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安
(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福建 廈門 361026)
對于小學低年級段學生來說,古詩詞的文字晦澀、語言深奧、文章形式脫離實際生活,不符合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方式,導致很多低年級段小學生缺乏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不佳,容易出現“遺忘較快”“無法理解”的情況;創設直觀的音樂情境,搭配抑揚頓挫的吟唱配樂,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對音樂的探索熱情,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在古詩詞中融入音樂元素,帶領學生通過吟唱的方式學習古詩詞,能夠發揮學生的音樂記憶,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開展古詩詞與音樂的融合教學,促使學生對古詩詞學習、音樂課程學習產生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吟唱、體會、感受古詩詞中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熱情,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音樂素養,為今后的學習生涯奠定良好基礎[1]。
“詩、詞、歌、賦、禮、樂”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古人提升自身內在修養,體現良好文化素養的主要體現形式。自古以來,詩詞與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古人也會通過“吟誦”的方法將自己創作的詩文表達出來。
結合2018年國家頒布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這一文件內容,可以發現,古詩詞吟唱在小學教育中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吟唱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小學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入音樂元素,帶領學生反復吟唱古詩,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古詩中字詞、句子的意思,體會古詩的韻律美。古詩詞吟唱,通過歌曲的旋律,將古詩詞以富含語調變化的方法讀出來,通過高低起伏的節奏,形成特有的文化韻味,體現我國古詩詞的文化魅力。結合《音樂課程標準》內容,開展古詩詞吟唱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審美意識,幫助低年級小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多樣性,為小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音樂元素,開展古詩吟唱教學,能夠充分發揮音樂旋律對于學生記憶的強化作用,促使學生產生音樂記憶,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背誦效率,激發學生對“富含旋律的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在古詩詞吟唱的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的古詩詞融入相應的音樂元素,為其配置樂曲,學生只需要跟著樂曲反復吟唱古詩詞,就很容易產生牢固的音樂記憶,而不再需要“死記硬背”,這種方式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促使學生“更愿意學習古詩詞”。在樂曲旋律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對音樂產生情感反應與欣賞感受,在反復吟唱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融入自身情感,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古詩詞的內涵,學習古詩詞,品味古詩詞,以此提高古詩詞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古詩詞學習興趣[2]。
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音樂元素,開展古詩吟唱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逐漸養成良好的音樂文化素養。低年級段的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歷與閱歷,若讓學生一味的品讀古詩詞,則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難以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若一味地開展單一的音樂賞析教學活動,則會促使小學生感到厭煩,引起小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厭倦心理。在引入音樂元素之后,教師為不同情感的古詩詞配備相應情感的樂曲,學生能夠在吟唱的同時感受樂曲中的情感,若樂曲激蕩起伏,則學生會感到激動、壯闊,若樂曲如涓涓細流,則學生會感受安靜、舒適,若樂曲跳脫歡快,則學生會感受到愉悅、喜悅;通過這種方式,以音樂喚醒學生的情感感知,之后在反復吟唱的過程中,將古詩詞中的詞句與樂曲變化相匹配,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不同旋律下的古詩的情感變化,感受到古詩詞吟唱中的音樂魅力,以此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深切感受吟唱旋律中的情感內涵。長此以往,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音樂文化素養,形成良好的民族音樂審美意識。
現如今,古詩詞吟唱在小學低年級段教學中廣為流傳,教師在開展古詩詞吟唱活動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吟唱教學的方法和吟唱教學的內容。方法與內容之間是具有密切聯系的,吟唱內容是開展不同吟唱教學的基礎;簡而言之,就是在吟唱教學中需要考慮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吟唱內容,開展合適的吟唱教學方式,以此體現吟唱教學的應用價值,
在古詩詞吟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緊緊把握“教學目的”——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全面考慮小學生的年齡情況、興趣愛好、古詩詞儲備情況、音樂賞析素養等綜合因素,適當選擇古風樂曲、現代傳統樂器樂曲等不同風格的樂曲作為配樂,若班級學生的基礎素養水平較低,教師可以從“緩慢節奏的抒情樂曲”入手;若班級學生具備一定的古詩詞素養及音樂審美意識,則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古箏曲、笛子曲目等;要盡可能避免“為了吟唱教學而吟唱”的情況,要規避一些古風古韻但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曲目。此外,若教師音樂素養良好,建議音樂教師與語文教師聯合開展古詩詞吟唱教學,根據低年級段小學生古詩分布、低年級音樂教材內容分布情況,為古詩重新譜曲,以此降低曲目的理解難度,有效實現吟唱教學目的[3]。
一般來說,在古詩詞吟唱教學中,需要將“古詩”以歌曲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按照學習歌曲的順序學習古詩,比如先聽音樂、之后看古詩詞,最后將古詩詞與音樂融合在一起展現給學生,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吟唱教學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古詩詞吟唱與歌曲歌唱之間的不同,“唱”是歌曲的最終環節,是古詩詞吟唱的最初環節,吟唱的重點在于學習吟唱時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引出學生自己的見解,啟發學生的學習感受。
在古詩詞吟唱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握吟唱技巧,比如抑揚頓挫、字正腔圓、句讀停頓等,若學生張弛有度、字正腔圓則能夠很自然的將古詩詞的情感引出來,從而開展古詩詞學習,體現古詩吟唱的應用價值。在古詩詞吟唱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對古詩詞的理解,感受不同音樂旋律下的情感內涵,從而形成對音樂韻律與旋律的理解,有效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民族音樂審美意識,凸顯音樂課程標準理念。
小學生是吟唱的初學者,教師可以結合人教版教材中的古詩詞、人教版音樂教材中的教學目標,結合附錄中的《長干行》《漁歌子》等歡快的小曲子進行配樂,在學生對古詩吟唱產生一定興趣之后,教師可以隨著古詩難度的提高適當增加曲目的深奧程度,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古詩吟唱素養,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4]。
在小學古詩詞中引入音樂元素開展古詩詞吟唱教學活動,教師要明確小學生的興趣點,引入一些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吟唱元素,以此喚醒學生的學習感知,擺脫單調、枯燥的古詩詞學習氛圍。相較于古典音樂,小學生對于流行音樂、中國風流行樂的感知更強,接受程度更高。因此,在一開始進行古詩吟唱時,為了避免學生對古詩詞吟唱產生“刻板”“深奧”“難以理解”的印象,教師可以適當融入一些比較流行額度中國風樂曲,以此激發學生對古詩的吟唱興趣,為今后開展更加規范的古詩吟唱教學奠定良好基礎[5]。
在人音版一年級的《春曉》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首古詩的詞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為學生選擇一些合適的曲目,比如:《山水之間》,這首曲目的音樂節奏較為舒緩、恬靜,比較符合《春曉》中“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情感。在實際吟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本首曲目(將歌曲中的歌詞去掉,節選最符合的一段樂曲),配合字幕,讓學生在聽到特定段落曲目時眼前出現古詩詞詞句;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演示本首古詩的吟唱,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紛紛主動參與到古詩吟唱中。
在小學古詩詞中引入音樂元素開展古詩詞吟唱教學活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吟唱感受,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鼓勵學生主動嘗試吟唱,讓學生在吟唱中體會到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古詩詞。上文提到教師通過引入現代古風音樂元素的方式為學生配樂,給學生演示古詩吟唱,這種有趣的方式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吟唱興趣,紛紛加入到教師演示的吟唱隊伍中。除了這種方式,教師還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強化學生的吟唱感受,弱化“吟唱門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古詩詞吟唱環節。
結合人音版一年級的《春曉》的古詩詞吟唱教學,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山水之間》的背景音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跟隨者背景音樂的節奏“哼哼”,此時整個班級中都是“哼哼”的聲音,小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性與趣味感知被挑起。之后,教師可以逐漸在“哼哼”中融入古詩詞“春眠不覺曉”,從加入一句至此一直到加入全部詩詞,反復不間斷地帶領學生吟唱,讓學生自然的從“哼哼”過度到“吟唱”的環節,自然而然的參與到吟唱環節中,以此提高古詩詞吟唱活動開展效率,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
在小學古詩詞中引入音樂元素開展古詩詞吟唱教學活動,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中的內在含義,感受民族音樂、樂曲中的情感內涵。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吟唱情況,更好關注學生在吟唱過程中獲得了哪些體會。教師可以在完成初步古詩詞吟唱之后,帶領學生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了解“古詩詞背后的故事”,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古詩詞創作小故事”“再現古詩詞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跨中了解古詩詞的全部創作背景,了解作者在創作古詩詞前后的經歷;之后,讓班級學生小組為單位,通過小話劇表演等方式再現古詩詞情境,便于學生在之后的古詩詞吟唱中加入自己的體會,對樂曲及古詩詞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人音版二年級的《草》的古詩詞吟唱教學中,教師為其配置的樂曲為一首古箏曲,曲風時而激蕩時而奮發。教師在提前制作好了小動畫之后,將白居易十六歲時送別友人的情景模仿出來,通過“白居易”動畫人物的話語、動作體現出少年人的意氣風發。通過這一短動畫,學生能夠基本了解“十六歲的白居易”正處于一種“人生得意”的狀態中,因此,哪怕是“惜別”的詩句,仍然充滿了希望與憧憬,這與班級小學生每天放學期待第二天與同學見面是一樣的道理與情感。之后,教師可以讓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自己之前的理解,組織開展小型即興話劇表演,將音樂作為背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表現出白居易對友人“依依不舍”“滿懷期待希望再次見面”的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實現情境再現,加深對本首詩情感的理解,強化古詩詞吟唱教學效果。
在小學古詩詞中引入音樂元素開展古詩詞吟唱教學活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作,以此發散學生思維,凸顯低年級小學生在古詩吟唱中的感受,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古風古韻的傳承。
結合上文的《草》古詩吟唱教學活動,小學音樂教師已經為學生配置了相應的古箏曲,同時學生通過觀看小動畫、結合自身體會,對本首次產生了一定的理解。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請同學們根據自己以往‘惜別’好朋友時的心情,將《草》通過你自己的旋律吟唱出來好嗎?”,此時班級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對音樂與古詩詞的理解較為淺薄,但是現代小學生日常接觸的事物較多,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開展“表演創造性吟唱”活動,就是讓學生在音樂旋律之下吟唱“我有一個好朋友,我們即將分別,我很想再見到他”等詞語。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肢體動作,以此強化學生對本首歌曲與古詩詞的理解。
綜上所述,古詩詞吟唱是一種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古詩詞教學方式。在古詩吟唱的過程中,小學生能夠通過感受音樂旋律,體會音樂中的藝術美感,弱化對古詩詞的抵觸心理,順應音樂的引導反復吟唱古詩詞,以此形成牢固的吟唱記憶,提高學生的古詩詞記憶能力;還能夠感受吟唱中“抑揚頓挫”的變化,從而體會其中思想情感,幫助小學生學會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內涵。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吟唱的作用,可以適當導入吟唱元素,鼓勵學生主動吟唱;帶領學生了解古詩詞創作背景,強化學生的吟唱體會,感受古詩詞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