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永根
舊時蘇州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型城市,各種吃食、點心鋪門類眾多,店家遍于大街小巷,點心品種亦多如繁花,形態更是變化萬千,能從早起吃到夜里不重樣。蘇州人常說的“吃點點心”這句話,總帶著輕盈的語氣。從這些吃食里,人們總能領略到蘇州人對美好生活的企盼,也能品味蘇州人處世的格調,更能體察到吳地深厚的飲食文化。蘇州人制作的各類點心從不馬虎,從選料、制作、裝盒都有一套規范,被外地人評價為“做得精,吃得細”。
那時的蘇州點心店,除去那些走街串巷、提籃叫賣的與臨設攤點外,大致可分五種類型:其一,面店;其二,糕團店;其三,餛飩店;其四,粥店;其五,餅饅店。這些店家各自都有主打的點心品種,有時也有一些交叉,但都能恪守經營之道,自成一體。那時點心店門面都不算太大,有的甚至有點“袖珍”,但不論門面大小,各家都用心經營,又能根據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和時令需求及時調整,以方便居民購買,因而每天的銷量很大。
蘇州的這些點心,為人民群眾的生活起居服務,又迎合著蘇州人閑適散漫的生活方式,款款精致新鮮,散發著城市街巷深處的煙火氣息,那糯中帶甜的口味、淡雅鮮靈的形態,正是蘇州城氣質的寫照。這五個行業內的名店,其主打起家的產品大都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點心面食,質量口味卻都超一流。這些經典點心品種,深受那時消費者的喜愛,也傳承了一代人的口味記憶。
蘇州的點心行業中,首屈一指的是蘇州面館。面館一般供應各色湯面,如燜肉大面、爆魚面、蝦仁面、鱔絲面等等。有的店配有各色炒面、炒年糕等。還有舊時稱“件頭”如各色小籠、鮮肉大包、緊酵饅頭等供應。一般面店只做早市、午市,有些店家地處鬧市中心,知名度高,便全日供應。早上顧客一般為居民和上班職工,中午多為進城的農民、游客及燒香客,晚上則是劇場、書場等娛樂場所散場后,許多顧客前來品吃。據統計,僅在1948年,蘇州城里城外面館就多達八十九戶。
蘇州面館行業中,“觀振興”尤為著名,該店始創于清同治三年,原名為觀正興,地處觀前街鬧市中心,玄妙觀正山門旁,是一家較有影響的大面館,后遷移至正山門斜對面。店里除早上、中午營業外,還做夜市,幾十年如一日供應各色湯面,配有眾多炒澆,每天供應品種多達三四十種,尤以蔥油蹄髈面、燜肉面、鱔絲面等花色面較為著名。蘇式炒面、兩面黃、菠菜肉絲炒面等是看家品種,但最具影響力,深受百姓喜愛的,卻是那一碗名不見經傳的陽春面。
在蘇州,陽春面被稱為“百面之母”。陽春面其實就是光面,在光面上加上一塊肉就稱為肉面,加上塊爆魚就稱魚面等。光面經濟實惠,既可吃飽肚皮又能品鮮解饞。那時進城到玄妙觀的燒香客、到菜場賣菜的農民、附近居民百姓等均是到觀振興吃陽春面的常客。觀振興的陽春面制作精良,尤其湯水鮮香,口味突出。那一碗陽春面采用青邊花紋大口瓷碗,那碗面湯清油水足,蒜葉翠綠,面條潔白,呈鯽魚背狀,寬湯面長,色澤靚麗。端到桌上,香氣四溢,俗稱有“沖頭勢”,真格好看又好吃。在蘇州,不管哪家面店,能把這碗“百面之母”做好了,其他面自然就不會差到哪兒去了。
蘇州是從農耕社會發展起來的城市,地處太湖之畔,水田廣浩,四郊農村,種植水稻有六千多年歷史。以稻米為原料,衍生出利用糯粉跟粳粉制作成各色糕團,歷史悠久,名聞遐邇。這些糕團結合農時先人的生活習俗,又經歷代大廚精心制作,發展成為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食品品種。
舊時蘇州糕團店供應的糕團品種多達上百種,又各具花色,甜咸皆備,味美可口,民間有順口溜說道:“豬油糕,油得妙;黃松糕,吃得飽;定勝糕,式樣好;百果蜜糕,甜得俏……”那時的糕團店除供應糕團為主外,另配有一些小吃品種,如焐熟藕、藕粉圓子、綠豆湯、百合湯、桂花糖芋艿、糖油山芋等等。這些小吃按季推出,各有妙處,風味獨特。
在蘇州糕團行業中,真正能統領行業發展、彼時稱為糕團行業“一正梁”的,便是“黃天源糕團店”了。這家創始于清道光年間的糕團店,以用料講究、制作精良著稱,每天上柜供應糕團品種多達四五十種,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各有對應的糕團上市,糕團品種繁多、不勝枚舉。
蘇州人喜食糕團,尤愛品吃甜口的糕團。黃天源創制的百果蜜糕,一直是老蘇州人追逐品吃的糕點。這塊糕采用粳粉、糯粉按一定比例配置,又分紅、白兩種。糕中揉進眾多果仁,如:核桃仁、瓜子仁、紅綠蜜餞、瓜肉等。若加入一些紅曲粉,糕體即成紅色,待到蒸制成型,切塊上柜供應,這塊百果蜜糕色澤繽紛,如同五色油彩抹身,口感軟糯細甜,果仁香俏,被稱為糕中“皇后”,出類拔萃,成為蘇州的糕團代表。這塊蜜糕曾風靡一時,連茶食糖果店里也會仿照供應,但制作不同,各有特色。
蜜糕是老蘇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念想,這念想常能驅動腳步,走進黃天源購買百果蜜糕。因為這糕糯在口、甜在心,果仁香、回味長。有些常吃此糕的老蘇州人買此糕時,總歡喜挑選糕頭,因為在那里聚集的果仁最多,油水也足。老蘇州人吃糕是口舌之福,但心中念的,卻是種種美好寓意,這糕寓意著生活高高興興、甜甜蜜蜜,真是一塊糕吃出了新境界!
北方人習慣吃水餃,南方人尤其蘇州人,習慣吃餛飩。舊時的蘇州,大街小巷到處都散布著餛飩店。相對面店來說,餛飩制作較為簡單,投入不大。一般餛飩店都是夫妻老婆店,較大的店才會用一至兩名幫工。據史料記載,蘇州的餛飩店大多是湖廣幫開設。民國二十六年,蘇州城有餛飩店百余家,可見當時餛飩店在蘇州的盛況。在百姓生活里,吃餛飩經濟實惠,既可做正餐,也可當作點心吃。一般餛飩店只供應大餛飩、小餛飩,一些較大餛飩店除供餛飩外,也會有湯團、水餃、春卷、燒賣等小吃品種供應。
地處閶門外山塘街里的榮陽樓,是蘇城餛飩店中的佼佼者。那時山塘街是蘇州一條商業繁華的主要街道,商賈云集,有七里山塘到虎丘之說,是去虎丘游玩的必經之地。榮陽樓生意紅火,每日顧客盈門。店中除供應餛飩之外,還有多種小食品供應,如:湯團、春卷、油墩、糕團、小籠等各種甜咸小食,最著名要數那碗鮮肉小餛飩。鮮肉小餛飩可稱之為餛飩中的工薪族,卻是鮮味源頭。十來只小餛飩為一碗,餡心僅一點小鮮肉,但講究湯水鮮美,用的是雞骨、豬骨等熬制成的高湯,盛放在清邊大口碗中,餛飩只只鮮靈活跳,餛飩皮透著玉色,餡心一點紅,湯水滿滿,鮮美無比。小餛飩一直深受老蘇州人的喜愛,時不時總會邁進店里吃上一碗。相對于小孩子們特別歡喜的薺菜肉大餛飩、三鮮大餛飩來說,這一碗鮮肉小餛飩價格親民,是價廉物美的點心。
蘇州地處江南,盛產各種優質大米,蘇州人歷來都是以米飯、粥為主食,吃粥是生活習俗。蘇州飲食史上早有記載,吳人喜食菜粥、南瓜粥、赤豆粥、荷葉粥、蓮心粥等,還有臘八粥等,風俗習慣里吃的粥不勝枚舉,故而大小不等的粥店、粥鋪應運而生。吳地藥膳里,更愛把粥做成滋補佳品來食用。民間也信服吃粥有益氣祛寒、養脾胃等功能的說法。蘇州人愛吃粥,都把吃粥當作一種享受。舊時蘇州粥店,都用地產香粳米為原材料,早晚供應。粥主要有甜咸兩種口味,但品種眾多。除供應粥以外,這些粥店還兼售各種粽子,如火腿粽、灰湯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包括蘇州著名的白水粽也常有出售,不過吃時要蘸著白糖、玫瑰醬相配。
地處閶門鴨蛋橋堍的衛生粥店,是那時蘇州較大的粥店,日常供應粥多達十來種,甜咸皆備。這家最受人們歡迎的,卻是一碗普通白粥。這碗白粥用上等粳米熬制,米白湯稠、香氣撲鼻。另配多種粥菜,如咸鴨蛋、豆瓣、花生、雪菜、腐乳、油條、蘿卜干等等,另備有些小食、小炒任由顧客挑選。這家店盛夏時供應綠豆粥,冬季則供應赤豆粥,隨時令調整品種。那時吃粥都用青邊大碗,分量大多能吃飽,一碗下去身心舒暢,冬季喝一碗熱粥更是全身暖熱。一些附近居民常拿著鍋碗到店買回家吃。這碗白粥普通簡單,人人吃得起,普惠千家萬戶。在缺衣少食、經濟困難的年間,這碗粥還是不少蘇州人的向往呢。衛生粥店雖是一家粥店,質量把控卻一點也不馬虎。難能可貴的是,這家店長期堅持二十四小時供應,只為服務更多大眾群體。總有一些外地來蘇的旅客深夜抵達,奔波之余能吃到這樣一碗價廉物美的粥,不禁要感嘆店家的服務貼心,其實感謝的不僅是這家粥店,更是蘇州這座有溫度的城市。
大餅油條的配搭由來已久,是蘇州十分大眾化的點心。在行業歸類上,大餅油條店屬餅饅行業。由于餅饅店設施簡單,只需備有一只烘爐、一只油鍋、一塊桌板而已,品種又以大餅油條為主,所以店面不需多大,甚至常見在街口拐角屋檐之下搭棚設攤,但每天需求量卻十分大。一副大餅油條,是最實惠的早餐了,因此餅饅攤店遍及蘇城。
據相關記載,在1955年,蘇州城里餅饅攤店有近五百戶,從業人員近千人。這類餅饅店每天只做兩個市頭,一般早晨供應大餅油條為主,下午開始供應馓子、絞連棒、羌餅、蟹殼黃、麻團、油餅等。
舊時蘇州的餅饅店也有的附設在茶館內。那時蘇州茶館林立,茶客眾多,吃食餅饅點心的人也多,生意十分紅火。蘇城著名“吳苑深處”茶館,門口就有餅饅攤店。閶門外“長安茶館”南邊就是“王云記”餅饅店。這些門店隨茶館營業時間調整供應各種餅饅吃食,常見的有馓子、蟹殼黃、蔥油大餅、生煎饅頭等。
在這許多餅饅店中,有一家“新春餅饅店”地處觀前街東首、醋坊橋堍,深受顧客歡迎,近悅遠來。該店供應的大餅油條,斤兩足、口味好,從不馬虎。尤其是油酥大餅為人稱道,有白糖豬油、玫瑰豬油、香蔥豬油,操作嚴格、配料齊整、發面精準、烘烤到位,出爐時大餅香氣四溢,餅上芝麻飽滿、粒粒金黃。一餅一團油酥,現做現烘現賣,不少居民特地趕來品嘗,吃后還要再買些帶回家。別處餅饅店的大餅都是常規圓形、腰圓形,有甜咸兩種,這家店常規大餅不斷更換形態,有時大餅還會做成三角形,有時長條形,稱為“朝板大餅”,有味有趣,深受顧客歡迎。
新春餅饅店最有特色的是“老虎腳爪”,可能現在孩子們都不知為何物,其實這也是一種發面餅,只是其形態做成大小錯落、多角突出的面團,在火爐中烘烤后虛發脹開,出爐后色澤金黃、憨態可掬、皮脆香甜,形如老虎腳爪。尤其這餅一股焦糖香氣,吃后令人難忘。老虎腳爪的制作費工費時,烘烤要求高,但售價低廉,僅幾分錢一只,近年來漸漸淡出市場,但一些老蘇州人還常會惦記著這款兒時點心。
今非昔比。如今,蘇州的老牌點心店正在不斷壯大,各家產品也在升級換代,但不管如何發展,都不能忘記服務百姓的初心;不管產品如何升級,都不能輕易更替起家時的招牌主打。舊時那些點心,現在看來或許是價格低廉、微不足道,但內里傳承著飲食的根基,飽含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