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銘 (中北大學)
音樂廳里奏響華麗莊嚴的交響樂、城堡中傳出清澈靈動的鋼琴曲、精致布景下演出的詼諧歌舞劇……古典音樂作為高雅藝術的代表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獨特的精神魅力。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文化知識的產業化和商業化越來越凸顯,人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在音樂藝術領域,近年來,國內大部分觀眾的審美偏向于流行音樂,“廣場舞”、“抖音”、“說唱音樂”、“電子音樂”逐漸變為了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主流媒體中充斥的也大都是流行音樂,甚至由人工在電腦上制作出的“虛擬歌手”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崇拜的“新”偶像。
古典音樂的受眾群相較于流行音樂的受眾群較為單薄,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從欣賞角度來看,在大部分人心中,古典音樂本身帶有較強的嚴肅性和高雅性,需要具備大量相關的專業知識才可以欣賞,但學習或從事相關專業的人相較其他文理專業較少,這樣“高冷”的形象使得一些觀眾可能止步在音樂廳前,打消了觀看的念頭。第二,從演出環境來說,目前古典音樂會主要還是在大劇院、音樂廳等場所上演,欣賞過程中也需要維持安靜的氛圍,仿佛臺上臺下隔著不能逾越的距離,缺少互動性,疏遠了音樂家與觀眾的距離。此外,國內適合古典音樂演出的大劇院、音樂廳數量也不及歐洲等地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許多愛好者寧可呆在家中聽音響,也不愿走到音樂廳或大劇院。第三,除了原有的中年人群支撐起的受眾基礎外,孩子正慢慢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消費者。但國內目前的情況是,在學習古典音樂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一味的要求孩子考級、比賽、和同齡人之間比較,從而使學習古典音樂變成一種功利性的負擔,導致孩子們并不能真正理解古典音樂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首先,從傳播和推廣方式來看:第一,我們可以利用高速發展的網絡和移動互聯,借助數字音樂平臺和音頻分享平臺,創建一些欣賞和學習古典音樂的APP,例如開發商Touchpress Limited旗下的“The Orchestra”。使用者在這個APP中不僅可以聆聽樂團演奏,多個攝像機錄制的模式還允許我們毫不費力地切換角度,觀看完全交互式的回放視頻。通過詳細的圖文、音頻等,使用者還可以看到、聽到各種樂器詳盡的文字和語音解說,在學習和培養興趣階段,這無疑是一種獨特又吸引人的體驗方式。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其他平臺,例如“喜馬拉雅FM”、“跟誰學”等APP,制作一些導賞系列,由淺及深,使古典音樂愛好者們可以直接與專家們進行溝通交流,足不出戶,獲取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從而拉近我們與古典音樂的距離。此外,以上的方式同樣可以應用在古典音樂的教育領域當中,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更是讓線上網絡課程變成了我們學習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許多知名的專業學者及教師通過線上與學生及音樂愛好者進行互動教學,打破空間界限,使得一些身處二、三線城市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更多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欣賞與學習的雙重價值。第二,我們可以借助線上直播和數字轉播技術,擴大古典音樂的受眾面積,打破來自空間上的限制,使得不能到達音樂會現場的觀眾同樣能得到沉浸其中的機會。
其次,我們可以將古典音樂與IP的概念相結合,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推出更多的青年藝術家IP,在粉絲效應的帶動下,拓展古典音樂的潛在受眾。例如:著名鋼琴家郎朗就在自己的微博下面,定期更新教學短視頻或演奏短視頻,并且積極地與大眾互動,以他幽默輕松的風格吸引了許多琴童及音樂愛好者。
除了通過上述提到的幾種線上傳播方式以外,我們也可以通過豐富線下的演出形式來提高古典音樂的影響力。像舉行古典音樂節、古典音樂培訓、以及將古典音樂與酒店文化結合,或探索音樂小鎮、音樂主題公園等方式,都可以利用當下流行的消費理念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使古典音樂走出傳統的音樂廳、大劇院,形成一個城市的品牌,在商業模式的背景下促進古典音樂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步提高。
隨著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代表傳統的音樂文化在普遍大眾中缺乏熱度,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更多的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普遍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漸漸聽不到傳統音樂的聲音,這樣也導致了傳統音樂傳承人的老化;另一方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破壞了許多傳統音樂長久以來生存的環境,阻礙了其繼續向前發展,因此,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作為音樂工作者來說,讓大眾傾聽傳統音樂是我們的重任。
針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層面來看,首先,我們從本身的藝術形式來討論,傳承人老化、缺乏年輕繼承人是傳統音樂面臨的問題之一,筆者認為,可以大力推廣“研習班”等教育、傳播形式,例如:2017年苗鄉侗寨民歌民俗研修班在貴州圓滿落幕。參加研修班的音樂教師們在研習時間里,欣賞了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的精彩表演;參觀小黃村侗族大歌博物館,了解“飯養身,歌養心”的侗族文化;還深入到苗族侗寨之中,向侗族大歌傳承人、當地原住民討教苗、侗族音樂的精髓。筆者了解到,在這里,即使是年紀小小的孩子們,唱起民族歌曲也是信手拈來。這種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教育,便是苗族、侗族音樂得以長久傳承的原因。這使參加研習活動的老師們在感悟當地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了解到如何保護、發展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加強如侗族大歌這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音樂課堂中的弘揚與傳播,從而也在無形中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埋下了傳承人的種子。
其次,從通過加強傳播對傳統音樂進行保護的層面來討論,我們可以借助移動互聯和數字媒體等快捷方便、全球化的特性,建立“傳統音樂線上博物館”APP,其中包含全球各地的傳統音樂文化:九千年前的“賈湖骨笛”360度展示、吳儂軟語的南方戲曲欣賞、古今琵琶的對比展示……大眾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和學習,發表自己的疑問和觀點,點播自己喜愛的傳統音樂頻道,充滿傳統氣息的界面制作令使用者仿佛真的置身在博物館中。同時,也可以在線上了解身邊有關傳統音樂演出的信息及訂購相關演出票,這樣既強調保護了傳統的樂器文物、也推廣了傳統音樂文化。
在保護傳統音樂的同時我們也要為傳統音樂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首先,仍從傳統音樂的藝術本身來看,我們可以運用當下熱門的“跨界”一詞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播。第一,傳統音樂可以與不同的音樂風格結合,例如:由十三月文化打造的世界音樂廠牌“新樂府”,就是一個重新挖掘現代音樂并包裝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使其更加符合現代音樂審美的跨界音樂活動。活動中大量新穎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一批有想法的年輕音樂人,說明包括90后在內的新生代對傳統的戲曲藝術并不抵觸,反而興趣濃厚,并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創意的靈感和生活的樂趣。筆者認為,這樣的活動和演出形式是新穎的,但在嘗試跨界的同時,我們也要多進行探索和磨合,避免簡單隨意的拼湊和只圖創新不顧保護的盲目組合,要把握傳統音樂的本質與原汁原味。第二,從傳統音樂與不同藝術形式的結合來看,例如像譚盾等青年作曲家,創作了如《鬼戲》、《地圖》等,將傳統音樂與交響樂、高科技等進行了巧妙融合,在帶給觀眾視覺、聽覺上的震撼感受外,也促進了我國青年音樂家藝術創作力的繁榮發展。
其次,從傳統音樂的推廣以促進其發展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借助最常見的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進行傳播。筆者認為,國內一些有關傳統音樂的電視節目大都是以原作品原樣呈現為主,我們可以借鑒諸多類似于“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亦或是“國風美少年”等由當下流量或實力明星參與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經驗,制作類似電視、網絡節目,或是簡潔明快的短視頻。人們在滿足“追星”心理的同時,利用碎片時間,就可以無形中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例如,“經典詠流傳”就是以明星、或普通人為代表的經典傳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混合傳統音樂的元素,重新演唱經典詩詞,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歌曲演唱完畢,由傳唱人、其他嘉賓講述歌曲創作背景,時代意義。后通過鑒賞團成員對傳唱歌曲的專業點評,將經典和流行有機結合在一起,挖掘詩詞背后的故事,以現代人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學習詩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除此之外,對于傳統音樂的教育也應更加重視,第一,我們可以利用現今孩子們感興趣的新科技、新技術,如VR實景體驗,通過簡單的儀器設備,親身體驗在具體情境中演奏傳統樂器,或是安靜的觀賞傳統音樂或器樂的一代代變化,讓孩子們在娛樂中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第二,對于目前許多學校容易忽視音樂課、傳統文化課代替音樂課等狀況,國家也應出臺相應政策,這樣,在國家的扶持和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才可以在孩子們中間建立民族自豪感,達到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和尊重。
總而言之,不論是西方古典音樂,還是中國傳統音樂,不論發展速度快與慢,有保護才有發展,西方古典音樂及中國傳統音樂以其自身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一定會得到更多人的學習和關注。不管是利用哪種方式傳播,筆者認為,都應該以藝術本身為起點和回歸點,既要保持純粹,也要靈活運用和融合一些有利于貼近大眾的方式方法,找到二者和市場中間的契合點,給它們提供更多可以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機會,讓更多的人領略西方古典音樂及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