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流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國際藝術傳播和貿易的迅速發展,突出地體現為藝術傳播及其貿易活動的多樣性以及豐富性,不僅為各國藝術活動帶來許多新的特點,也為我國藝術管理提出諸多新的課題,作為與之相關的藝術管理機構與藝術管理者,需要積極地面對這些課題,做出相應的變化和應對,確立藝術管理的科學理念,堅守藝術管理的基本原則,采取與國內文化活動有差異的管理方式與策略。
人類社會各民族之間的文明交流及其傳播,其文化是最重要的領域。文化的交流是不同區域間實現溝通和相互了解的最重要方式,藝術則具有其他文化樣式所不具備的特殊優勢。在人類歷史上,以藝術作為文化交流傳播與貿易的切入點,通常可以取得極為顯著的效應。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是國際文化活動的重要構成,具有鮮明的國際性和全球化特點,而在當下國際社會政治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需要充分認識國際藝術傳播及貿易的特性,并以此為基礎,確立實施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科學理念,促使藝術管理者以國際化視野和前瞻性思考,調整和深化藝術管理的基本內涵,豐富藝術管理的理論體系,推進其精神目標與經濟目標雙重價值的實現。
其一,尋求共同價值體系的理念。
有史以來,正是由于藝術傳播活動的生成和延拓,推動了各民族人民從未間斷的相互溝通和了解,促進了世界范圍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世界各國與各民族人民之間,存在一種共同的精神價值追求及其精神價值體系,無此便不能形成藝術的傳播。而這一共同精神價值,主要表現為存在于各民族藝術中均蘊含的對真善美的向往,對人類理想的憧憬,以及對美好人性及情懷的追求。在藝術文化之中,人們可以無界限、近距離地實現最大程度的交流,許多橫亙在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精神障礙,可以在藝術的交流中得到化解,令人們的情感獲得陶冶,因此是一項最易于實現交流和溝通的活動。人們可以從藝術切入,探索不同民族基于各自歷史環境和文化及其所形成的藝術演變的軌跡,探析民族之間藝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研究不同民族藝術分別受到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影響,從中找到屬于不同民族乃至人類普遍擁有的文化屬性,同時剖析各民族屬于自身的審美文化特質、審美習慣和形式特征,從異域文化中獲取有益的元素。在這一文化傳播的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阻隔,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歧視以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貶低,都是極其狹隘的。各民族均具有自身的長處,擁有自身的歷史和文化,這些文化都凝結著該民族的歷史基因及民族精神,不同的藝術傳統,均是各民族賴以繁衍的民族審美精神的重要載體。作為我國藝術管理學界,在其傳播價值體現上,應倡導對各民族文明及文化的尊重,拒絕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以充分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多國家和民族的人民認識和熟悉中國藝術和文化作為基本目標。
其二,倡導多樣性及人本主義理念。
以跨越民族和國家界限的視野推進藝術傳播,應倡導藝術文化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傳播過程所體現的人文特性,以及在文化藝術內涵中蘊含更為豐富和厚重的人本主義理念。所謂多樣性,即指人類各民族所呈現的文化樣式的繁多與特色的差異。在國際藝術傳播中,既存在藝術的相互交融與借鑒,呈現出藝術的跨界性趨向,同時又由于各民族文化藝術內在的生命活力及其自律性,促使其藝術形態在前行道路上發展光大,體現為各自特征的延續性。正是其多樣性,方能保障世界各民族藝術的繽紛多彩,始終保持其獨有的審美特色,推進世界范圍內藝術形態的共存共榮。與之同時,藝術活動作為一種傳播方式,不只是要求人們關注藝術媒介或信息數據的傳遞,而是將其視作具有人文情懷的社會群體交流活動,使社會眾多個體既可共享審美經驗,又能充分呈現個體的審美意趣和理想。在愈來愈廣泛的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中,我國藝術管理者應始終堅守和向往一個目標,那就是民族的文化振興。追求和實踐這一目標,傳播者須具有十分堅定的信念,堅守藝術傳播與貿易的基本目標,充分契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無論任何情況下,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建設者,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中均應增強文化自信,以科學的態度看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應當既堅持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恪守與傳承,對那些屬于糟粕的文化理直氣壯地加以擯棄;又要積極汲取其他國家文化中優秀的元素,加以研究和借鑒,而對那些沒有價值的文化,則必須加以拒斥。
其三,追求競爭與互利的理念。
國際藝術貿易是藝術傳播的重要表現方式和基本形態。在歷史上,從來也沒有完全抹去經濟目標的藝術交流,人們通常將藝術的傳播與貿易緊緊聯系于一體,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各國之間,不存在跨國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的現象,那種認為藝術傳播是無功利的說法是立不住的。傳播與貿易都屬于基本的文化類經濟活動,藝術傳播是手段和方式,也是目的,通過傳播,將自身的藝術及其文化精神傳導于他國,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提升本國文化藝術的輻射力及其文化軟實力。貿易是傳播的重要手段,也是國與國之間實施交流的重要方式,通過藝術貿易,一則擴大藝術的國際傳播,同時實現更大的經濟收益。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貿易的過程也是傳播的過程。實施國際藝術交流與貿易,既需要面對競爭,推動市場,又需要在藝術觀和價值觀方面求同存異,找到最大的公約數和基本共同點。競爭是客觀的,有時又是十分激烈的,沒有競爭,就沒有貿易,也不會出現市場的繁榮。而在競爭的同時,又應盡力做到兼顧他國利益以及共同利益的滿足。既有競爭,又做到互利,方為藝術貿易的最佳狀態。誠然,競爭仿佛就是戰場,在競爭中大多會有失利者,會在貿易份額的爭奪中損傷對方的利益。但是,藝術市場的競爭未必一定出現一方的較大犧牲,通過各種調節和疏通,也會盡可能達到雙方的基本滿意和比較滿意。實施國際藝術交流與貿易,應以實現更大的交流與傳播效益為旨歸,既要強調精神效益,又要凸顯經濟目標。其精神目標,即突出人民與民間的友好往來,相互借鑒其優秀文化。其經濟目標,即應當在國際文化藝術市場中占有更多的份額,實現較大的經濟效益。將國際藝術傳播作為我國藝術管理的重要任務,就應通過借鑒其他國家文化藝術的優秀元素,提升我國文化藝術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及其整體文化軟實力,同時通過積極的藝術經營,在世界文化藝術市場上爭取更大的份額和收益。
其四,堅持平等及雙向交流的理念。
推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文化傳播,是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需要,堅持平等的和雙向的理念是實現有效傳播的基礎。各國文化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需要通過藝術交流,推動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藝術的相互碰撞和交融,獲得內在文化的裂變,實現新的提升。在這一進程中,時常出現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差異與對峙,一般來說,處于強勢的國家和處于弱勢的國家在其進行文化傳播時,其份量是不對等的,通常是那些處于強勢的國家和民族占據了傳播的主動權,具有較大的話語權,而處于弱勢地位的國家大都處在被動位置,強勢國家對弱勢國家的文化輸出大大高于弱勢國家對強勢國家的文化輸出。無論何時,藝術交流中逆差的存在都是客觀的。但未必強勢文化一定屬于優質的文化,或者弱勢文化未始不包含優質文化。強勢或弱勢一方面是文化實力的體現,同時也與國家綜合實力密切相關。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大多都是雙向的,即使是強勢國家對其他國家的文化輸入,其同時也自然受到對方文化的影響。無論任何國家的對外文化傳播,其信念均來源于對本國文化的深度認知,以及對他國文化的全面了解。只有以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追求平等為基點,方能促進文化傳播的有效進展。應當克服那種認為藝術傳播與交流主要是將本國文化盡可能多地影響他國的理念。世界各國文化藝術的建設與發展均屬于該國家的核心價值及其利益的體現,無論任何國家也不會輕易弱化自身的文化利益。汲取他人之長,推進本民族文化不斷提升,應是實施藝術傳播的基本信念。當代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各國文化及其藝術的傳播活動已達到十分深入和迅捷的程度,藝術信息傳播的雙向及多向性更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大數據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但不能代替國際文化傳播中對他民族文化內涵及其精神底蘊的深拓和把握,只有通過各民族之間對藝術的深度對話及平等交流,方能推進傳播效應的快速提升。
基于國際藝術傳播及貿易的特性及其人們對其價值理念的認知,進而審視當代藝術管理活動的走向與動態,不難看到藝術管理活動與國際藝術傳播及貿易之間有許多不夠適應之處。依據國際藝術傳播與交流的基本屬性與運行特征,需對當代藝術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確立和堅守藝術管理在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中的基本原則。包括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及其相關的生產活動與經營活動,均需適應這一特點與原則,使之能夠以其主動的和進取的態勢,駕馭和把握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基本規律,推進其高效運行。
其一,在創作與生產中,遵循謹嚴審慎及精益求精的原則。
在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中敏銳地評判國際市場的需求態勢,重視其項目與產品的創意與策劃,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不同區域文化藝術的市場需求,更是需要予以科學評估,形成準確與客觀的判斷,對自身藝術生產的方向、規模和產品設計做出正確的決策。作為藝術生產的管理,包括創意與策劃,都需要適應和符合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要求。屬于中國自身的藝術生產,所有可能進入國際傳播之中的文化藝術產品,均應具有豐富的健康的民族文化元素,把握科學的理念。首先,其故事是真實的,即符合中國社會歷史的客觀真實,而不是虛飾的,既不能一味夸飾,掩蓋自身的弱點和缺陷,也不能有意擴大自身的缺陷,造成對中國社會和人民的污名;其次,進入國際文化傳播與貿易的文化藝術,應當具有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認可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特別是要充分高揚求真向善的價值理念與審美的藝術理想。正是由于各民族人民對相近或相似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的認同與恪守,才可能形成文化藝術產品的廣泛傳播,愈是在真善美方面具有更高價值的作品,就愈是具有廣泛和強盛的傳播力。其間,不可將自身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勉強輸出,如此做,勢必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人們不但難以接受,有時還會出現拒斥和抵制。近年來,一些藝術企業專門為國外市場和消費群體打造產品,以求獲得更大的市場效應,這樣的策略有時確實有效,它一方面反映了國際社會藝術交流需求的增進,但也折射出一些不自然不嚴謹的鏡像。人們深知,歷史上真正具有更高傳播價值的藝術作品,未必是一定有意為國外特定人群訂制的作品。在我國,一般有三種形態的藝術作品,一是體現了主流意識形態及其價值觀的作品,二是具有美的形態的典雅藝術作品,三是具有通俗色彩的流行藝術作品。在這三種類型的藝術作品中,均具有宣教性、審美性和愉悅性的特質,只是有著度的不同。而在國際文化傳播與貿易的進程中,一般來講,更應凸顯其審美性和愉悅性特質,而將宣教的特性予以隱蔽,使之形成寓教于樂的而不是正如恩格斯所批評的那樣,將藝術品做成某種意識形態的傳聲筒。大凡進入國際傳播與貿易的藝術樣式,應當以傳播和符合人類各民族均能認同的價值觀為主體,以及適度融入中國的文化元素,使國外人士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懂得中國。在作品中有機融入中國元素和外國元素的基本含量與審美取向,一般應以國外受眾能夠接受為依據。優質藝術作品大都有一個基本的尺度,即在于把握接受者能夠認知和理解的水平,在適應及適度超出接受者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有機調劑作品中各種元素的比重和分量。
其二,在產品推介與交流中,恪守公平公正及坦誠互信的原則。
以共同認可為基礎,方能形成傳播與貿易的正常運行。而在其間,應將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作為重要目標之一。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藝術產品,一般均通過市場和貿易的方式加以流通,通過交換,一方面得到一定的經濟利益,獲得文化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同時獲得本國文化藝術影響力的增長。因此,重視文化藝術市場與貿易的不斷增長,增強相互了解及其信任度,以坦誠互信的姿態進入交流與貿易活動之中,形成雙贏與互利,是十分正當的和必要的。互相尊重,是對外傳播的重要準則,要尊重對方的文化主權和國家核心利益,尊重對方藝術家的人格和作品,還要尊重各國的文化法制與民族習慣;互惠互利,是對外貿易的基本準則只有互惠互利,才能獲得傳播與貿易的良好效益。那種僅僅追求自身單方面利益,致使出現不均衡不對等的現象,都是沒有前途的。貿易雙方,理應不存在根本利益的沖突,而在殖民化時期所出現的單向性輸出,實際是對他國的文化侵入,這種現象早已為世人所排斥和警惕。當然,世間也不存在絕對對等的貿易,但人們正是在不斷調節和磋商中,實現交易的成果。事實上,互惠互利才是硬道理,只有形成共同利益的滿足,傳播與貿易才是成功的。價值的實現,是傳播與貿易的基本目的。推進本國文化藝術的輸出以及對他國優質藝術產品的引進,實現文化藝術的加快增長,強化其文化軟實力,加大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藝術傳播與貿易的最終目標,以此為基點,方能形成文化藝術傳播與貿易過程中的自由度和主動權。由于各國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存在多方面差異,不可能做到價值觀的完全一致,有時甚至難以做到基本一致,而人類歷史表明,這樣并不妨礙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也不妨礙不同審美旨趣的藝術活動與作品的共存。歷史上的文化傳播從來都是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進行的,人們應持以寬容和包容的態度,容許有差異的價值觀的存在,更容許不同審美觀的并存。正是有差異的認識水平和審美水平的共存,方能形成各民族文化藝術的互補,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的百花園。
其三,在交易與經營中,秉持市場規則及法治安全的原則。
從事國際文化傳播與貿易,應特別注重對市場規則與法治原則的遵循。在藝術管理界,須強化關于市場和貿易的法治觀念,克服對國際法規漠視的現象,應十分熟悉國際法規,特別是相關藝術傳播與貿易的法規,在遵守市場法規的基礎上,積極行使我國的權利,獲取更大的效益。一方面,要遵循國際藝術市場實施貿易的法律和法規,同時又要遵守特定國家相關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形成對國際文化貿易的自由把握。在各國法治并不完全一致的當代世界,各國之間依然存在可以互通與交流的方式和準則。這些準則有的是以各類國際組織的名義體現出來,有的則以各國自身的方式加以呈現,這就基本形成了對各國之間傳播與貿易的規范與約束,成為國與國可以商議和共同履行的準則。文化傳播與貿易也是如此。當代藝術管理者需要十分熟悉和運用國際法規,在與某些國家從事貿易與交流時,共同履行國際與本國相關法規,保護藝術產品的正常交易與文化安全。為了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一方面,要容許體現了各種不同審美觀、價值觀的藝術產品的交流,只有通過傳播與貿易的數量的逐步增長,方能實現多重效益;與之同時,又要警惕一些屬于敵對勢力的人們行使文化霸權,處心積慮通過文化藝術的輸出,達到影響他國人們精神理念與價值觀,以及對他國文化安全予以破壞的圖謀。面對那些與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截然對立,對民眾產生惡劣影響、對國家核心利益形成威脅的文化行為,必須以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排斥。同時,還會有人通過貿易和經營的形式,造成對我國文化經濟基礎及其市場運營的干擾與損傷,同樣必須警惕。任何國家在藝術傳播與貿易中,均不可以損害他國文化安全為圖謀。對于外國文化藝術產品的進入,應以不損害本國文化利益以及人民大眾文化意愿為原則,對于那些可能產生危害的文化行為,理應嚴加防范,予以拒斥。而對那些屬于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形成差異的作品,是否產生消極或惡劣的影響,則應予以認真的甄別,但又不必要草木皆兵,拒人于國門之外。在國際文化藝術貿易中,還需互相尊重版權,版權問題事關各國藝術傳播與貿易的核心利益,保護本國藝術作品的版權,體現了國家的尊嚴和文化安全,任何國家都不會對其熟視無睹,而會挺身保護本國藝術家的基本權益和國家利益。
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是極富時代性和動態性的社會活動,藝術管理在其間需采取積極的與行之有效的策略。作為時代性,即指該類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一樣,為人民大眾須臾不可離開,屬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同時又是陶冶大眾、增進大眾審美能力、實現人的素質全面提升的需要;其動態性,即指文化藝術活動無論是在其活動方式、內容建構,還是形式衍變、語言創新等方面,均伴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推進而時時發生變動,不斷向著更為完善的、美的和成熟的方向衍變,滿足人民大眾不斷增長的審美文化及藝術的需求。當代文化藝術發展出現的新動向、新任務,已經引發眾多學界人士密切關注和研究視點的聚焦。及時把握契機,制定和調整國際化背景下藝術管理的基本策略,是藝術管理學科的重要使命。
其一,建構適應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管理機制。
藝術管理體系需要通過科學建構,完善有利于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在我國藝術管理體制與機制建設中,應當吸取和借鑒國外的經驗,但是又不應照搬,而應采取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在中國,藝術管理的體制與機制既有長期存在的行政化直接管理的模式,又出現大量具有市場因素的間接管理的模式,形成二者的共存。行政管理具有行動高效、資源集中、推行迅捷等優勢,而市場管理則更有利于調動人們藝術創新的能動性,以及減少管理中可能出現的權力過于集中、易于滋生權力尋租等現象。將二者有機結合,方能將文化創新能量發揮到最佳水準。因此,在探索適應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的進程中,也需積極嘗試行政管理與市場管理相結合的有關策略,實現二者的互補。隨著社會發展,應吸取西方國家間接性管理的長處,逐步減少直接管理的分量,即減少作為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即使是作為行政的管理,也需明確堅持依法行政,將行政管理中的各項政策及國家正式頒布的法律與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法規相結合,形成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管理的多元性和多層級性體制與機制,以及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其二,高度重視科技的地位和作用。
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必須高度重視現代高新科技的作用。現代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為藝術管理帶來極大的推進,也提出新的要求。數字技術、傳播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與全面應用,均使藝術管理面臨重要的挑戰。首先,高新科技催生了新的藝術活動樣式的出現及其藝術創造模式的變化,數字藝術、網絡藝術、移動藝術等藝術形態陸續形成,動漫藝術、游戲藝術的不斷深化,均得益于科技的發展,促使藝術管理者須以更高的視野充分思考與之相關的課題;其次,高新科技帶來創作方式和方法的改變,科技因素普遍應用于藝術創作之中。人們廣泛使用數字技術,在舞臺演藝、電影電視、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藝術創造中改進創作模式與技術,大大提高藝術樣式的審美表現力,加快藝術創作的速度和節奏,為藝術世界建造新的形態與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也對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次,由于管理的需要,藝術管理活動本身也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實和引進科技管理的方式、媒介和技術。在與藝術管理密切相關的管理活動的創意設計方案制作、管理預案展示、管理控制技術運用、管理效應監控、藝術活動統計及評估等方面,均可以逐步采用數字技術,以求大大提高藝術管理計劃與決策的功能,推進藝術管理本身創新能力的大幅增長。
其三,充分洞察和適應不同區域藝術接受與消費的需求。
在推進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中,應當充分考量對方國家藝術接受及消費的狀況,這是當代藝術管理的重要任務。由于社會文化的迅捷發展,以及藝術創新活動的深入,人們對藝術生產的高質量和多樣性提出更高要求。作為大眾文化藝術的接受與消費,已成為十分重要的一環。為了盡快將文化產業提升到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高度,必須加大社會藝術消費,包括推進國際藝術市場營銷與消費的增長,才能實現綜合文化實力的迅速遞增。應當充分考量文化供給與文化市場、藝術消費的關系,促進文化供給與藝術消費的相對平衡與同步增長。在當下,藝術產品供給的相對不足,特別是高質量藝術產品的生產與供給,尚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及大眾的需求,與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需要很不適應。大眾對藝術活動的多元、種類形態的多樣,以及藝術產品豐富性的要求,十分突出地擺在藝術管理者面前。全面提高進入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中的藝術產品總量以及藝術品質量,已成為激活市場、帶動消費的關鍵。在促進藝術消費活動中,不同國家受眾對中國藝術產品認可度提高以及消費取向的引導十分重要。并非經濟總量較高的國家和地區文化消費就一定高。除卻經濟的因素外,藝術消費還與社會及大眾文化心理、社會文化消費趨向等因素相關聯。因此,藝術管理機構需要正確評估不同區域不同群體文化及藝術的消費水平與消費趨向,廣開市場,打造有利于大眾文化消費的平臺。對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中大量國外藝術接受者消費趨向的把控也是如此。不僅需要從宏觀層面打開通道,排除藝術貿易中文化認知的障礙,而且需要建構各種機制,為國外藝術消費者接受中國藝術產品疏通渠道、提供便利;不僅需要在理論上研究推動國際貿易中藝術消費的政策、理念與策略,還需在實踐操作方面匯集案例、總結經驗,創造更好的管理效應。
其四、加快培訓適應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管理人才。
推進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進程,需要大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強化建設具有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加快培養適應新時代藝術管理需求的管理人才,是藝術管理界的重要任務。大批與傳統管理模式相適應的管理人員,亟待經過轉型與繼續學習,才能適應當代藝術活動的各種要求及其各類規則,清醒地把握當代藝術管理的各種特性與策略。健全的高水平的管理隊伍,既包括具有宏觀意義的國家與政府管理者,也包括社會團體各類機構中的與藝術相關的管理人才,更包括大量藝術事業與企業機構的管理人才;既包括藝術的創意與策劃、藝術籌資與投融資,藝術的組織與協調、藝術的宣傳與傳播等方面的人才,也包括藝術生產控制、藝術科技管理、市場經營運作人才。其間,需要對各類管理人才加以扶持和保護,幫助他們確立科學的管理理念,熟悉和把握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管理的內在規律及其方式。作為優秀的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管理人才, 應當熟悉和掌握國家藝術交流與貿易相關指導思想與政策,具有堅定的國家主權意識;應當十分熟悉國際文化及藝術法規以及各國藝術法規及政策,能夠在傳播與貿易管理中有理有利有節地把控復雜多變的局面和市場態勢;應當具有嫻熟的市場與貿易知識及能力,積極主動地駕馭各類藝術市場與產品的交易;應當具有從事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各種技能,包括對數字技術、外語及公關、談判等方面能力的掌握。在此類活動中,只有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才能大大提高藝術傳播與貿易的實際效應。
其五,重視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中介及其經紀人作用。
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即中介與經紀人所從事的藝術經紀活動。從本質講,藝術中介與經紀人活動屬于藝術管理的范疇。人類迄今為止的藝術傳播,從單一到多樣,從粗陋到精致,從緩慢到迅捷,從窄隘到廣闊,均與藝術中介及經紀人的參與息息相關。其間,商業經營與藝術傳播同在,藝術中介的經營行為對藝術品的國際傳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藝術中介及經紀人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需要從業者具有十分精深的藝術造詣,對藝術產品具有敏銳、準確的鑒別與判斷能力,同時又需要熟悉市場,具有嫻熟的駕馭經濟活動及市場交易的能力。國際藝術經紀人不僅與藝術家、藝術創意與策劃人、藝術制作人及生產企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與各國藝術商家、藝術傳播者及廣大藝術品消費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介及經紀人不僅直接與藝術品創作生產機構及個人銜接于一體,成為連接國內外文化產業的紐帶,同時與國際藝術品傳播及市場營銷息息相通,是藝術品生產方實現其經營價值的關鍵。藝術品經紀人活動從來也不是孤立進行的。其運作既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同時因其與各類藝術品生產及營銷機構、消費人群的緊密交叉和相融,形成了相互支撐又相互制約的關系。首先,中介及經紀人可通過各種方式,對藝術品的策劃、創作、生產等方面的活動施加影響,予以引導,幫助生產方基于社會需求和大眾審美取向的變化,對其生產方向、布局、規模等作出適時調整,以求推進藝術品生產效能的不斷提升;其次,對社會各藝術品營銷機構或個人予以指導,助其在經營策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及時調整,以求準確把握市場脈搏,獲得市場營銷的主動權和效益增長的良性態勢;再次,對社會各種藝術品消費行為及其群體施以積極影響。大量社會藝術品的消費者,包括品鑒與收藏等藝術品消費行為,均需得到來自行業內部的專業性指導,而藝術品經紀人正是在這一領域中具有核心地位。國際藝術經紀人在傳統社會地位與歷史作用的基礎上,經由當代社會促動下的積極嬗變,已然顯現出更為鮮明的文化意義。其行為規范,既具有社會化、群體化特征,其經紀活動也就擁有社會化藝術管理活動的基本屬性,需要遵守社會的企業化活動的各種規范,同時又具有典型的個性化特征;其運作流程,屬于藝術生產運營長鏈中的一個環節,在推進本國與他國藝術生產及市場繁榮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介及經紀人活動具有濃郁的經濟活動特性,必須遵循經濟的市場的規律及其規則,更需嚴格遵守本國與他國文化藝術的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其活動方式,必然要對藝術品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商業價值作出慎重的評判,充分利用各種媒介,擴展批評效應,藝術品經紀人須十分注重大眾的接受、消費及其反饋,特別是在藝術品收藏家、以及博物館收藏等領域的傳播效應,凸顯其參與藝術傳播活動的基本意旨。
基于國際藝術活動的拓展以及傳播與貿易的展拓與深化,藝術管理活動不僅具有了更為豐富與多元的使命,而且更多鮮活的和動態的藝術活動方式,均對我國藝術管理學界和業界提出種種挑戰與啟示。在當代,如何凝聚在國家文化藝術發展總目標之下,深入研究國際藝術傳播與貿易的基本規律,嚴格遵守我國藝術傳播與貿易的政策、法律與法規,使藝術管理立于國家文化建設的前沿,推進藝術創作與生產的健康發展,尚需做出更為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