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容 (河套學院)
內蒙古后套地區是蒙古族的主要積聚地之一,烏拉特民歌是當地極具蒙古族人文特色的音樂表現形式,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民歌類型,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烏拉特民歌在表現形式上自成體系,充分展現了蒙古族人民的音樂創造力和表現力,將內蒙古后套地區濃郁的民族文化底蘊以及民族特色完美的呈現出來,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在民歌發展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烏拉特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伊始,隨著喇嘛教在內蒙古后套地區的盛行,各種有關于說教、傳教的歌曲隨之而來,并且快速地在蒙古族人民中推廣和普及起來,在烏拉特民歌的形成和傳承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烏拉特蒙古部落在1648年從呼倫貝爾遷徙到陰山南北戍守邊關,烏拉特民歌也是從呼倫貝爾傳播過來的,時至今日烏拉特民歌中也能夠聽到很多與蒙古族早期音樂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例如《寶貝歌》、《敖包誦》等都表現出明顯的呼倫貝爾音樂色彩[1]。
烏拉特民歌與蒙古族其它部落的民間音樂相比,因為在傳承和發展民歌的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響,體現了不用于其它民歌的音樂特征。其中,烏拉特民歌的調性以及結構展現出特有的曲式規則。烏拉特民歌主要以徽調式和羽調式為主,輔以宮調式、角調式以及商調式。徽調式和羽調式在烏拉特民歌中的使用比較廣泛,正音級使用下屬音和屬音,在穩定調式的調性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烏拉特民歌音樂色彩上,徽調式比較明亮,羽調式則強調柔和和暗淡。烏拉特民歌的結構大多數以短調為主,大多數的民歌作品都采用了一段曲式的結構,通常為四句體結構,例如《烏拉特旗的禮節好》,作為烏拉特民歌的代表作品,其調式是C徽五聲,主要音是Ⅰ、Ⅳ、Ⅴ級,穩定性很好,該曲目的結構是典型的四句體結構,音域十分寬廣,處處充滿火熱激情的色彩[2]。
烏拉特民歌的旋律形態極具個性,既有平穩的級進,又有積極的跳進。烏拉特民歌的音程旋律構成包括了同音重復、大二度以及大小三度,旋律形態平穩且流暢,音樂的表達顯得相對柔和和舒緩,屬于抒情性的音樂風格[3]。例如《高高的毛妮山頂》,作為烏拉特民歌中極具代表色彩的曲目,歌曲的開始就是以下行級進為主體的旋律形態,緊接著就是與主體內容相呼應和重復的展現,使得歌曲的主題能夠平穩的進展,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旋律形態。除此之外,烏拉特民歌中還有著很多大幅度的積極跳進旋律,帶給聆聽者思潮的波動,推動了音樂曲目的進一步發展,深入挖掘了民歌的內涵。烏拉特民歌的旋律跳進主要體現在單音程大跳、復音程大跳上,純四度、五度的跳進應用十分廣泛,純八度的跳進由于對歌唱者的能力要求比較高,而且音域跨度大,聲線轉換也比較快,是蒙古族歌手獨特的演唱技巧。
音樂作為一種時間藝術,對節奏節拍的把握十分重要。烏拉特民歌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其節奏體系形成的過程中,形成了短調節奏以及長調節奏兩種不同的形式,其節奏節拍也表現出不一樣的獨特規律。從烏拉特民歌的節奏節拍上看,規范性節奏和變化性節奏的融合是主要特征,其中,規范性的節奏是民歌傳承與發展的需求,主要表現在短調民歌中,這類民歌普遍篇幅小、曲調緊湊,而且具有整齊、鮮明的節奏,音域比較窄[4]。再加上烏拉特民歌大多數是一段式曲調,整體為兩句體或者四句體,節奏節拍相對固定,層次感強、強弱關系清晰。而烏拉特長調民歌則是一種特有的歌曲形態,蒙古語唱歌字少腔長、節奏變化性很強,歌曲節奏比較自由,具有一定的即興和原創屬性。
烏拉特民歌的形成與傳教有很大的關系,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經歷了多次的創新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如今的表現形式。烏拉特民歌的內容創作大多與蒙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民俗特點等有直接關聯,歌曲中經常呈現出廣袤的草原、高聳連綿的山脈以及清澈寧靜的湖水等景象,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除此之外,烏拉特民歌還涉及到愛情、贊美、哲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所以,按照內容表現的差異,可以將烏拉特民歌分為英雄贊歌、感恩歌、教誨訓誡歌、愛情歌以及家鄉頌歌等[5],歌曲內容十分豐富,處處體現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
前文中提高烏拉特民歌主要有短調和長調之分,其中,長調歌是蒙古族人民對自由草原牧歌的統稱,歌曲旋律綿長且富有波動感,曲調悠揚、舒展,變化很多,長調歌是蒙古語“烏日汀道”,意為長曲調、自由節奏。短調歌在蒙古語中被稱為“寶根寧道”,是蒙古族人民對節奏型草原歌曲的統稱,其旋律大多呈現出“起、承、轉、合”有序進行的規律,歌曲節拍的強弱和巡回往返等節奏變化都由小節線進行劃分,節奏和旋律規律比較固定[6]。
烏拉特民歌的音樂形態主要包括律歌、和歌、古如道(歌)以及散歌四種,其中,律歌是包括政歌、宴歌以及教誨訓誡歌等較為嚴肅的歌曲統稱,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知識和文化禮儀等。和歌則是一種男女混聲合唱的歌曲,有一唱眾和之意,是蒙古族多聲部合唱的初期表現形式,同時也是現如今蒙古族民歌傳承下來的最重要的音樂形態[7]。古如道又被成為古如,源自于藏語,解釋為通過歌曲表達宗教思想,最初形成于寺廟,后流傳到民間。散歌則是一種以大眾化為特點的音樂形態,包括了社會現實、愛情、思念、稱贊歌頌等多個方面,是一種普及面最廣的民歌形態,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對民歌發展的需求[8]。
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想要有效的傳承與保護烏拉特民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強民族教育,提高蒙古族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烏拉特民歌演唱需要使用蒙古語,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們幾乎沒有人會說蒙古語、會寫蒙古文,就連蒙古族的人都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會寫漢字、說漢語。沒有了民族文化作為基礎,何來的文化傳承與保護。所以,國家必須在教育階段不斷滲透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歷程,將蒙古族的文字、語言等傳承下去,以此才能進行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烏拉特民歌之所以逐漸被遺忘、被淘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得到有效的宣傳。現階段,人們普遍熟知并熱衷的音樂大多屬于流行音樂,其中不乏大量的西方音樂,而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卻鮮有認知,甚至無人問曉,這與社會的發展趨勢有很大的關系。為了改變烏拉特民歌的發展現狀,我們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去擴大烏拉特民歌的宣傳范圍,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媒體平臺介紹和講述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和發展進程等,讓更多的人了解烏拉特民歌樂,感受到烏拉特民歌的魅力,以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和挖掘,為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烏拉特民歌作為蒙古族極具代表性的歌曲類型之一,在傳承與保護方面面臨著文化產業投入不足,重視程度低等現實問題,致使烏拉特民歌的普及度和流傳度都不是很高,僅僅在蒙古地區被人們所認識、傳唱。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本質上花銷并不大,只要是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模式即可,但是文化藝術的傳承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有堅持不懈的長期投入,這點就很難做到了。因此,為了保證烏拉特民歌的有效傳承和保護,國家應該以蒙古族的民族特色為主題,構建一個完整的蒙古族文化產業,其中就要包括烏拉特民歌,文化產業的建立不但可以擴大蒙古族文化、藝術以及人文等方面在社會上的影響范圍,而且會吸引到社會資本的注意,從而在蒙古族文化產業中注入資金,間接的促進了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擁有豐富蒙古族文化知識和藝術細胞的優秀人才,只有借助人的傳播和擴散,烏拉特民歌才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國家在培養相關人才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蒙古族地區的文化傳承特點和發展趨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此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更多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人才,為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基本的人才保障。國家要著重注意對蒙古族兒童的教育,要培養他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并且鼓勵他們學蒙古語、說蒙古語、唱蒙古民歌。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必須從娃娃抓起,才能保證其具有持久的動力,保證其更長久的流傳下去。
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問題給國家的文化發展敲響了警鐘,國家必須在此方面進行深入的調研,結合蒙古族的文化特點和民歌傳承與保護現狀,制定健全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制度,對民族文化和藝術的發展進行全面的規范和監管,以此才能確保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能夠有效開展,減少喊口號、走形式的問題發生,維持烏拉特民歌傳承與保護的發展態勢。
總之,烏拉特民歌在我國的音樂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為我國的民族音樂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應該得到有效的傳承與保護。我們要充分了解烏拉特民歌的發展歷史以及音樂內涵和特征等,進而發現其音樂價值,通過多渠道并進的方式去加強傳承與保護,促進烏拉特民歌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