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氏醫療門診部主治醫師 徐培杰
近來國內疫情漸趨平緩,城市慢慢恢復了往日的喧鬧,宅男、宅女們也大呼要暫停“家庭廚藝修習課”,來一場與美食重逢的“報復性消費”。其中,火鍋無疑是一位“大眾情人”。在微博上“疫情過后的第一件事”的話題中,“吃火鍋”收獲的點贊數遙遙領先。
試想,與三兩好友相約來到心心念念的重慶火鍋店,喊一聲“老板,我要個變態辣鍋底”!鍋底上桌后,只見紅油里裹雜著密密麻麻的辣椒,湯汁隨著溫度的升高開始翻騰起來,觥籌交錯,霸道的麻辣味慰藉著寡淡多日的舌尖,大家說說笑笑,“痛”并快樂著!那么問題來了,明知會辣得天昏地暗,為何人們還要受這份“罪”呢?
從生理角度看,辣味不具備專門的味覺受體細胞,因此不是一種味覺或嗅覺,而是復合的化學感覺。辣椒中的灼熱辣感是辣椒素這種化學成分產生的。化學感覺是由心理學家Barry Green組合出的復合詞,指的是當傷害性感受器(如感知冷、熱、疼痛的神經系統)受到化學物質刺激后產生的知覺,其核心功能是檢測所攝入的物質是否有害。辣椒素接觸人體后,對它作出響應的是我們的疼痛受體(TRPV1)。TRPV1受體其實有一個更宏大更正經的功能,就是感知燃燒帶來的灼熱和疼痛,并產生保護性反射,使機體警惕,逃離危險。TRPV1除了舌頭上有,還廣泛地分布于包括皮膚、脊髓和大腦在內的神經系統中,所以,辣椒可以辣眼睛、辣臉、辣全身。
食辣會導致疼痛,而人天生懼怕、厭惡疼痛,卻仍然享受食辣,這是因為身體在面對痛苦時,會自然而然釋放一種叫內啡肽的天然鎮定劑,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一樣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也就是說人類的快樂系統和痛苦系統是緊密聯系的,痛苦刺激之后,快樂系統也跟著活躍起來,正所謂“痛并快樂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羅津提出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行為,叫良性自虐,指的是一種通過自虐獲得享受的狀態,可謂“越虐越開心”。當人們進行一些消極行為時,其身體和大腦會感受到威脅,但隨后他們會發現并不存在危險,因此產生一種“馭體于靈”的快感。換而言之就是,在安全范圍內引起身體不適,來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就好像我們去蹦極,垂直下落的過程會讓我們緊張得心都要跳出來了,在馬上要撞到地面的瞬間,繩索拽住了身體,讓我們回到空中。這種情感上的大起大落,讓我們忍不住有了如釋重負的愉快。食辣導致的灼痛感,使身體誤報危險,并作出防御反應(如流汗、流淚),但身體同時意識到危險并不真正存在,這使得食辣帶來的灼痛、流汗、流淚成為了刺激的享受。當個體吃到的辣度剛好低于其承受力時,可能是產生愉悅感的最佳水平。
此外,食辣與感覺尋求、風險偏好、對獎勵的敏感度、攻擊和易怒的特質與狀態密切相關。首先,高感覺尋求者更偏愛食辣,食辣行為頻率高;其次,在社會因素影響下,如被貼上“喜愛食辣”標簽,個體更易產生風險尋求傾向及冒險行為,獎勵敏感度也更高。最后,吃辣后,唾液中的睪酮激素(可反應人體的循環睪酮水平)會升高,因此,嗜辣可能會強化憤怒,增加攻擊行為和冒險行為。
不過,吃辣不僅能過癮,還對身體有一定好處。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5年的一項調查認為愛吃辣的人可能更長壽。當然,過猶不及,吃辣椒也是如此,嗜辣者也要注意適度和適量。過度吃辣,會破壞神經末稍的感覺,久而久之,使胃腸黏膜損傷,引起慢性炎癥,出現嘔吐、痙攣、疼痛及腹瀉等。另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中,長期食用辣椒的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