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薇 (南方醫科大學)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模式逐漸優化。在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患者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僅需要醫生為其生理疾病進行診斷治療,還需要醫生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提供給患者人文關懷。這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課程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對全面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音樂是人文學科的重要構成部分,要想在音樂課程中展現人文性,則需要明確音樂課程人文性的具體表現,以達到在進行音樂課程教學時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音樂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人文傳承。人們素來就向往追尋人文價值,音樂的人文傳承能夠跨越國界、跨越歷史。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音樂對于人的心靈與情感素來有著默契的人文展現。如孔子的“樂以教和”、西周時期的“制禮作樂”、“樂舞”等思想都蘊藏著深刻的人文性;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臘時期人們就發現音樂強大的力量,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在表達情感時更加細膩,且與美術、文學等學科相互融合,使得藝術人文視野更加開闊。在當代教育領域中,音樂課程是一種文化課程,具有強大的人文屬性,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事物的情感對待,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客觀向上、積極勇敢的健全人格;第二,人文體現。音樂在發展演變過程中融入了對歷史、文明等不同領域的內容。音樂自身就是一種文化,在不同環境中承載著人文性。如我們聽到一段傳統的蒙古族音樂、傳統的日本音樂時,會感受到音樂中蘊藏著不同形式的調式、節拍與音色,這些音樂中涵蓋了音樂創作者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其是將音樂作為表現形式向受眾傳統文化。音樂的人文性還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不同地域環境的差異、不同社會文化形態的差異等,是不同音樂創作者所創作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因此,音樂課程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夠通過音樂的差異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
在全面注重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現代醫學教育中,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被明確。在醫學院校開設音樂課程對于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課程不僅能夠提高醫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醫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還能夠引導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全的人格。具體來說,音樂課程在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醫學作為生命科學,要求學生具有嚴密的知識結構和嚴謹的思維習慣。但在醫學研究的領域,又需要醫學科研工作者們具有大膽假設、細心求證的工作能力。所以在醫學生的教育中,要加大培養其想象力[1]。而音樂作為一門用聽覺引發體會,再用體會牽引情感的高度抽象的藝術形式,可以大大的帶動聯想,激發想象。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醫學生長時間在良好的音樂教育浸潤中,不僅能有效提升審美水平,更重要是放松心境,帶動想象體驗,為醫學生創造能力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使醫務工作者更好的進行醫患溝通并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是職業發展的基礎。瑞士弗萊堡大學生法雷爾教授研究發現,音樂課程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專業技能與素養。另外,美國的戈爾曼博士作為“情商”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其研究證明: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能夠激發人的正面情緒,而人的情緒系統則控制著日常生活工作的大部分正面感受,因此音樂能夠改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焦慮緊張等心理。開展音樂課程教育,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變被動為主動的進行人際溝通,對于建立和諧順暢的醫患溝通行為,增強醫學生的職業自我滿足度有著重要的意義[2]。
音樂能夠促進人智力的開發與恢復,這一結論不僅被音樂教育者所接受,也得到了眾多名人成就與醫學臨床研究的證明。如音樂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目前就廣泛應用于對腦部損傷、聽力和語言障礙、情感障礙、智力缺陷和心理問題等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音樂課程的開展不僅能夠調動醫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而且能優化醫學生的智力結構,提升其智力發展水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醫學生在欣賞、聆聽、表現音樂的過程中能夠積極調動參與其中的耳朵、眼睛、大腦、手或腳等不同身體器官,實現各類感官的協調合作,提高大腦接收、理解并處理信息的能力,訓練醫學生擁有更加敏銳的反應力與較高的記憶力,進而加強對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掌握;二是音樂能夠鍛煉醫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與想象力等,特別是在培養想象力與創新思維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3]。音樂能夠激發人體右腦的思維,推動“語言腦”與“音樂腦”的互補與平衡,拓展想象力與創造力,以發揮人腦最大的潛能;三是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能夠拓寬醫學生視野。音樂樂理理論中涵蓋了數學和物理知識,而音樂的敘事性更是宗教、歷史、地理、民俗、詩歌、語言等發展的凝結。音樂課程中包羅萬象生命形態的展示,能大大豐富醫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智力水平。
伴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和工作標準的快速提高,人們要承受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多。尤其是醫學生面對學業與就業問題時,常會出現焦慮、抑郁等狀況。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明,音樂與人體的心理、生理狀態有著密切關系,優美動聽的旋律能夠改善人的睡眠質量,增強記憶力,緩解焦慮與抑郁的情況。因此,開展音樂課程不僅能幫助醫學生緩解自身心理壓力,還有助于醫學生日后從事音樂治療工作。
當前,大多醫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都相對較高。針對這一情況,在音樂課程人文素質教育中教師可以將音樂課程從單純的音樂專業教育轉變為人文素質教育。圍繞以學生的興趣與需求,開展醫學生喜愛的音樂課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4]。在音樂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的審美體驗,更要引導學生在欣賞優美音樂中提煉仁心大愛的人文精神。如在欣賞中國民族歌劇《江姐》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其中《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繡紅旗》《紅梅贊》等詠嘆調的鑒賞,讓學生在婉轉凄美的旋律中感受革命先烈寧死不屈、精忠衛國的大愛情懷。從而引導醫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發愛國意識。
對于醫學院校而言,要充分意識到音樂課程對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增加音樂課程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比例。當前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均為單科性質,校園人文素養氛圍與綜合型大學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許多公共藝術課程都不被重視。雖然當前部分醫學院校相繼開設了人文社科的選修課程與講座平臺,但對音樂課程的建設還不夠重視。醫學院校音樂課程門類和課時都比較少,且課程缺乏延續性。由于醫學院校對音樂課程開設重視程度不夠,資源投入有限,導致音樂課程的人文素質教育效果不佳。因此,醫學院校要加大音樂選修課程的比例,且加強音樂與醫學的學科融合,以加強音樂課程教學中針對性。另外,醫學院校還可以組織音樂藝術社團組織音樂藝術演講、校園歌手大賽等,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直播等平臺來開展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豐富醫學生的音樂文化生活,讓音樂融入醫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來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5]。
重視音樂課程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建設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保障。音樂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導者,關系著在音樂課程中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當前,就醫學生音樂課程任課教師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音樂課程的知識面相對較窄,過于專業化。音樂教師的基礎人文知識儲備與自然科學知識儲備較為缺乏,且在課程教學中沒有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無法為醫學生起到較好的人文思想啟迪作用。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醫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人文素質的培育。基于此,音樂課程在培育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音樂課程任課教師知識結構的調整,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針對音樂課程任課教師要定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師資培訓。如定期組織音樂課程任課教師開展讀書會和集體備課、教案討論等活動,不僅要學習音樂專業知識,還需要學習與音樂相關的人文知識,閱讀經典著作以及汲取教育家、思想家、科學家的思想成果,以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更好的在音樂課程教學中培育醫學生的人文素質。
醫學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伴隨著現代醫學形式的轉變以及對健康概念的拓展深入而不斷發生變化。醫學院校的音樂課程如何定位,如何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如何從更加廣闊的視角來開展教學,是當前醫學院校開展音樂課程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相對于其他人文學科來說,音樂課程中培育醫學生人文素質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醫學院必然會探索出一條滿足醫學生人文素質培育需求的發展路徑。