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桐
(浙江省杭州長江實驗小學,浙江 杭州 310000)
兒童戲劇表演是介于劇場表演與兒童戲劇游戲之間的一種即興自發(fā)的課堂活動,兒童經驗的重建過程和動作、語言的“自發(fā)性”表達顯得尤為重要。兒童戲劇對孩子們語言的表達、思考以及認識世界有著強化作用,在兒童創(chuàng)作戲劇的過程中,可以激發(fā)教師和學生的人文意識,起到審美教育的作用。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戲劇表演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引領由學生自己完成對音樂形象、音樂內容、音樂情感的感悟,并將自己的感受通過戲劇的形式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
1.豐富情感體驗 塑造完整人格
兒童參與戲劇表演活動,在一次次的角色扮演中,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更清晰的自我概念,正確認識自我和周圍的世界,并從戲劇中體驗豐富的情感,促使兒童反思自己,對生活認真思考,從而塑造更完整的人格。
戲劇表演對音樂課堂起到了點睛的作用,音樂的美,靠心靈去感悟,身心去體驗。有時候在課堂上音樂教師的語言對學生們來說是蒼白的,但依靠戲劇的形式讓孩子們體驗音樂中的情感,可能更加貼近學生的心靈。
2.培養(yǎng)合作精神 促進全面發(fā)展
戲劇表演還有助于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因為戲劇需要的是合作,而且是集體的配合,它是面向大眾的。無論是排練一個課本劇、一個體驗片段,還是一段音樂,都需要孩子們互相合作,有些孩子作導演,有些作編劇,有些作道具,在這個通力合作的過程中就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合作精神。
據歐盟2010年發(fā)布的一項名為“DICE”的調查報告,涉及從小學到高中的跨國研究,其結果表示,上過戲劇課的孩子們,在閱讀理解以及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而且顯得更加自信,善于交流,更具有同情心,更能關心他人。
兒童戲劇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主要分為四種。
1.對話式。主要用角色的語言及對話來表現(xiàn),學生也可以適當加入自己的語言。就比如演課本劇,經常會用到故事中主角的對話來演繹。
2.啞劇式。主要通過角色的神態(tài)動作來表現(xiàn)。比如《玩具兵進行曲》士兵們出現(xiàn)時調皮搗蛋的樣子,學生可以用動作和表情來表現(xiàn)。
3.舞蹈式。主要通過角色的肢體音樂律動來表現(xiàn),例如在欣賞音樂作品《三只小豬》時,讓孩子們用一段活潑的肢體律動表現(xiàn)音樂場景,小豬建房子的快樂心情。
4.組合式。通過旁白或者是分成若干幕的方式,把學生的音樂律動、對話表演等串聯(lián)起來或進行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戲劇表演。
興趣是基礎,孩子們剛剛接觸音樂學習,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十分必要。針對孩子們的心理成長規(guī)律,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令孩子有興趣的內容,運用戲劇的方式融入課堂中,如表演游戲類歌曲、伙伴游戲類歌曲等。
例如筆者教學一年級《玩具兵進行曲》一課,就以學生興趣為首,讓孩子們扮演玩具兵,老師扮演將軍,首先讓孩子們聆聽音樂,想象自己是玩具兵,聽著音樂進行身體律動,隨著音樂速度、力度、旋律的變化讓孩子們想象故事場景,比如玩具兵剛走出玩具箱時膽小的樣子,與謹慎的肢體配合音樂營造氛圍,再到演繹“將軍”出場帶著所有“玩具兵”們快樂地游戲的場面,整堂音樂課圍繞著“玩具兵”的活動主題展開。
孩子們對這堂課的印象很深刻,這個案例中運用了戲劇表演的方法,讓孩子們模仿角色動作,展開想象,在設定的場景中,聆聽音樂,感受音樂,音樂課堂輕松愉快,對音樂的感知記憶深刻,能幫助孩子獲得美好的音樂體驗。
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課堂中應強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應該是通過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chuàng)等各式音樂活動實踐得來。而在運用戲劇表演方法中,學生需要利用音樂元素、音樂形象,自行想象編創(chuàng)表演,在這樣多種形式的表演練習中,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在《調皮的小鬧鐘》這節(jié)課例中就用到了組合式戲劇表演。這是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光靠單純地聆聽并不能發(fā)揮孩子的能動性,也不能主動去表現(xiàn)音樂。教師可以做一些戲劇表演練習來豐富音樂課堂,提升孩子們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充分利用這個背景,讓孩子們扮演在鐘表店里的小鬧鐘們,各式各樣的品種,有些孩子三三兩兩一起組合扮演布谷鐘,有些孩子表演老爺鐘,有些則是扮演電子鐘表,這些“鐘表們“還必須跟隨著管弦樂曲的旋律,用肢體動作、打擊樂器表演出不同的情景:主人不在時、開心快樂時、夜深人靜時。
通過這樣的兒童戲劇表演練習,孩子們不僅可以樂在課堂,更會仔細聆聽音樂中的元素變化,如音的長短、音量的高低等等,根據變化用自己的方式將感受到的音樂體驗,更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感受、想象、創(chuàng)作、合作、表達等音樂學習能力。
整理了教材后發(fā)現(xiàn),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版本的音樂教材總共12冊,其中有7冊書中有戲劇相關內容。在這幾個單元的音樂課中,教師們都會介紹戲劇相關文化,也必然會將戲劇表演方法用于課堂教學中。
在上《京調》這一課時,首先結合《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中的鑼鼓經作為開場,緊接著通過唱一唱(精彩念白),做一做(京劇舞臺手、腳、眼的基本動作),感受戲曲的魅力,通過各種方式反復對比聆聽,引導孩子們熟悉京劇板式和韻味,通過京劇教學,讓孩子們在做中唱,唱中演。并且在熟練演唱歌曲的同時,分角色扮演京劇行當,女孩子可以扮演花旦,學習花旦的走姿、唱腔,男孩子則選武生,非常威武雄壯。一個單元的教學完成之后還可以進行“京劇大舞臺”的展示,每個班級即興創(chuàng)作京劇場景、橋段,表演形式不限,運用說、唱、演、奏等形式表現(xiàn)自己對京劇的理解。學生們可以在音樂課大膽想象,將自己喜歡的情節(jié)、對話,配上音樂。像這樣創(chuàng)意改編角色的實踐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一舉兩得。
根據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等身心特點,在三年級上冊欣賞課《維也納的音樂鐘》中,圍繞“鐘聲”這一主題,通過聽、唱、畫、演、創(chuàng)等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來感受和體驗美妙的“鐘聲”音樂,區(qū)分主題音樂和插部,了解回旋式曲式。課堂中為音樂作品創(chuàng)編故事、表演各樂段主人公特點等環(huán)節(jié),通過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情境體驗中,運用戲劇表演的形式學習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
戲劇表演方法在音樂課中的運用還體現(xiàn)在對集體的配合度要求度高,即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進入角色、獲取成功體驗。
在課例《青蛙音樂會》中,可以通過聽、畫、模仿、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形式,最后進行集體合作表演。
片段:首先聆聽樂曲的第一遍,讓學生邊聽邊在紙上畫各種形態(tài)的青蛙;請孩子們邊聽教師鋼琴彈奏的主題樂段,邊模仿自己想象的小青蛙;再次聆聽樂曲,并為場景取名字;給孩子們分組,根據題目的名字進行場景的創(chuàng)編;全班創(chuàng)作音響(青蛙—舞板呱呱呱風聲—嘴呼—雨聲—沙蛋沙沙沙雷聲—雷鳴筒 嘩啦)。
集體表演中,孩子們會根據音樂變化即興發(fā)揮,有時快樂、有時安靜、有時恐懼、有時歡鬧。同樣的方法還可以用于課例《春天舉行音樂會》《四季童趣》《打字機》等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中,讓孩子們集體參與創(chuàng)造、表演。
戲劇表演的形式要求孩子們全員參與,老師也融入這個音樂場景中,通過與同伴以及老師的集體合作配合練習,讓音樂課充滿趣味,更提高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筆者認為兒童戲劇表演可以促進學生理解、觀察、感受、想象、表現(xiàn)等多方面的音樂學習能力,并從而最終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平時的教學中,雖然每個單元都有欣賞和演唱的曲目,但在教授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掌握程度往往是歌唱曲目高于欣賞曲目,欣賞課流于形式的更多一些,采取的教學方式也過于單一。
教學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欣賞教學中如果合理地運用戲劇表演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知興趣,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在歌唱方面,戲劇表演的運用也能夠幫助孩子們理解歌曲的內涵,豐富歌唱的表現(xiàn)能力。最終通過戲劇表演的方法,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全方面音樂體驗,最大化地感受音樂作品本身的魅力。
在音樂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中,可以借鑒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奧爾夫教學法中的許多體驗練習;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實踐;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圖譜、手勢等等。以及本文探討的兒童戲劇表演方法,都給予孩子們更多個人特殊的體驗,這不再是老師教給他們,而是真正讓他們通過體驗獲得的音樂感悟,這種感受將會是深刻并且難忘的。對教育者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發(fā)展和挑戰(zhàn),需要所有的老師們不斷地累積,不斷實踐,不斷與智者同行,與美者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