產業價值增值和創新發展的效用式微,而具有持續創新和發展特性的知識資本成為新時期流通業發展的關鍵資源。知識資本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以各種形態存在的知識變為企業經營資本,包括在產品和服務的創造過程中所有知識性和技術性的投入,比如人力、管理、技能和經驗等,相比以勞動力和資金資本而言,知識資本又被稱為 “活資本”,不僅具有持續創新及創造性,還能夠有效調整企業資源配置,完善企業發展戰略布局。因此,在全社會知識資本總量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知識資本集聚對流通業發展的影響性需要進行深度研究。
知識資本作為創新的源頭,以往研究普遍偏重于從人力資本這一狹義層面進行解讀,忽略了知識資本的內生價值。比如,余東華、王必好(2020)的研究發現,知識資本對技術進步產生負向沖擊效用,加劇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與隨機性,而人力資本相比知識資本在促進創新實現方面擁有更加平緩的作用。對于流通業而言,傳統研究思路普遍將人力資本取代知識資本,認為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性和創新性本身是一種知識性要素的體現,比如華羅娟(2018)就人力資源結構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重點驗證了不同人力資源形態的價值表現。
因此,流通業要實現創新變革以迎合市場需要,需從更加深層次入手。本文應用智力增值系數法從對相關數據的實證分析層面出發,對知識資本集聚與流通業產業發展進行研究,相關結論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知識資本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性往往通過微觀層面反映,相關學者在研究過程中使用過諸如主成分因子分析、計量模型分析等方法。Bontis 驗證了知識資本呈現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資本三個因子,并且發現知識資本對企業經營的實際影響從以上層面體現。知識資本往往具有可持續性和價值增值性,產業內不同企業從知識資本中獲取各種價值,如從員工智力財產中獲得專利收入、服務收入等將會顯著提升企業經營水平。對于流通業而言,知識資本同樣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源頭,且往往由于知識型人力和企業的知識型治理結構帶來了更高的流通效率及服務質量,由此提升了經營績效,在整個行業層面上來說則能夠促進產出,因而具有直接性和持續性。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知識資本促進流通業產業集聚具有直接效應和持續效應。
此外,一些學者還發現知識資本不同組成因素對企業經營和產業發展的促進效應不同。比如王玲、孫賀捷(2012)等對我國A 股市場進行跟蹤分析,在對多個樣本企業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知識資本各組成因素對不同產業的績效影響具有顯著差異。由于不同產業對勞動力人力資本的應用方式和需求不同,同時在實現行業創新發展過程中對企業知識結構、顧客素質等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知識資本在對流通業集聚過程中產業動態效應的影響方面也將存在差異。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人力資本促進流通業產業集聚具有直接效應和持續效應。
H3:顧客資本促進流通業產業集聚具有直接效應和持續效應。
H4:結構資本促進流通業產業集聚具有直接效應和持續效應。
智力增值系數法。由于流通業指涉較廣,為了將知識資本同流通業集聚發展進行研究,提升研究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智力增值系數法(VAIC)量化流通業智力資本水平,該方法是一種利用企業財務層面數據量化智力資本所創造價值的科學方法,學者Pulic 使用VA 作為行業內知識工作者所創造價值的具體量度,主要以知識投資的價值創造為指標。據此邏輯,得出VAIC 的計算方法:
首先,構建測量企業一定程度的知識資本存量(工作效率和價值創造)體系,基本方程為:VA=HC+SC。定義HCE=VA/HC(人力資本效率),SCE=SC/VA(結構資本效率)。由此得到SCE=1-1/HCE。這代表著由每個員工創造的價值越高,結構資本持有者得到的VA 部分就越高。
當HCE=1 時,企業達到盈虧平衡,企業人力資本的價值創造和價值破壞持平,若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1,則VA 無法覆蓋薪資和獎金(VA<HC),同時有SCE <0,即價值破壞。若SCE=0,則VA 只可覆蓋員工成本(包含薪資、獎金以及勞動必須資源),但無法創造價值。若HCE>1,SCE>0,即存在價值創造的情況。
指標變量及數據來源。筆者參考Firel(2003)有關知識資本的研究,將知識資本定義為由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資本等組成的復合概念,同時引入時間變量t,建構如下研究方程:

表1 指標體系
VAICi,t=HCEi,t+SCEi,t+CCEi,t
其中,VA 為企業年度價值增值,以企業公開披露的財務數據中稅前利潤、工資費用、利息費用三項加總進行計算。HC 為企業的人力資本投入,使用總工資費用計算;SC 為企業的結構資本,根據VAIC 計算方法,該值使用VA-HC 的差計算;CC 為顧客資本,用企業銷售費用計算。可以看出,筆者在設計使用智力增值系數法時較傳統方法中增加了顧客資本,這是因為當前大眾化消費品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因此消費者開始成為商品價值的共同創造者。Alvin Toffler 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以發展的眼光對其認同的 “生產消費者” 概念進行描述,即消費者將生產自己消費的東西,顧客在融入企業生產及制造過程中也為企業提供新的生產理念與新的價值增值思路,在這一過程中顧客也成為企業知識資本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開辟了企業創新發展的可能性。
在以知識資本作為流通業價值創造過程中投入要素的基礎上,筆者以流通經濟發展水平、流通技術產出水平衡量流通業產出情況,之所以以這兩個指標進行衡量,主要是由于相關研究業已證明知識資本能夠直接促進產業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水平,可以更為直接地看到知識資本集聚對產業發展的價值,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為了更加全面、方便地對樣本進行研究,選取國泰安數據庫(CSMAR)2014-2018 年共5 年的流通業數據,流通業門類的界定選擇國家統計局案例,即包含批發零售業、倉儲物流業、住宿酒店業三大行業在內,這三大行業年產出值占流通業總產出的90% 以上,因而從統計學層面可以代表流通業整體發展情況。在建立數據體系時剔除部分誤差數據并采用插值法填補不足,最后選取了1033 個觀測值,涵蓋流通業80% 以上上市公司經營數據。
模型構建。根據上文指標及變量體系,結合本文研究的目的,設立如下計量模型,模型(1)主要用來檢驗流通業知識資本對其流通經濟和流通技術產出水平的影響;模型(2)主要用來檢驗流通業知識資本對其流通經濟和流通技術產出水平的持續性影響,即t+1 年的流通經濟和技術產出:

使用Eviews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大值為4.19 萬億元,最小值為1.18 萬億元,均值為3.23 萬億元。同時,物流新技術研發投資最大值為0.98 萬億元,最小值為0.77 萬億元,均值為0.48萬億元。新技術收益率均值為13.47%,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23.30% 和9.89%。而單位價值的人力資本(HCE)、結構資本(SCE)、顧客資本(CCE)可分別給企業帶來3.73單位、2.98 單位、1.07 單位的價值增值。總體來看,相關數據符合正態分布。
表2 數據顯示了在顯著性水平為1% 的層面上,知識資本各潛變量與流通業集聚的產業效應相關程度,從中可以看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資本三個潛變量系數分別為0.511、0.509、0.573,均大于0.3 小于0.8,因此可測變量之間具有相關性可以進行回歸分析,但是并沒有很強的線性相關關系。
本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FE)、隨機效應模型及GMM 面板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參數檢驗使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得到如表3 所示的實證分析結果。從表3 中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中,調整后的RSquared 值為0.7303,表明知識資本同流通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統計學關聯。而隨機效應模型中調整后的RSquared 值僅為0.4560,雖然顯著性下降,但仍有一定的直接關聯。從各指標檢驗結果來看,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對流通經濟產出遞增具有正向驅動性,且人力資本的驅動性更強,這也驗證了此前相關研究的結論。結構資本在樣本中無法有效驅動流通經濟產出增加,但隨機效應模型的結果與此相反,說明在流通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管理結構、信息系統結構、企業文化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流通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從顧客資本層面來看,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均驗證了其正向驅動流通經濟產出增長的直接效應,但從長期來看,這一驅動性持續性不高。
從知識資本對流通技術創新產出的影響來看,人力資本和顧客資本均對其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人力資本對流通技術產出具有直接效應,這主要是由于人力資本主要表現為高素質、高知識與能力的人才集聚可以帶來產業內部創新效率提升,利用技術專利、發明創造提高產業價值層次化、復合化。與此同時,隨著企業與顧客價值共創水平的提升,顧客資本對于流通業技術創新的積極作用亦不斷凸顯,比如顧客可以為改進流通服務模式提供思路和實現邏輯,從顧客體驗角度出發能夠幫助流通服務業在迎合顧客需求過程中減少成本投入,提高創新效率。
因此從上述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本文所做的假設H1、H2、H3 均得到支持,假設H4 部分得到支持。對于現代流通企業而言,從提升知識資本聚集層面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和技術創新效率具有直接效應和持續效應,但由于流通企業規模和經營管理能力參差不齊,在企業管理文化和制度有效性方面的知識積累和沉淀尚未發揮相應價值。

表2 潛變量相關程度

表3 實證檢驗結果

表4 誤差修正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通過上文的模型回歸分析,已經基本得出知識資本視角下流通業集聚的動態產業效應,為了研究的全面性,應該關注短期內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資本變動與流通業產出的關系,因此通過長期均衡關系構成誤差修正項建立短期模型。將新形成的誤差修正項連同其反映的短期波動變量一起構成誤差修正模型,如下所示:
Δyt=β0Δxt+γecmt-1+εt
根據面板數據對上述誤差修正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得到如表4 所示的結果。根據表4 可以看出,短期內,知識資本對流通業集聚的動態產出僅在人力資本層面表現出正向效應,而結構資本和顧客資本對流通產業產出的影響不顯著,說明流通業內部知識資本對產業的促進作用需要較長時間周期釋放。
隨著全球范圍內流通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流通業現代化發展加速,流通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企業資源,不斷拓展企業知識資本,形成以知識驅動產業經濟和技術發展的產業發展譜系?本文的研究運用假設檢驗的思路,結合智力增值系數法完成對知識資本組成的細化并繼而完成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知識資本集聚能夠通過提升流通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創新水平為產業整體發展提供穩定的驅動力,繼而促進流通業集聚的產出效應。此外,構成知識資本的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及結構資本對流通業產出的影響各有差異,主要表現為人力資本和顧客資本對流通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具有直接效應和持續效應,而結構資本對流通業產出具有直接效應,持續效應不明顯。可以看出,知識資本對流通業集聚發展情況下的產出效率提升具有積極意義,由于知識資本在促進產業經濟規模提升的同時,還通過加深知識資本存量為企業提供持續經營和創新能力,為此企業要正確識別和加強知識資本管理。在這一背景下,流通企業積極引入創新型人才并革新企業文化與管理制度,同時注重與顧客進行互動交流,以提升價值共創水平將能夠促進產業進一步發展。據此,本文得出如下啟示:
第一,流通企業應該重視同高校及科研單位在流通技術創新開發和應用方面的合作。加強信息協同、溝通管理的協同體系建設,一方面,流通企業要不斷延展自身行業領域跨度,提高業務體量規模,為更多的技術應用開辟足夠空間,在這方面,通過建立企業內部創新學習社區,為技術創新落地提供支持,同時企業管理者也要不斷加強合作創新的企業文化建設,比如通過擴大與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搭建產學研平臺,提高信息技術、物流技術的應用水平。另一方面,高校等技術合作伙伴要加強技術創新,積極與流通企業建立信息互通、知識共享的合作創新平臺,由此實現流通業合作創新成果擴大。
第二,不斷創新企業內部的文化環境和制度環境。企業文化是孕育知識型經營環境的關鍵,流通企業作為一種專事商品或服務的流通與交易的基本經濟單位,具有服務生產、保證生產和促進生產的作用。在知識資本價值不斷提升的時代背景下,流通企業要構建知識共享型企業文化,強調企業內部創新知識和資源的橫向流動和分享,成立諸如企業共享型學習組織等加強全體員工對知識學習與分享以創造價值的認知。同時,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價值觀,并不斷融入企業經營文化中,積極與優質顧客完成信息溝通實現價值共創,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不斷發揮顧客資本對流通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