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文 (河南大學)
古箏在我國的發展也有幾千年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憑著特有的音色和清新典雅的格調,在我們現代的音樂市場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中,如何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古箏藝術成為每一位古箏音樂人思考重要課題。
古箏是我國古代樂器中比較有代表的一種樂器,其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和內在的傳承,古箏表現出來的特有的音色、文化內涵、哲學思想讓人信服,很多人對其喜愛其實超過鋼琴等從國外傳來的一些樂器,它是具有深厚群眾性基礎的一種古代樂器,而且表演呈現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曲目也比較多,讓表演者和觀賞者都有比較大的選擇空間,這樣的樂器本身就有其傳播的價值。在國家倡導全面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古箏又迎來發展的新機遇,表現在各地學習古箏的人數迅速增加,它成為傳統樂器中學習者最多的一種樂器,人數基本與學習鋼琴的人數持平,而且有超過鋼琴的勢頭。通過古箏平民化的演出方式,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讓古箏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這樣也利于古箏自身的傳播,以及其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古箏在現代社會中有兩種傳播途徑,一種就是現場傳播,比如到某地進行現場古箏演出,觀眾可以零距離的與古箏以及古箏音樂接觸,觀眾通過看、聽、感受現場氛圍能較為直接地感受到古箏傳遞出來的韻味,以及那種傳統的文化音樂之美。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表演者更有激情,能更好地傳遞古箏的音律之美,通過彈奏結合自身的面部表情給觀眾一種美的感受,可以近距離的感染到觀眾,讓觀眾感同身受,激發觀者內心的美好。當然這樣的傳播途徑有不足,如現場人員較多聲音嘈雜而影響到聽眾的視聽感受,或者演出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難以盡情表達,讓藝術呈現的效果和觀者感受都受到很不好的影響;另一種,便是不直接接觸關注的傳播,這樣的傳播可以讓過多的觀眾和聽眾受益,音質有效受到播放設備的影響,它主要依附于電視、廣播、網絡以及各大播放平臺,觀眾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收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且傳播的地理范圍更廣、更高效,有利于學習者的學習,是提高他們技能的重要途徑。
古箏畢竟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樂器,年齡比較大的人在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兒童出于好奇心理接受相關內容也不難,比較難以推廣的人群還是集中在中青年人,他們在古箏的接受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在現階段,古箏藝術已經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它是古代藝術中最有群眾基礎的一個樂器,普通百姓對它接受起來也是輕而易舉,它看似很平和的音律背后藏著豐富的哲學內涵。這樣的特點,使它即能被高雅的人群接受,也能被普通民眾接受。現在很多人開始進行古箏學習,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漲,很多有潛力的人被挖掘出來,成為了知名的古箏藝術家。在行業如此繁華的背后,我們也要看到問題的存在,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只能學習零星的古箏知識,對古箏藝術沒有一個全面、系統性的認識,這是制約古箏藝術發展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古箏藝術宣傳時,沒有進行有針對性地宣傳或傳播,無論是大人小孩兒只知道幾首比較經典的古箏曲目,對古箏的其他印象基本全無。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古箏藝術進校園,還是古箏藝術進社區,或者是古箏藝術進企業,選用的都是那幾首比較經典的古箏曲目,沒有針對性地進行古箏藝術傳播,這對古箏藝術的發展來說是一種致命地打擊。人們認識事物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他必須先了解這個事物,然后才能接受他,才能應用它,它才能發揮出屬于自己的藝術價值,古箏藝術宣傳也應該符合這個邏輯。先讓人們普遍認識到古箏藝術美感,全面對古鎮藝術有一個了解,才能讓人們更好的欣賞感受古箏藝術。這樣需要我們擴大古箏藝術傳播涉及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的傳播。對傳播對象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是有針對性傳播的一個基礎,然后根據不一樣的受眾的特點,進行曲目選擇,進行傳播方式選擇,最后以最佳的效果呈現給觀者,讓觀者能順利地接受古箏藝術的熏陶。比如,對在校學生進行傳播時,就可以與語文課本中的詩詞進行相互聯系,或用古箏表現出古詩詞給人帶來那種意境,或用古箏作為背景說唱古詩詞,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時,感受傳統音樂帶來的美感。通過這樣的形式,為學生開展一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課程,讓學生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再比如,針對農民工進行演出時,就可以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古箏曲目讓其進行欣賞,最好是現場進行表演,讓農民工朋友感受古箏音樂帶來的放松愉悅的氛圍,進而讓他們喜歡上古箏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總之,在日常古箏傳播過程中,應該針對性上下功夫,這樣有利于古箏音樂形勢的傳播。
現在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很多的傳播途徑都要依靠它來完成。它幫助了古箏藝術走向繁榮,但是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傳播內容質量不過關,有的內容甚至出現了低俗化。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很多人有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可以成為一個傳播的有效路徑,加之很多人鐘愛古箏藝術,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發布一些古箏音頻文件、視頻文件,但是打開查看其中內容,制作的比較粗俗,而且不夠規范,為古箏學習者帶來了不好的典范,對不了解古箏藝術的人帶來了錯誤的信息,這是非常不利于古箏自身發展的。如果普通民眾這樣發信息,由于缺乏專業的訓練尚可以得到理解,可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專業人士為了經濟利益,也發類似的古箏音頻視頻文件,他們在背信了自己傳播使命的同時,對古箏本身的發展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影響行業的發展。比如,在現實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部分受過專業訓練的藝人,為了貪圖眼前的經濟利益,將古箏藝術與通俗歌曲進行相互融合,打造箏壇所謂的明星吸引眼球。殊不知,這樣嚴重損壞了古箏藝術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最終將會受到人們的厭棄。古箏屬于古典的音樂器材,它與民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演奏相關曲目,來表現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內涵。如果將曲目全部改為了通俗音樂,這樣的藝術效果是達不到的或者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有關部門應該正確引導古箏的發展,讓其與民族音樂進行有效融合,助力中國文化事業繁榮昌盛。此外,很多看似專業的播放平臺,其播放內容其實也是良莠不齊,究其原因就是網站把關不嚴審核不嚴,或者是審核者根本沒有專業的音樂知識或者專業的職業素養,降低了網絡中古箏藝術等可欣賞性,文化性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彰顯,當然,這樣的傳播也是不利于古鎮自身發展的,而且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沒有任何的好處。
古箏藝術傳播不能僅僅只傳播古箏藝術,而是要與相關行業進行有效融合,之后進行共同發展,產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傳播效果,這樣可以提高古箏藝術傳播的覆蓋面,還可以與相關藝術進行有效融合,讓更多的人能接觸到優秀的古箏音樂,讓更多的人去理解他、欣賞他、喜歡他,最終進而接受他。比如,古箏可以和書法進行融合,兩者都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載體,很多神韻、氣韻、追求的藝術效果意境都有相近之處,兩者都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達到藝術的巔峰。書法藝術中筆墨清淡,古箏藝術中音律的快慢,都可以進行相互結合,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給人美的享受。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生活,很多生活中的文藝愛好者他們對古箏十分喜愛的,特別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他們對古箏的熱愛也是炙熱的。在傳播過程中,就可以利用社會這個現象,將古箏于各種藝術形式進行相互融合,創造出新的藝術效果。當然,古箏還可以與傳統藝術中的中國繪畫、茶道藝術地進行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這樣能更廣泛的傳播古箏藝術。古箏屬于古老的樂器種類,要讓其散發新的光芒,就必須有新的元素進行注入,讓其生命力能得到彰顯釋放。
如果現在的古箏藝術,僅靠表演者進行傳播是不能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的,所以我們要將其看成為一個文化產業,通過完善這個產業鏈條中的各個相關環節來進行古箏藝術的高效傳播。比如,制作古箏,它本身就是一種對古箏藝術的傳播和繼承,使用工匠精神打造出來的,古箏本身就具有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具有人文價值,古箏樂器本身就是古箏的傳播者。再如,進行古箏曲目的創作,它也是一種有效的傳播古箏藝術的載體。最常見的就是我們舉辦各類古箏藝術表演,這是最有效的一種傳播途徑和傳播辦法。在傳播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在技藝的細節上下功夫,在個性化上做文章,讓更多的人接受古箏藝術,不斷追求傳播方式創新。甚至可以發展與古箏藝術相關聯的電影產業,通過電影的講述,對古箏藝術進行有效地傳播,同時還可以將相關的產業鏈做深做細。比如,可以制作相關的玩偶紀念品,配合古箏的宣傳。也可以舉行古箏音樂會,發送門票的同時搭配一些古箏有關的產品,一起銷售增加古箏的藝術傳播價值,甚至可以舉行古箏展覽會,將不同形式的古箏,不同年代的古箏放到一起進行展覽,增加活動的藝術氣息和文化氣息。
總之,古箏藝術的創新性傳播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任何傳播途徑不能偏離這個原則。古箏作為民族樂器,它適合與不同文化形式進行結合,這樣既可增加它的藝術價值,又可以增加它的影響力。任何的藝術形式只有走向群眾,它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古箏也不例外,在古鎮藝術傳播的過程中,要注意多深入基層、深入社區、深入農村、深入學校、深入企業,進行相關的藝術宣傳表演活動,讓其由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古箏藝術生命力的來源,這樣才能進行有效地傳播我國傳統藝術形式,彰顯傳統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